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八百里太行风光无限。</p><p> 从古到今,人们都将太行山作为关隘和天堑,而顺着山梁和峡谷、河道,从南到北有着八条古道,号称“太行八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太行陉( xíng)”了。</p> <p> 太行山起自燕赵之地,一直呈南北走向,以山为界分为山东山西。进入黄河北岸的牧野大地后突然转折为东西走向,并与王屋山相连。突兀在大平原北麓的高山不但遮挡了蒙古高原的寒流,而且也挽留了湿润的季风气候,山青了、水秀了,到处鸟语花香、溪水潺潺。</p> <p> 从太行山上汇聚出丹河、沁河,从山的南坡奔流而下,汇入黄河,在今天新乡到济源之间形成了一大片三角形的平展之地,既是山南又是水北,属于双阳之地。而核心地带就是古称野王县、河内县、河内郡、怀州、怀庆府的沁阳市,如今的博爱县就是民国时期由冯玉祥以丹河为界、取孙先生的平等、自由、博爱之意从沁阳市分离出来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将疆土扩展到了这里,河东与河内就联系在了一起,今天我们这里的口音还属于晋语。</p><p> 作为沁阳的女婿,我经常奔波于新乡、沁阳百十公里的路上,见证了搓板路、快速路、高速路的更迭,几十年痴心不改,同时也了解了一些人文历史。然而,每次从太行脚下经过,也只是抬头仰望一下,过隘口而不迎坡而盘旋而上!</p><p> </p> <p> 周六是单双日限行的第一天。</p><p> 说起来很奇怪,前一段时期一直都是雾蒙蒙、灰暗暗的,一说要限行了,老天爷马上艳阳高照了!本着彩衣娱亲的想法,我和高级驴友级的哥哥拉着老母亲驾车出发,准备到太行古道探险猎奇。</p><p> 车行博爱县许良镇,使我想起来了描写宋代历史的“三侠五义”中的白眉大侠许良来,不过据说他是山西人。博爱到处种植的都是竹子,一片一片的,黑压压的,是那种细细的竹子🎍,路边时不时有店铺门前堆放着竹制品。过了丹河界就是山脚下沁阳的山王庄镇了,相传该镇的新店村就是晚唐大诗人李商隐(公元813-858,与杜牧号称小李杜)的出生地了。慕名而去,只发现路边有一块石迎门,村委会树立着一尊李的雕像。想那李义山一生坎坷,却在艺术的殿堂里可以探索和追求。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和那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以及那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流传千古百世,令人回味无穷!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沁阳、博爱、荥阳等地均在为争李的正宗出生地而拼抢,而我明白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李商隐妥妥地是古河内县人(沁阳)无疑,具体出生在那里莫名考也!但是他的高祖与曾祖却是实实在在葬在了山王庄镇新店村(古称雍店,有其本人自述证实),而今天的沁阳市东关的庙后村就是他的归葬之地,而旁边的仲贤村(沁河与丹河交汇之处)都与这位一生都郁郁不得志的玉溪先生有关……</p> <p> 在山脚下的廉坡村小憩,母亲和一名晒太阳🌞的老大娘闲聊,回来上车后兴冲冲地告诉我说:我和她同岁,都是属马的。我一想,啊哦🙄都是1942年生的,而那一年是河南近代最悲惨的一年……</p> <p> 冬日的暖阳懒懒地挂在天空上,路边建筑物上红旗迎风飘扬。</p><p> 哥哥驾车好不容易从拥挤的拉煤大车队伍里突围出来,开始向沁阳市唯一的山区乡_常平乡进军了。蜿蜒曲折的山路一路北行上坡,路边不时闪过三三俩俩的农舍和稀稀拉拉的村庄🏡,哥哥边开车边介绍说:这就是古时候的太行八陉中的太行陉古道了。行走中,我发现路上岔道很多,有宽的、有窄的,有新的、有老的,哥哥说这是不同时期修的,都属于同一个线路。</p><p> </p> <p>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p><p> 前两日,我们北方的太行山区下了冬季里的第一场雪。