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个园,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之作,是扬州仅次于瘦西湖的著名景点。个园之得名,有人说是因为园主爱竹,将“竹”字从中劈开就是“个”字;也有人说是因为中国画里画的竹叶象个“个”字,取“个”字当园名是因为它像竹叶,比较形象。两种说法都是因为“个”跟“竹”有关系,问题是古代到底有没有“个”字?“个”字的繁体字是“個”,而国家汉字简化是从1956年才开始的,古人是用繁体字的,那么个园这个“个”到底从哪来就不免使人疑惑了。</p><p> 个园是清代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1770-1838)于清嘉庆23年(1818)在原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拓建成的住宅园林。黄至筠作为一名经商奇才,同时也是个有文化修养的儒商。他酷爱竹子,名字中的“筠[yún]”字原指竹子青皮,也借指竹子。整个个园一半是竹园,可观赏的竹子种类为45种,株数过万。</p><p> 除了竹子以外,个园的另一大特色是假山,用四种不同质地、不同色彩的石头堆叠成的“四季假山”。</p><p> 现在的个园分三部分,北部是万竹园,中部是四季假山,南部是住宅。历史上的个园范围有所不同,比如南部住宅区原本有“福、禄、寿、禧、财”五列建筑,目前只剩“福禄寿”三路住宅,福路居中,寿路在西,禄路在东。</p> 我是从北门进园的,个园南、东、北各一个门,南门在步行街东关街上,不能行车,东门只出不进,北门只进不出,所以乘车到个园的大多从北门进。不过这样一来参观顺序好像是反了。 进入大门,万杆修竹迎面而来。<div> 1997年,个园在四季假山北建“品种竹观赏区”,逐渐恢复当初有竹“百种万竿”的历史原貌。目前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现有竹71种,近20000竿,人称“万竹园”。</div><div> 竹历来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更因为它“坚贞、刚毅、挺拔、清幽、有节,谦逊”的品格。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任何居所,只要屋前屋后有竹,品味立马上升。</div> 万竹园的竹子品种繁多,什么乌哺鸡竹、桂竹、 黄秆乌、哺鸡竹、 菲白竹 、黄槽竹 、篌竹 、凤尾竹,毛鞘箬竹、平竹、光叶唐竹、 螺节竹、早竹、少穗竹、 斑苦竹、水银竹、红竹、琴丝竹、四季竹、罗汉竹、 黄槽石绿竹、金镶玉竹、长叶苦竹、孝顺竹、紫蒲头石竹、 辣韭矢竹、 花哺鸡竹、石绿竹、水竹 、方竹、 短穗竹、龟甲竹、高节竹、 铺地竹、曙筋矢竹、大明竹、斑竹 、花毛竹、福建茶秆竹等等,大部分听都没听说过。 这个是斑竹,认识的。本人对竹子研究甚少,兴趣也不是很大,再说时间有限,所以直接奔中部花园而去。 万竹园里景致很美。这里有亭子和长廊,叫做步芳亭和步芳廊。 万竹园中部有一池碧水,周围有黄石堆叠的假山。 池边“映碧水榭”与步芳廊相接,目前是“乱针绣”展示厅。乱针绣号称中国第五大名绣,主要特点是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针法活泼、层次感强,擅长绣制油画、摄影和素描等稿本的作品。 人行幽篁里。 鱼游碧水间。 水池、假山、曲桥、连廊,一派江南园林景象。<div> 说起“江南”两个字,往往使人疑惑的是:隋炀帝下江南看琼花,不就是到扬州吗?扬州明明在江北,为什么称江南?难道那时扬州在江南?其实古人说的江南是属于文化范畴的称谓,包含江浙、皖南及江西东部,并不完全是地理上的概念。江西大部和湖北、湖南、四川等省虽然也有大片区域处于长江以南,却是不能称为江南的。