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图/文 张 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近,一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风靡神州大地,而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那两句:“你的驼铃声仿佛还在我耳边响起,告诉我你曾来过这里……”是呵,人生旅程无论短长,总会经历一些令人难忘的岁月,总是有值得深情回眸的故居,也总能记得那一件件动人心魄的痴情往事,以及分别时曾经恋恋不舍的故交和邻居。</p> <p class="ql-block"> 这栋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文昌宫的三层小楼,虽然很不起眼,却已有80年历史了。进入新世纪以来,南京老城区旧城改造如火如荼,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民宅几乎已找不到了,但如今与此相关的4栋同时代小楼竟然仍保留在那里,确实让我流连忘返,感慨不已。因为我少儿之时,大约有七年时间(1963年初至1969年底),就住在原址为南京市白下区文昌宫26号的这幢楼的二楼。</p> <p class="ql-block"> 这张原汁原味的小楼正面外景照,是我约20年前站在前院门房顶上所摄,当时楼的外观与我几十年前住这里时的记忆几乎没什么改变,也可以这么认为:这栋楼自建成后大体就这样,为此,当时我还曾写过一首顺口溜陈述其沧桑之史,为丰富本文以飨读者,今又稍改后附于篇尾。</p> <p class="ql-block"> 刚搬到这里的时候,就听老邻居说,此地俗称“大洋房”,外观大小和内部结构都差不多的一共有四栋楼(见上拼图),建筑年代约为1939年前后,大抵是因日本军队攻占南京之时,民房被炸毁焚毁甚多,为改善其占领军军官和行政官员的住宿条件,敌伪择地建了这几栋住宅楼。因战争年代物资短缺,以及日本人的建筑习惯,内部隔墙非常简陋,是用芦柴捆子拼接后外面再用搅拌的石灰抹平而成,墙上想钉个钉子都几乎不可能。居室地面虽铺有地板,但棕红色油染已基本退光,而且还有若干小洞,经常会有一两分钱的硬币掉下去,要想掏上来得费很大功夫,多半是无功而返。西面外墙也不厚实,夏天西晒时屋里很热,冬天西北风吹来又觉很冷。但既使这样,这四栋楼也属文昌宫一带的顶极住宅了,与周围区域相比,放眼望去基本没有二层以上的楼房,站在三楼北侧的公共大阳台上,一眼就能清楚地看到两公里外的新街口中央商场,所以客观地分析一下就可以得出这样的推断:能住在这几栋楼里的住户,多半属于当时社会的较高阶层。</p> <p class="ql-block"> 根据《白下区文物志》等相关文史资料记载,以及笔者儿时记忆:文昌宫原址在三条巷25号,始建年代不详,是道教供奉拜谒神仙文曲星的场所。因正殿大门朝南,所以大门前由碎石铺成的,自三条巷拐两个弯穿入四条巷的便捷巷道就沾了仙气,因宫而名曰“文昌宫”。太平天国在金陵定都后,其政权官署刷书衙就设在此处,天朝的一些重要文献和官书告示如《太平礼制》、《天朝田亩制度》、《太平条规》等,很多都是在这里印刷的。清同治年间旧址扩大,外建牌楼、月台、角门、库房等,并置全套礼乐祭器。但大殿等主体建筑于1926年被焚毁,遗址后改建为国军被服厂。抗战胜利后国军汽车营在此驻扎,新中国成立后则长期为解放军汽车营和后勤工程队驻地。时至今日,宫殿虽无宫址在,历经沧桑地名留。</p> <p class="ql-block"> 文昌宫里的“大洋房”现在看来真不算大,一共四栋小楼,区域总占地面积大约1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在1800平方米左右,当年一共住有二三十户人家。除去公共面积外,平均每户实际居住面积约40平方米,相比较上世纪六十年代南京市白下区人均住房面积不足5平方米的情况,这里住户的房居条件显然要好得多。不过当时我们家常住人口有8人,是这里住户中人口最多之家,因而平均每人居住面积也仅5平米稍多些,居住拥挤的窘态不说也罢。然而这几栋楼基本上都有公共卫生间和盥洗室,相对于文昌宫其他大量平房住户已经是相当奢侈了,因为当时整个文昌宫居委会辖区内,除了这四栋楼有自来水和公共卫生间外,众多平房居民们似乎只有一个公用自来水供给站和一个只有几个坑位的小公共厕所,那些平房住户们晨起上厕所经常要排队,到自来水供水点挑水一分钱一担,有时也要排队等。而这四栋楼则是一栋楼共用一个电表和一个水表,水费按人头分摊,电费则是根据各家所有电器耗电标准相加后按瓦数平均计算,用电时长无法确定则全凭楼内各住户自觉节电。</p> <p class="ql-block"> 不过因为是公房,一栋楼里的住户大体是同一单位的,因此,邻居们相处比较和谐,且都能自觉维护公共利益,水电费分摊算账的记账先生,则由各户轮流坐庄,收支公布上墙。</p> <p class="ql-block"> 距文昌宫26号200多米的三条巷小学,是我儿时的母校,从小学二年级转学到此后至五年级,我在这里读了四年书,而六年级则因为文化大革命的缘故,停学未上,初一同样如此,又停学一年,两年的时光在兴奋、玩耍、焦虑、迷茫和受歧视中度过,不过自我学会了篆刻和写美术字,为小伙伴们刻了不少图章,还在某文件交换站练习刻钢板,使自己的硬笔行书楷书和仿宋体有了显著提高,这在后来的人生发展道路上多少提供了一些助力作用。