车行山间,绕来绕去后,已经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只有天边的骄阳和背阴处的冻雪让人们能够辨别一二来。</p><p> 路经一个叫“风门”的小村庄🏡,哥哥特定让我照了几张照片,然后对我说:这就是全国旅游探险穿越界倍加推崇的一个地方__封门村(鬼👻村)。虽然是正响午,看着空无一人的村落,我还是感觉到了一股寒意从后背生起!</p><p> 为了让母亲少走山路,哥哥特地多绕了几十里山路,领我们来到了晋豫交界处的碗子城。</p> <p> 站在大山之巅,远处的群山连绵不绝,若隐若现。向南观望,常平乡一带房屋密集,房顶白雪皑皑的一片;向北、向东瞭望,曲曲折折的公路像玉带一般盘在山腰上,通向远方;向西看去,一座碗状的小城池坐落在向阳的山洼里,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穿城而过。</p><p> 碗子城到了。</p><p> 冬日的太行山笼罩在和煦的阳光下,山坡上的杂草树木都是枯黄一片,裸露的石灰岩灰蒙蒙的,像一片片顽癣,听不见鸟儿的鸣叫,只有山风吹过山岭发出呜呜呼呼的响声。</p><p> 碗子城很小很小,有半个篮球场大小,城内依稀可以看到两三间房的地基遗迹,城墙几乎完整,是用青石修砌的,两个门洞东西相望犹如一双眼镜。门头上分别镶嵌着“北达京师”、“南通伊洛”,仔细一看应该是新安放上的,据说是张艺谋导演拍“一九四二”时新做的。城门口的老树上一片叶子也没有了,由大大小小的树枝搭建的俩个鸟窝里静悄悄的。树下散落着一块现代的石碑,不是自然风化倒塌的那种,依稀可以辨认出来“政府、二零零四、六月、文物保护”字样,想来是有人专门给砸碎的!</p><p> </p> <p> 站在碗子城的城墙上,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p><p><br></p><p> 想那孔老夫子坐着牛车,走到此处也不由得下车步行。</p><p><br></p><p> 想那魏晋的曹操走到此处,顿感英雄气短,大笔一挥,写出了“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p><p><br></p><p> 想那北魏的孝文帝从平城(山西大同)迁都洛阳,这条山路经历了最繁华热闹的时段,几十里山路车水马龙,连绵不绝,昼夜不停。</p><p><br></p><p> 想那唐代的狄仁杰从此北上,也知儿女情长,望着南方的云雾缭绕之处,发出了想念爹娘的叹息。</p><p><br></p><p> 想那忠君报国的杨家将在山西抵御外族,一步步从这里退回中原,回到了天波杨府,在这里只留下了空荡荡的孟良寨和焦赞城,唱响着时代的悲歌。</p><p> </p><p> 想那晋商翻山越岭带着大量的货物行走于江南与草原之间,给故乡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留下一个个城堡和大院。</p><p><br></p><p> 想那明代大槐树下的人们,一个人牵着一个人,跌跌撞撞走过羊肠坂,星罗棋布地开始了新的一去不回头的生活。</p><p><br></p><p> 想那1942年的逃荒大军经过此处的时候,感觉到的是天苍苍,野茫茫,何处是家乡。</p><p><br></p><p> 想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商贾旅人、贩夫走卒,他们可曾在这大山里流下自己的印迹……</p><p><br></p><p> 空山不见人,未闻人语响。</p> <p> 一路继续北行,越过了一个又一个小村庄,房屋大都是关闭的,有些已经倒塌了,几乎看不到山民和炊烟,路边的景色不停地变化,然而感觉到的还是寂寞和沧桑。</p><p> 从山坡看去,最高处的羊肠小道是古代的通衢,在下一个台阶的曲折山路是人定胜天时代的产物,而我们驱车行走的宽阔公路也改了几回道,而往山下眺望,一东一西,焦晋、二广两条高速穿山而过,修的如地铁🚇一般。</p><p> </p> <p> 来到了山西省晋中市泽州县晋庙铺镇的天井关村,也就到了太行古道的北端了。</p><p> 天井关也叫太行关、雄定关,据说是因为关口处有三眼深不见底的甘泉而得名。村庄就建在山梁山脊上,顺着山势蜿蜒数里。