历史上几次“衣冠南渡”,大批士族文人向南迁徙,中原文化在江南地区生根发展,中国的文化中心从黄河流域逐渐转移到了长江流域,促进了江浙一带的繁荣,形成了江南文化,这才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在这种转移的过程中,江淮地区是第一个落脚点,而扬州在江淮南部靠近长江,是南渡长江的重要中转站。说起来,扬州的发达还早于苏杭,扬州当然属于江南文化的圈子。</div><div> 至于什么是江南文化,江南文化有什么特点,这个让专家们去定义吧。</div> 竹语厅,摘取了郑板桥诗《题画竹》的首两句作楹联:“两枝修竹出重霄,几叶新篁倒挂梢”。 过此门,就是中部花园。其实,真正的个园从这里才算开始,中部花园实际上是黄府的后花园,狭义的个园就是我们所称的中部花园。<div> 个园遵循中国传统的前宅后园的布局,宅在南,园在北。</div> 一进门,左侧就是灰色太湖石堆砌成的假山,假山上有“鹤亭”。 原来这座用太湖石堆叠的假山是个园“四季假山”中的“夏山”。<div> 太湖石素有“皱、漏、瘦、透”之特点,是中国四大玩石之一,常被江南园林取之叠假山。历史上痴迷太湖石的玩家不少,例如上一篇提到过的唐朝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就是一个,他收集了很多太湖石,痴迷到了“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石,爱之如儿孙”的地步。另外一位玩家宋徽宗专门设立“花石纲”收集天下奇石,弄到民不聊生,自己完蛋。</div> 画面中间立着的这块奇石有三个孔,像个“月”字,就叫“月石”,乃个园一宝。 夏山西面就是刚才进花园的小径。 夏山东面是“抱山楼”,再往东是“秋山”。抱山楼横亘在中部花园和北部万竹园之间,楼上两端各有蹬道连接东西两山,如伸出两臂拥抱两山于胸前。中间悬匾《壶天自春》,取自刘凤诰《个园记》中“以其目营心构之所得,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尘马皆息”,其意是个园空间虽不及名山大川。但其景为世外桃源。<div> 这个刘凤诰是乾隆年间的大才子,曾被封为太子少保,担任过吏、户、礼、兵四部的侍郎。七十岁时在扬州去世。</div> 楼前有六角单檐小亭名“清漪”。 <div><br></div><div> “秋山”由黄石堆叠而成,据说出自名家石涛之手。黄石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一种常见园林建筑,与太湖石假山齐名,一般由红、黄色砂及泥岩层岩石构成,材质较硬。与玲珑灵秀的太湖石相比,黄石显得憨厚、粗狂、大气、坚强。著名的黄石叠山有上海豫园黄石假山、扬州个园黄石假山(秋山)和苏州耦园黄石假山。<br></div> 秋山山顶有“住秋阁”,那是全园的制高点。秋山黄石旁点缀着棵棵红色枫树,更是凸显了“秋”的主题。 秋山之上有崎岖蹬道上下盘旋,曲折辗转,构成了立体交通,忽壁忽崖,时洞时天。据说秋山蹬道“大不通小通,明不通暗通,直不通弯通”,它提醒人们,如果想超捷径,很可能就会走不通,前进的道路往往是曲折的。 黄石的堆叠难度比太湖石更高,特别是假山顶部。这样的叠石水平不由人不赞叹。 花园南部院墙旁是“冬山”,这是用产于安徽宣城一带的“宣石”叠成的。宣石色白,无棱角,象征冬雪。 冬山旁侧墙上(花园南墙)有一段有24个直径一尺的圆孔,分4排,每排6个,叫做“风音洞”,其所在高墙与南部住宅区的后墙间形成了一条狭长的通道,风从高墙窄巷之间穿过发出呼啸之声,冬日闻之,更添北风咆哮之势。 宣石既不似太湖石那般玲珑嶙峋,也不像黄石那样棱角分明,看上去一团团的,就好像什么动物蛰伏在那里似的。的确有人说那里有十二生肖,不过我看不出来,反正像什么由人看,你说像什么就是什么。 还有春山呢?找了一圈也没看到春山,只看到一些石笋立在土石中。原来,这些石笋就是春山。春天来时,满园的竹笋节节高伸,这石笋岂不就代表了万物生长的春天?这正是造园者立意高明之处。 院墙外也遍植石笋。<div> 此月洞门本该是个园的入口,我由北向南游赏,走了个反方向。</div><div> 个园的最大价值其实不是竹子而是四季假山。