<p><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 为了纪念路易·艾黎先生,弘扬路易·艾黎精神,学习他的高尚品德,缅怀他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事业做出的丰功伟绩,老师带大家一起参观培黎展览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 在城市学院培黎校区,有这么一个广场,矗立着路易·艾黎先生的塑像。先生一直默默地用温馨的目光看着一个个学子在这里成长成才。塑像背后的这幢三层的建筑,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培黎展览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 走进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序厅”。在璀璨的星光下,这座雕塑熠熠生辉,把我们带回那激情燃烧的“培黎时代”。艾黎先生提出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既是一种卓越的教育思想,更是一种探索实践精神。</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 展馆分“光辉人生”“卓越贡献”“伟大精神”三个版块,向参观者再现了一段传奇的人生,一个真实的艾黎,一个伟大的灵魂。</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 在“理想之光——光辉人生”展厅,简要回顾了路易·艾黎先生和他的亲密战友乔治·何克先生的光辉一生。</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展厅用 “新西兰岁月”“ 上海十年”“ 发起工合”创办培校”深厚友谊”“ 生命永恒”六个部分回顾了艾黎先生伟大的一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艾黎先生出生于1897年,早年参加过一战,在新西兰开垦过牧场。1927年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奋斗了整整60年,作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30年代,他参加了在上海的国际性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向国外撰写了大量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文章;抗日战争时期,他发起组织了工业合作运动;20世纪40年代,他创办了以“手脑并用、创造分析”为办学宗旨的培黎工艺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他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各国人民友好事业。1987年辞世,享年90岁。</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艾黎在抗战时期的峥嵘岁月,总是和一个英国青年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就是乔治·何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乔治·何克出生于英国哈彭登市,毕业于牛津大学。1938年来到中国,结识路易·艾黎并投身工合事业,担任“工合”的秘书兼视察员,创作了著作《我看到了新中国》。1941年担任培黎工艺学校校长。1945年7月不幸辞世,享年30岁,弥留时写下“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工合运动发起后,艾黎先生就意识到人员和技术培训方面的重要性。1940年,艾黎先生开始在全国各地试办培黎学校,到1942年,全国培黎学校达到9所左右;这些学校除双石铺之外,都因各种原因先后停办。</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43年,学校在双石铺难以立足。1944年冬至1945年2月,经过前期考察,艾黎和何克克服艰难险阻和重重困难,辗转上千里,历时近百天,将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的人员、设备全部搬迁至山丹,这段历程也被称为是“小长征”。</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03年,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培黎石油学校合并,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兰州城市学院。2007年,甘肃省幼儿师范学校整体并入兰州城市学院,形成了兰州城市学院目前的办学格局。由艾黎创办的培黎教育事业翻开了新的篇章。</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新生的兰州城市学院,全面继承了培黎教育事业,并不断将其发扬光大。学校将路易•艾黎先生倡导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确定为校训,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艾黎先生的身影言行在校园里陪伴着我们,艾黎先生的光辉人生激励着我们,艾黎先生的伟大精神感召着我们,让我们以弘扬路易·艾黎精神为己任,努力成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