从房屋看,近代的房屋离路边最近,相对完整和崭新,倒塌和岌岌可危的房屋大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一不注意就可能是国保一级的,据说山西集中了全国五分之二的古建筑,而绝对不是现代仿制品。</p> <p> 三晋文化源远流长。在天井关,最出名的有两个地方,一个就是孔子回车处。据说大圣人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还是一个教书先生而已。那一天,他带着弟子准备去晋国讲学,途经天井关前一个村庄🏡,恰逢两个顽童用土石在道路上修建了一座小城,挡住了一行人的去处。孔子上前说:请给车马让一下道路吧?俩个孩子连头都不回,说:自古只有车让城的道理,哪有城让车的说法!孔子大吃一惊,说道:连三尺孩童都如此,我还去晋国讲什么道理和文章哪!说完就下山去了……而今年的9月28日,天井关人大张旗鼓的庆祝孔子诞辰2571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起来晋人还给孔老夫子上过课哩!</p> <p> 在天井关的十字路口,有一个小小的石雕,据说是个蹲着的石猴,而今石雕的头已经不见了。那个古老的年代,关口就相当于今天西藏的xxx、xxx山口、垭口,是休息、打尖、打卡的地方,石猴作为一个地理坐标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商旅之人,五百年前和五百年后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都凝聚在了它的胸腔里了……</p> <p>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p><p> 天井关村最佳的是保留了古车辙印。细细看,还是双向六车道,两个车轮的距离是1386mm,千百年间过往的木制车轮竟然在石头上碾压出深深地车辙印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国家的统一和繁荣昌盛,而这一切都是“书同文”、“车同轨”带来的!今天看来,除了资源型城市(如鹤壁、焦作、平顶山),其它的城市、城镇基本上都是在水陆空交通要道上(如郑州、新乡、驻马店),车轮拉来的城市是一点也没有却说得……</p> <p> 那么,现在的车辙印迹哪?汽车的轴距不统一,铁路的铁轨宽度是一致的!当然,旧社会山西的军阀阎锡山曾经因为军事原因使用过窄轨铁路。</p><p> 现在,中国铁路的标准轨距是1435mm。</p><p>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尺寸呢?可能有些人会认为,这一定是经过许多工程技术人员的反复测算,最后确定下来的最科学最合理的尺寸,然而真相并非如此。选择这种轨距的原因是,美国的轨距也是1435mm,这是宽轨铁路的标准配置。</p><p> 那么美国的轨距为什么选择1435mm呢?这和美国工程技术人员也没有任何关系,定这样的尺寸只是因为英国人也是这么定的。</p><p> 那么,英国人为什么这么定?难道是英国工程技术人员测算的?不,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英国的铁路是由建造电车轨道的人设计的,1435mm相当于四英尺八英寸,正是有轨电车所用的规矩标准。</p><p> 那么电车轨道是咋由来的?这个标准最早来自于英制马车的轮距,因为最早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他在造第一辆有轨电车时就沿用了马车的轮距。</p><p> 那么马车为什么用这样的轮距呢?这是因为古罗马人造的罗马战车的宽度就是这个标准。造马车的人正好对历史有研究,对罗马帝国非常推崇。</p><p> 那么古罗马人为什么选这个标准呢?真实的答案又是一个冷笑话,因为四英尺八英寸恰好相当于两匹战马的屁股的宽度。</p><p> 这就是人类路径依赖症的标准模版。千万不要小看这种路径依赖的力量,下次你在电视上看到咱们的太空飞船立在发射台上的雄姿时,你留意看,在它的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这些推进器是由设在上海、北京的工厂所提供的。如果可能的话,工程师会希望把这些推进器造得再胖一些,这样容量就会大一些,但是他们不可以。