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两天,十八节课,听完最后一场,意犹未尽。离总结会还有那么一小会儿,信步向广场走去,一树红叶明艳的出现在眼前,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那簇鲜红在欢笑,在燃烧,是光,是暧,是人间的二月天。莫名有种感动,匆匆为记。</p><p><br></p><p><br></p> <p> 印象中,自县赛以来,每每有幸参与,见证过多少届小语的巅峰对决,也洞悉过多少凌寒霜叶的故事。敢于冲锋陷阵必为勇者,勇者终是无敌。赛场虽有高低之分,锱铢之间或见分晓,胜者自是可喜可贺,败者也大可不必暗自神伤,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知不足而后进,卷土重来也未可知。</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点点回眸处 片片霜叶红</span></p><p> 回眸课堂,精彩绝非偶然,哪一片叶子不是饱经风霜,哪一抹艳红没有经历孤独煎熬,不期而遇的美丽,实为有约在先。</p> <ul><li>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文以载道,润物无声。</span></li></ul><p> 一位老师在课前交流环节,就嫦娥五号奔月的话题聊开去,谈到嫦娥五号在月球上“挖土”,我能猜想到此时学生眼里一定充满光芒和热望,可是,老师并没接着讲下去 ,告诉学生关注新闻会了解更多,把话题转向了月亮 。此番设计难道仅仅是为了引出月亮吗?显然不是。关注新闻,了解科技进步,感受祖国的繁荣富强,这正体现了语文的育人价值。</p><p> 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连续细致的观察”,教者又以你观察过月亮的变化吗?引发学生对月亮话题的交流,教师话锋一转,只有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它们的变化,并对新月和残月进行了形象阐述,激发了学生观察的欲望。</p><p> 看似漫不经心的谈话,却大有学问,教者以百科全书的知识容量,于润物而无声之处。谁说德育一定要讲清楚懂得什么道理,背诵获得什么启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唤醒和点燃。</p><ul><li><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以文育文,彰显魅力。</span></li></ul><p> 课前暖场环节,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手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聊家常拉近距离,或激励表扬赢得人心,或吟诗作对营造氛围,或活动筋骨驱寒保暖,或活跃思维埋下铺垫。敢用几个简单的词语作为“见面礼”的还是鲜有所闻。</p><p> 一位选手送给学生的“见面礼”就是词语小锦囊。打开锦囊也只不过是三个简单的词语:花团锦簇、大雨倾盆、 红叶似火 ,老师故作神秘状,可别小看这些词语,听听,它藏着声音呢,谁发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还发现了词语里藏着颜色和味道,并饶有兴趣的说开去。简单的词语里有颜色有声音有味道,汉字的神奇之处,被阐述的淋漓尽致,课未始,情已生。这就是用语文的办法解决语文的问题,让文字熠熠生辉,大道至简,莫若如此。</p><ul><li><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文以怡情,以情品文。</span></li></ul><p> 二十分钟的课,能根据既定教学流程,对照目标一一落实,堪为好课。遗憾的是大多走得很匆忙,特别是朗读环节,更如昙花一现。而《观潮》一课,那美美的读书声,却如浪如潮,余音绕梁,让人心潮澎湃。</p><p> 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中想象画面,在想象画面中入情入境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精妙表达,将读与写有机融合在一起。</p><p> 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过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为例看单句指导,教师抓“横贯江面”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有学生说,是横卧,有学生说是从左到右,教师迅速抓住即时生成,顺势利导:是呀,潮头从江这边到江那边,铺满整个江面,这就是横贯江面。谁能读出这种气势,把那很宽很宽的浪读到眼前来。有画面感的朗读,自然是入情入境,有滋有味。</p><p> 在回顾整段时,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抓住“样子和声音”来表达的特点,结合课文第三自然段,巩固这种表达方法。抓住“向我们移过来”“再近些”“越来越近”这些词语,感受表达顺序,并尝试背诵。积累语言和学习表达虽未刻意着痕,却水乳交融。</p><p> 拓展环节,设计了与《浪淘沙》的诗文对照读,更是将那优美的句子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心田,那发自肺腑的真情朗读,让人感受到语文的美好。学生不爱朗读的主要原因是不会读,读不出味道。通过这样入情入境的引导,学生不爱读才怪。</p><ul><li>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文以弘毅,反省提升。</span></li></ul><p> 参加县赛的每一位选手,都是各校的学科骨干或教坛新秀,自然都有过人之处。高手过招,精彩看点很多,或文本解读独具慧眼,或教学设计别具匠心,或课堂组织灵动自如,不一一而足。而最让人动容的是一位选手的赛后感言,她以“失误集合”的形式客观分析、深刻反省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坚定了再一次赛下去的决心。比赛是手段,成长才是目标,那份胜不骄,败不馁的坦然,那份从容理性的深刻剖析,才是最高的嘉奖,这也是一个语文人该有的品质。失败并不可怕,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比普通人经历的失败要多得多。