竹子到处有,在别的地方也可欣赏到,而且因为扬州地处江北,好多名竹怕冷过不了江,因此个园的竹子品种有限;而四季假山却是天下独此一家,陈从周先生在《扬州园林与住宅》中有这么一段话:“个园以假山堆叠的精巧而出名……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唯一孤例。”能观赏到“国内唯一孤例”的四季假山,也不枉扬州一游了。</div> 丛书楼背倚秋山,为园主读书藏书之处。<div> 丛书楼匾额原本属于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大盐商马氏兄弟,就在个园对面的街南书屋,马氏败落后,个园主人购得马宅,其后又将街南书屋中一些厅堂匾额、楹联移入个园之中。马氏兄弟为儒商,曾藏书十万余册。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马家兄弟敬献书籍776种,为各地私人敬献书籍之最。</div><div> 两边门柱楹联“清气若兰,虚怀当竹; 乐情在水,静趣同山”,语出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div> 楼内摆设简单,当年一定要完备得多。 楼旁一座八角门,上有“润碧”门额。 门内是一条桃树小径。小径尽头异形门上有石刻门额“竹西佳处”四字,源出于杜牧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现在来到南部住宅区,这是两列房子之间的夹道,叫“火巷”,是房屋之间为防止火灾蔓延而预留的巷道,也是平时两路房屋之间来往的通道。 住宅区分东、中、西三路,东路最北是厨房,不过并不是厨房原址,只是复原了当时景象。<div> 与众不同的是灶台,一般人家是三眼灶,大户人家是五眼灶,吃饭人多。</div> 厨房之南是楠木厅,构架全部用珍贵的金丝楠木,用料高级,制作考究。是园主举家用餐及小型宴会之所。 厅堂两厢均有通道。 楠木厅内两边抱柱楹联“家余风月四时乐, 大羹有味是读书”。 中堂和两边金农所撰对联“饮量岂止于醉, 雅怀乃游乎仙”漏拍了。 东路最南一座厅堂是“清美堂”,是管家处理一般事务的场所。清美堂体量不大,但等级较高。 清美堂匾下一幅山水中堂,两边对联“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为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所撰。两边柱上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耕读传家,勤俭为本”的思想。 中路南面第一进厅堂是“汉学堂”,是主人接待宾客的场所。构梁全部用柏木,是扬州最大最好的柏木厅。<div> “汉学堂”名字是黄至筠的次子黄奭 [shì] 起的。所谓“汉学”是指汉代学者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汉学家多注重训诂文字,考订名物制度,治学态度十分严谨。黄奭崇尚汉学,所以把堂名叫做“汉学堂”。</div> 中堂是一幅竹子,是仿郑板桥的画,两边对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是扬州当代书家熊百之书郑板桥旧联,意思是读到一本好书可以叫人废寝忘食,栽种几根新竹看上去就象儿孙一样讨喜。<div> 两边抱柱上楹联是“三千余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下联中“一十七家”指的是“二十四史”自《史记》到《新五代史》的十七史。<br><div> 厅里桌椅和琴桌都刻竹子花纹,寓意“竹报平安”。</div></div> 中路第二进是“勤博堂”,曾经是黄奭的起居室。黄至筠有五子:黄锡庆、黄锡麟、黄锡麒、黄锡康、黄锡禧,黄奭就是黄锡麟,三子黄锡麒又名黄式燕。黄家五子命运各不相同,但俱学业有成。黄奭(1809—1853)师承扬州著名学者江藩,平生以辑刊古佚书为业,总数近三百种。黄奭治学孜孜不倦,学养深厚,交游广泛,成就卓著。 