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后,要用火车从工厂运到发射点,路上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的宽度宽了一点点而已,然而我们不要忘记火车轨道的宽度是由马屁股的宽度所决定的。</p><p> 这就是我们要在海南建设火箭卫星发射基地的原因,因为如果从海里运输,就不用考虑火箭🚀的宽度受限了。</p><p> 两千年前的马屁股居然决定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的设计,这看起来有些荒谬,然而这就是事实。</p> <p> 近代的天井关壮怀激烈、悲壮铿锵,著名的1938年阻击日寇的战斗就发生在这里。那年的春季,一股日本人从孟津渡口偷渡而来,而国民党388旅就驻防在天井关,战士们利用有利地形,沿着太行古道布防,层层阻击敌人。可怜无定河边骨,俱是春闺梦里人。在这场战斗中,团长徐荣奎以下2000人血洒疆场,以身殉国,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留下姓名、年龄、籍贯,而我们知道他们都是有着血性的年轻中国人、无尚华夏魂。</p> <p> 漫漫雄关真如铁,而今更要从头越。</p><p> 出了天井关村,一路大下坡,不远处就是高速公路收费站了。回望古关口,山巅的房屋、院落都沐浴在了西落的阳光之中,如剪影一般。</p><p> “百年银杏千年松,万年柏树逞英雄,柿树不老与柏争,默默无闻老槐翁”。</p><p> 山顶的千年古槐树依旧静默着、静默着、静默着……</p> <p>附:天井关回车处考证</p><p><br></p><p> 孔子回车的故事在晋城流传了千百年,事由真伪,莫衷一是,有的人确信有其事,有的人认为是子虚乌有。到底能不能搞清楚这个问题呢?恐怕很难,因为在先秦两汉所有与孔子有关的典籍如《论语》《孔子家语》《孟子》《左传》《史记》中均无一字记载。</p><p> 钱穆先生可谓功力深厚,写《孔子传》时尚且认为司马迁笔下的孔子有二十五处疑辨“不可考矣”。</p><p> 晋国小儿开的是玩笑,而孔子以玩笑对玩笑,它所彰显的不仅是晋国小儿的机智幽默,更彰显了孔子的文人风度和天真情怀。</p><p> 全国还有河南中牟县、山东日照市有孔子回车的传说,内容大同小异。</p><p> </p><p> 孔子的三次出国</p><p><br></p><p> 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从孔子年表来看孔子有没有可能到晋国;二是从孔子周游列国的路线来看孔子有没有可能到晋国。</p><p> 孔子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二十岁以后三十岁以前在季氏家做过管理仓廪和牛马的小官,三十岁以后设馆授徒。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季氏与昭公翻脸,联合郈氏、孟氏与昭公开战,昭公不得已跑到了齐国。这一年三十五岁的孔子也到了齐国,这是孔子第一次离开鲁国。</p><p> 孔子在齐国住了一年,第二年返回鲁国。鲁昭公二十七年,延陵季札公子为子送葬,地点在赢博。赢博靠近鲁国,季札又是贤人,孔子亲自赴赢博参加了葬礼,这是孔子第二次出国。鲁定公十年,孔子五十二岁,官居司空加大司寇,随同鲁定公与齐景公会见于夹谷。夹谷应当在齐国地盘上,当时的情况是齐国强而鲁国弱,国家间君主不可能在弱国地盘上会见。这是孔子第三次出国。这三次出国都没有离开今山东省境内,当然更不可能来到晋国。所以孔子回车之事不可能发生在孔子五十二岁以前。</p><p> 孔子在大司寇的位置上只坐了三年,因为推行“堕三都”政策半途而废,被迫去职。“堕三都”的目的是为了巩固鲁国国君的政权,削弱鲁国郈、孟、季三家大夫的势力,由于孟氏顶住了“堕城”,其它被堕的两家对孔子怨言甚多,连鲁定公也对孔子产生了怀疑。于是五十五岁的孔子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流亡生活。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以六十八岁衰翁之身才回到了故乡。