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情染这片绿色</p><p>当你走进林业局东北端柴源林场,尽情畅游在这波绿浪里,呼吸这里清新的空气,有谁可曾知道;融入这抹绿的情怀,潜入这抹绿的心境。每每谈及眼前这一片片绿,总是和一个人的名字分不开的,他就是营林技术员、共产党员——王贺彬。 </p><p> 1983年11月。从林业局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王贺彬被分配到柴源林场做建习技术员,到1990年3月正式接任营林技术员兼资源档案员,从此,他与营林工作结下了难解之缘。他心系林场一草一木,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大半生都奉献给了这片绿色林海,谱写的一曲热爱家乡,无私奉献的青春之歌。柴源林场地处林业局东北端,是距局址最偏远的一个林场,生态功能区总面积51906公顷。八九十年代,这里交通不便,不通国电,通讯不畅,信息闭塞。 面对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他没有退缩,也没有埋怨,而是以不怕苦、不怕累、勇往直前的作风,以饱满的热情,对营林事业执着的爱,在这一岗位上一干就是37年。</p><p> 营林技术员工作,常年奔走在山场林间、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坡坡岭岭都留下了他奋斗的足迹。每年春季来临。他总是第一个到造林地块,查看化冻情况,有时一去就是几天,脸吹裂了,鞋趟湿了,他全然不顾。为了抓住每一个造林最佳时机,他要跟随造林工队同吃同住同干。早早起来,为苗木挂浆,检修造林工具,做大量准备工作,工作量大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严把造林质量关,保证造一块,成林一块。几年来,经他把关,林场造成了“希望林”、“青年林”、“奋进林”。1998年春夏 ,由于连续降雨造成洪水泛滥,给造林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大队人马作战多有不便,很难保证成活率。他向领导提出建议,采取化整为零,改革为家庭承包式造林。以家庭为单位划分地块。每块都插上标识牌,写上姓名、面积、造林时间。先予支工资的40%,到秋季验收成活后。再支付剩余的60%。 否则不予支付,罚其补造。这一举措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职工们造林的积极性,保证了当年成活率达90%以上,受到了上级部门一致的好评。</p><p> 年年进入冬季,他都要奔走在齐膝深的大雪中安排综合抚育作业。查看作业区边界,跟踪检查作业质量。给那些不会干的队员作示范,耐心讲解规程要领。直到教会为止。整天奔波在山场,饿了啃一口随身带的方便食品,渴了喝一口山间的溪水。有时遇上忘带饭的队友,他都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的午饭奉献。就这样,在己往的伐区生产作业中,他都是积极的同森调队取得联系,提供伐区第一手资料。协助搞好调查设计。在采伐作业过程中,要求作业人员严格按调查设计资料生产,生产前同各个生产工队、工组做好协调,作业中跟踪检查,加强督促指导,精心安排生产,从而。保证了采伐作业到位。总量控制到位,作业质量到位,伐区清理从未出现拖欠。年复一年,凭借着他娴熟的业务和对营林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出色的完成了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经受住了上级主管部门每一次的检验。 </p><p> 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他努力钻研育林技术,不辞辛劳,跋山涉水,奔走在每一个造林地块。力争摸清每一个沟系的温度、湿度、土层厚薄深度等气候特点,掌握第一手资料,采取了不同沟系地块种植不同的苗木,容器苗和裸根苗视地块条件种植、郭氏锹和常规苗木搞在不同地块交替使用,认真培土、踩实。创造了薄沙土层地块成活率保持在85%以上的好成绩。</p><p>他不仅是营林技术员、还兼任资源档案员、森林病虫害预报员。无论做每一项工作,他都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且干好一行。当他走进每一片林子时,都会神情专注地去观察。哪片林子长多高了;那片林子有虫害了;哪片母树林挂果少了;他都能如数家珍,了如指掌。以至于有些职工半开玩笑的跟他说:“老王,你天天看树,比看儿子都精心哪”。听到这些,他总是一笑了之。正是因为他对绿色爱得那样痴迷。他总是林场第一个发现森林病虫害的人;第一个找到母树林挂果少原因的人;第一个发现苗木遭鼠害的人••••••。这无数个第一的背后,诠释了一个林业工作者怎样的爱林情怀。</p><p> 他对家乡的爱,不仅体现在工作里,更多的体现在其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去年疫情防控紧张的岁月里,林场实行了封闭式防控管理。谁家缺米了,谁家没菜了,谁家留守一个老人,他都一一记在本上。跟随防控组一道。第一个用人背肩扛将群众急需物资送到家中。为林场抗疫防控增添了底气。正因为他在这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才做出了令许多人叹为观止的先进事迹。2006年6月、2015年6月、两次被林业局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2018年4月,被评为林业局级劳动模范。2019年9月更被授予大兴安岭重点管理局22届劳动模范。面对荣誉,他只平淡的说“成绩是大家的,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位共产党员奉献绿色事业的精神风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