《勤博》匾为嘉庆、道光时的名臣阮元送给二公子黄奭的,阮元与黄奭有师生之谊。“勤”字少一横,“博”字少一点,意思是勤奋没有止境,学问也没有止境。两边篆文对联“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文理高雅、情辞优美。 正厅侧墙边的摆设与中堂一样雕刻着鹤云图案。 勤博堂两厢次间陈列着个园的史藉资料,中间拓片是刘凤诰撰并书的《个园记》。<div> 园主黄至筠任扬州盐商首总,历经嘉庆、道光、咸丰三朝,是黄家鼎盛时期。后来随着政府推行盐票法,任何人只要缴税都可以领盐贩运,扬州盐商的世袭专卖垄断权力丧失,从此一蹶不振。黄家也因此家道中落。同治年间,个园易主李家,其后又先后易主徐氏(徐宝山)、朱氏、陈氏、王氏、纪氏。对比文献记载,今日个园已非历史原貌。园林部门虽然尚无力完全恢复原貌,但已制作成原貌模型在个园展出。</div> 中路第三进是黄家最小的儿子黄锡禧的起居室。黄锡禧是最后离开个园的黄家后人,晚年寓居泰州,据说其子后来在上海行医,颇有名望。 中堂一幅山水画,两边是当代书法家顾大风书黄锡禧诗句对联“云中辨江树,花里听鸣禽”,诗句含有一种朦胧的美。<div> 家具均雕刻有荷花图案。</div> 西路住宅为园主和小姐起居室,从北到南是小姐绣房、园主起居室和“清颂堂”。这是小姐绣房楼下。没听说黄至筠有女儿,但其他园主就不见得没女儿了。<div> 古代女子满十三岁就得住到楼上,称“闺阁”,或者称绣房,不到结婚“出阁”就一直住下去,平时规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闺阁是常人不能造访的。</div> 中进(第二进)是园主黄至筠起居室,有十间房间。<div> 楼上是女眷住处。</div> 最南面是西路第一进厅堂“清颂堂”,是黄家聚会和接待贵宾以及重大议事与祭祀的地方。此厅堂不但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遗存古民居中最高的厅堂,厅檐、廊檐净高度达5.2米。<div> 堂额“清颂堂”是卞雪松题写,卞雪松(1949-2005),扬州人,当代新安画派杰出画家、书法家、诗人。</div><div> 抱柱楹联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从这副楹联可以看出黄至筠非常推崇儒家思想,重视教育。<br><div> 清颂堂中屏木刻为清代书法大家邓石如的隶书《易经 谦卦》六条屏。<br></div></div><div> 家具雕刻图案是传统民间常见的“暗八仙”,即葫芦、团扇、宝剑、莲花、花篮、鱼鼓、横笛、阴阳板等八仙使用的法器。</div> 至此,个园的游览告一段落,从南门出。<div> 东、中、西三路住宅的宅门并不直接开在大街上,而是由一条横巷接纳。</div> 个园的南门开在东关街上,门很小,不事张扬,但门房很大。 个园的北门外有石碑“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对个园到底是不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历来有争议。有权威人士和1992年的《人民日报》赞成,但也有人反对。“中国四大名园”,对前三者拙政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似乎无争议,争议的是第四者是留园还是个园。依我看没事么好争的,人家留园是5A级的,你个园是4A级的,那就只好委屈下了。话又说回来,评不评得上5A级,不光是你那个园子的价值如何,还跟其他因素,如景区的管理、游客中心、导游服务、交通便捷、停车场、环境卫生、厕所、安全措施、邮政、旅游商品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甚至门票的设计也有影响,上不了5A不等于景点本身差。硬要计较,弄个“中国五大园林”不就皆大欢喜了?关键还是要自身过硬,把保护、管理工作做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