由这个孔子年表可以推定,若果有回车故事,定然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这十四年间。</p><p><br></p><p> 孔子周游列国的路线</p><p><br></p><p> 结合孔子年表,孔子周游列国的路线如下:孔子离开鲁国第一站先到了卫国,闲住了十个月,无所事事,每天在租住的屋子里击磬自娱或到周边走动。其间晋国的佛肸曾经邀请孔子去晋国任职,半途中因晋国内乱,孔子只好又返回卫国。孔子在卫国见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以后,终于有了职务,每年的柴薪待遇为俸粟六万,与孔子在鲁国的待遇一样。六十岁那年,孔子离开卫国到了曹国,又到了宋国。宋国司马桓魋欲加害孔子,孔子逃到了陈国。孔子在陈国当了三年官,吴国发兵攻陈,孔子可能在此前后离开陈国到了蔡国,此后又经陈国返回卫国。卫出公素慕孔子文章道德,孔子又一次留在卫国做官四年。</p><p>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回到鲁国,四年而终。从孔子周游列国的路线来看,孔子到晋国的机会只有一个,就是晋国的佛肸邀请孔子赴晋的那一次,其余的曹、宋、陈、蔡诸国与晋国不搭界。卫国与晋国有共同边界,孔子在卫国闲住的那十个月里,曾经到过匡、蒲等地,匡、蒲为晋、卫边界,孔子在晋、卫边界周游,难保不一时兴起就来到如今的晋城。还有就是据说晋国大夫赵简子曾经邀请孔子赴晋。至于孔子为什么终于没有到晋国做官,历史上说法不一。《史记》中说,孔子本来已经准备入晋,走到半路上听到晋国的两位贤人窦犨、舜华被杀了,非常伤心,说,君子最忌讳伤害同类,连鸟兽都懂得躲避,何况我孔子呢?如果这是孔子“回车”不欲去晋的原因,就与流传的孔子回车的故事大相径庭了。</p><p> 从逻辑上说,孔子不可能为了晋国儿童的一个玩笑就放弃了晋国之行。那么《史记》说得是否正确呢?先说窦犨、舜华一事,这两个人的贤名让孔子都尊敬,看来不是一般人,但除了《史记》,任何先秦古籍上都查不到窦犨、舜华的名字。钱穆先生首先就起疑,他在《孔子传》中说,“此二人绝不闻有才德贤行之称见于他书,孔子何为闻其见杀而临河遽返?疑此事实不可信。”在当时的晋国,六卿坐大,国势式微。赵简子虎视眈眈,欲兼并范氏、中行氏;范氏佛肸战战兢兢,依靠齐、郑自保。势同水火的两个人都邀请孔子赴晋,对孔子来说不啻是一道难题。在孔子的理念中,君君臣臣才合乎周礼。赵简子和佛肸都有不臣之心,孔子到晋国的目的原本是想宣仁复礼,恢复晋国原有的秩序。现在看来难以实现,孔子更不愿意卷入晋国的内战,回车之事便是情理中的事情了。</p><p><br></p><p> 孔子回车的故事有可能发生</p><p><br></p><p> 所以,综上所述,孔子回车故事是有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之可能,在孔子闲居卫国的那十个月里,他的确曾经到过卫、晋边界;事由之可能,是因为晋国两位重量级人物的邀请和孔子有到晋国恢复周礼的心愿。到底有没有发生,谁也不知道。至于儿童拦车之事,就更无法考证了。现在流传的孔子回车的故事应当是晋人的版本,以此说明晋地的人文风尚崇高,用不着孔子来指点迷津。妙的是,这个故事在夸赞晋国小儿的同时并没有贬低孔子,看似孔子无话可说,惆怅而返,其实更能体现孔子的心胸大度与天真情怀。孔子知道与他谈话的是总角小儿,孔子以儿童心理与晋国儿童周旋,宁可看做是忘年间的一场游戏。</p><p> 明万历年间,泽州知府冯瑷在今泽州县晋庙铺镇天井关村立了一通“孔子回车之辙”的石碑。冯瑗是进士出身,属于孔孟门生,若觉得这个故事对孔子有所不敬,借他十个胆,他也不敢立此碑。</p><p>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象征性的人物,“五四”以来有一股否定孔子的风潮,以当时救亡的情势而论,似乎情由可原。问题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不能归咎于孔子。孔子是一个具有博大人文情怀的教育家、思想家。由于孔子思想占了主导地位,才有两千年国家不致长久分裂的局面,才有汉唐恢弘、宋明文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