</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中间的架空二楼,颇有特色,当年是小学同学姚美琪的家。“大洋房”四栋楼里连我在内共有小学、初中同班同学10人,他们是庄大庆、阮萍、姚美琪、何开冬、汤群、高一宾、苏慧珍、李迅、濮家巧、张林。而文昌宫里平房住户中的小学、中学同班同学亦有不少,他们是:陈彤洐、向仁健、陈萍、陈双顶、张有荣、高运军、胡蒙等。同时,这些同学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也有好多是同学发小,回忆童年的时光不仅趣味多多、更是感慨长长。文革期间虽然大家都停学两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且后来在南京六中的读书时光,也因学工学农以及战备疏散中耗费了不少,但同学发小们都很努力,不断自加压力自我提高,大多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p> <p class="ql-block"> 如今,这几栋“大洋房”老房子之所以没有被拆迁,并非是考虑其是否为某种文物意义上的特定时代的建筑遗存,而是因为抗战胜利后敌伪资产被没收变卖,民国某知名人士将此处房产买了下来,但解放军占领南京之时他随蒋家王朝败逃台湾,其房产就被新中国的地方政府接管了。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缓和,该人士曾重回南京文昌宫看过此处房产现状。据说不久前他的后人也拿着当年民国政府开据的购房契书来过南京。为了改善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南京市有关部门做出了此处房产不房改、不拆迁,居住情况维持公管民用现状,并根据老旧房屋安全规范定期进行检查维修等决策。我们这些曾经的老住户,也都希望这几栋老房子能重新焕发青春,为国增光添彩,在为完成祖国统一的国人期盼中,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下笔者搜集整理的,是曾在文昌官26号楼中居住过的部分名流相关简介,如有遗漏、错误,或者涉及侵权,请予指出,笔者立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苏省扬剧团副团长,扬剧名演员陈立祥剧照。他曾于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居住文昌宫26号一楼。</p> <p> </p><p> 南京市三、四、五、六届人大代表,扬剧名演员王美云剧照。她于上世纪60年代居住文昌宫26号二楼。</p> <p><br></p><p>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扬剧名家任桂香剧照。其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居住于文昌宫26号一楼。</p> <p><br></p><p> 江苏省戏剧研究会理事,扬剧名演员李明英剧照。她曾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居住于文昌宫26号楼二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苏省演艺集团著名二胡演奏家达庆恒,退休后目前仍居住在文昌宫26号,听说有老邻居来访,他即兴用二胡演奏《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自然而委婉动人,笔者深受感动,并将其演奏录音选做本文配乐,供爱好者鉴赏。</p> <p><br></p><p> 江苏省演艺界还有若干名流曾住过这里,如林玉兰、孔繁中、王万全、杭麟童、张国基、许月楼、张玉成、袁振奇等。在他们的晚辈中,也有不少人学有所成,技有建树。略列几例如下:</p> <p> 京剧名票,程派传人,江苏省京剧院党委书记彭林刚。出生后就住在文昌宫26号楼三楼,少时喜爱京剧,长大因京剧才艺出众成为名票,后被程派嫡传弟子陈吟秋收入门下为徒,技艺突飞猛进,多次获奖。同时,在扬剧史研究领域亦收获颇丰,成为名家。</p> <p><br></p><p> 笔者同班同学,同楼同层邻居,南京花鸟画家高一宾作品。他至今仍在文昌宫26号楼内留有一处绘画工作室。</p> <p><br></p><p> 笔者同班同学,同楼邻居,南京女摄影家苏慧珍作品。她的姐姐苏慧琴,也是南京知名女画家。</p> <p> </p><p> 附: “大洋房”萦念谣</p><p> 张 林</p><p><br></p><p> 文昌宫旁“大洋房”,</p><p> 落成之日正国殇。</p><p> 前后左右四栋楼,</p><p> 日伪官僚显凶狂。</p><p> 全民抗战得胜利,</p><p> 倭寇滾回太平洋。</p><p> 老蒋大员返金陵,</p><p> 接收敌产饱私囊。</p><p> 议价卖给某名士,</p><p> 名士去台仍恋乡。</p><p> 人民政府接管后,</p><p> 收归国有改公房。</p><p> 多位名家曾居此,</p><p> 言传身教在街坊。</p><p> 乐师编剧生旦丑,</p><p> 舞台演绎争荣光。</p><p> 琴棋书画后辈习,</p><p> 当年孩童亦染霜。</p><p> 为圆两岸统一愿,</p><p> 老宅仍在翘首望。</p><p> 历阅风雨八十载,</p><p> 小楼如故过客苍。</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