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赛事,一次比赛会给予你什么,你的教育之路就会有多远。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明天是个全新的开始,酷暑严寒何所惧,坚韧不拔傲穹天。</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赛事多遗憾 嫩叶尚未展</span></p><p> 教学本就没有圆满,发现缺憾,才能找到前进的突破口。设计中,存在目标不明,重难点不分;引导中,存在预设不足,方法不活;说课中,存在理论不足,底气不够;答辩中,存在知行不一,概念不熟。所有缺憾,都可以在学习磨砺中弥补,办法很多,只要愿意,自有专家团队指点迷津,此处略去班门弄斧。</p><p> 成长没有捷径,从青涩到成熟需要过程,遵循自然之道,精心呵护,等叶子慢慢长大,是我们应该做的。</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百折经几许 落叶又抽枝</span></p><p> 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包罗万象,众说纷纭;改革不断,莫衷一是;要素很多,难以权衡。千折百回,百折千回,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而万变不离其宗,穿过迷茫,追寻本真,尚可在落叶尽处,觅得新枝。</p><ul><li><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76, 79, 187);">拨云见日去繁华,抓纲务实守本源。</span></li></ul><p> 新教材呈现的确更清晰,而前前后后120个语文要素该如何落地生根,有机融在语文学习中,操作起来并不简单。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的权威答疑,祖庆夜访语文要素的祖庆之说,如一场及时雨,让人茅塞顿开。“说铿锵有力中国话、写方方正正中国字、读有滋有味中国书,书洋洋洒洒中国文。”这就是语文的根本所在,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这个根本。</p><p> 掌握了这个大的方向,我们就不难明白,策略单元并非完全为了策略,语文要素落实也并非单纯为了“要素”。譬如,单元要素是“学会提问”,不能整节课都带孩子们提问,该学的词语要学习,该理解的内容要理解,该朗读的课文要朗读。三分之一时间,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其余三分之二时间,做常规的语文的事儿。</p><p> 语文要素要融于听说读写的实践中,要自然无痕地进行,如盐在汤中,而不要盐水分离。语文要素一旦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就如鱼离开了水,就如盐离开了汤。阅读策略,往往是默会的,而不是显性的程序性知识。犹如诗的意境 ,可意会而不可言传。</p><p> 语文要素提出的初衷,是方便教者更好把握教材,做到心中有标,而过于理性的把要素拎出来不断放大它的功能,必将让语文走另一个极端。因此,心里有要素,手上有要素,嘴上不说要素,才是真语文。</p><ul><li><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修身怡情常阅读,心无旁骛练写作。</span></li></ul><p> 灵魂有书香,眼里有光芒。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是“大量阅读”+“痴迷写作”。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定是个阅读和写作的爱好者。方法技巧可以一时习而得之,课堂上的闲庭漫步收放自如却需要阅读和写作的积淀。</p><p> 语文该有语文的情趣,语文该有语文的味道,语文的味道藏在教师的满腑诗书里,藏在举手投足中、一颦一笑里,它会从文本里透发出来,在课堂中弥散开来,浸染着你,也浸染着学生。</p><p> 若是读过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空灵的月色想必让你浮想联翩、诗性大发。当晚,月色或许到过生意人家,到过为官人家,到过读书人家,但是大家都不记得了。惟有苏轼笔下的月色让人念念不忘,历久弥新。诗中无一外提及月色,却在处处写月色。写的如此空灵,这样写作已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心境。这样的心境自然是经过书香日积月累的浸润。做一个有情怀的语文人,就该坚持终身阅读和终身写作,用自己的文字和阅读成就教者和受教者的诗意人生。</p><ul><li><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初心不改定目标,无悔选择语文人。</span></li></ul><p> 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既然已选择充满挑战的语文,那就脚踏实地的做个诗情画意的语文人。</p><p> 语文之难,得道更难。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倘若具有香菱学诗精神,所有难题迎刃而解。香菱学诗堪比王国维为学三境界,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水到渠成。</p><p> 第一重境界为立志。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哪怕是命运多舛的香菱。当香菱把学诗作为成就审美人生、诗意人生的远大追求时,学诗的主动性、持续性、累积性、高远性也就顺理成章。王维的五律,杜甫的七律,李白的七绝都为她的诗意人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p><p> 第二重境界为坚持。香菱学诗的特点是勤,孜孜不倦、废寝忘食;专,耳不旁听、目不斜视;韧:迎难而上,百折不挠。</p><p> 第三重境界是顿悟。梦中得诗,绝非偶然,精心诚聚,金石为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大彻大悟来自千锤百炼。</p><p> 香菱用信念、坚守和勤奋,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不正是我们的为学之道吗,坚定语文信念,坚守语文家园,回眸处,自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