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周末闲暇无事,忍不住想到附近走走,作为我这个年纪的人大多有“三不想去”:人太多的地方不想去、太现代的地方不想去、太远的地方也不想去。所以就选择了离玉林市5公里范围内的城北高山村。下面是我从网上搜索到的简介,作于2016年。<br> 玉林高山村古民居群是以岭南地区宗祠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明清古建筑群,至今已经有430多年历经沧桑,容颜依旧的古民居群,吸引着无数摄影爱好者前来光顾 此外,高山村还是一个书香世袭,人才辈出的历史文化村。高山村现存有300多幅壁画、100多件古泥塑以及一大批古画、古手稿、古书籍、古牌匾。高山村曾经出过4名进士、19位举人、193位秀才,这些无不给高山村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被世人称为“进士村”“广西文化第一村”,可谓名至实归。走进高山村,其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每一块砖、每一个窗格,无不是高山村百年文化的载体,也是高山村古民居建筑的灵气精魂所在。在建筑布局上,高山村周边环绕着七个低谷,俗有“七星伴月”之说。南面有清湾江顺流而下,水流缓慢,地势柔和。背山面水,为古人择地而居的基本条件。房屋构造采用岭南常见的梳式布局形式,古民居大多坐北向南和坐西向东两种走向排列。<br>在建筑装饰上,门窗、屋脊等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屋脊多以博古、卷草、鹊尾等形式,壁画则以吉祥题材、传统教化故事、花草虫鱼为主题。寄予了高山村人“趋利避害”的纯朴愿望和兴旺发达的美好祝愿。在高山村,李拔谋进士第和牟日铢故居是最典型的古民居代表。两座民居风格是主房高大而重院深藏,坐西向东,门户向阳,屏屋屋遮掩。前半部疏阴开阔,影壁、屏风点缀典雅幽静,后半部逐层攀升,飞檐屋脊纵横,庄严肃穆。古人称为“聚龙窝凤”。院落则由厅、屋、厢房、耳房组成,四进三厅或三进两厅,为岭南四合式结构。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宫议政,偏厅接客会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饮沐,家庭聚居,集政、住、居、教于一体。高山村古民居大多以一条轴线为主体,一条轴线代表一个家庭,一座院落代表一个大家庭,同宗聚居的宗族形态得到充分体现,也彰显了“亲”、“孝”的道德本位。值得一提的是,高山村古民居绝少有独门独户的建筑格局,大多连片而建,辅以巷道相连。村里有牟、李、陈、钟、冯、朱、易等七个姓氏,在八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各姓之间始终和睦相处。体现了高山各姓氏之间的兼容并蓄的开放性文化视野。<br></h3> <h3>这是村头的一块小公园,有几个村民在大榕树旁驻足休闲,两辆电单车随性地放在一边。横幅的内容是“消防连万家、安全你我他”,估计是11.9的应景之举吧。</h3> <h3>看到的第一座房子感觉有点年头的土坯房,房门紧闭,屋顶燕子瓦片上长了一些植物,应该是没人住了,一辆中国某牌神车静静停在房前青砖铺垫的空地上。</h3> <h3>一座明显荒弃多时的老宅院,有点阴暗,阴暗中透漏点点光亮。</h3> <h3>一个小池塘,池子已经干涸,枯枝摇曳,塘泥干裂,有水有荷有花的时节想必有点光艳。</h3> <h3>又一个池塘,有点发绿的塘水映衬着一座杂草环绕的老房,也映照着中国自古崇水、善水、乐水、逐水的追求和理念。</h3> <h3>小巷深深,落叶褐黄,野牵牛花的藤蔓肆意伸张。</h3> <h3>一处明显已被后人遗弃的老房,褪色的对联,一地的残砖,感觉有一个灵魂在发黑的木窗口张望。</h3> <h3>又一处被遗弃的老房,斑驳满墙,杂草疯长,无处寻觅那个老村长。</h3> <h3>这个就是介绍中的牟家祠堂了,因为尚有人打理,房子保护相对完好,估计也定期开展一些家族活动。因为看护人要下班了,我匆匆进去打了一转,因为把人家的姓氏读错,还被看护人“教育”了一番。</h3> <h3>墙头的琉璃神兽挺拔依然,似乎诉说这里曾经“聚龙卧凤”的荣光。</h3> <h3>墙面依稀可见的壁画,即使相隔几百年,依然清晰传递着主人美好美满的向往。</h3> <h3>墙面白石灰粉刷的印迹非常清晰,一盏复古的灯笼有些泛黄,让人看到今人做过某些努力之后的茫然。</h3> <h3>断壁残垣,野花灿烂,这是何人曾经的家园?</h3> <h3>落寞深巷,曾有多少人过往。</h3> <h3>破败满园,不忍卒看。</h3> <h3>春联红艳,主人现在何方。</h3> <h3>此处危房,给谁看,谁在看?</h3> <h3>这个是另一个较有名气的李家古宅大院,宅子的主人当年应该做过厅官,也做过京官。屋内无人,大门开敞。</h3> <h3>几进几厅,重院深藏,何处是屋,哪里是房。</h3> <h3>坐西向东,门户向阳,屋屋遮掩。</h3> <h3>都说出头的椽子先烂,想必这家先人未曾想、本不愿。</h3> <h3>这构造难道是岭南常见的梳式布局,有点词穷,有点慌张。</h3> <h3>有点彷徨,雨季来了它该怎么办。</h3> <h3>一排隐隐约约的标语,一股轰轰烈烈依稀可见。</h3> <h3>这两株小草甚是倔强,给点阳光它就灿烂,别忘给它点个赞。</h3> <h3>中规中矩,方圆有序,看着总有一点点舒服。</h3> <h3>村尾有一个评比台,不知要评哪门子的先,比哪门子的产。</h3> <h3>这里也有屋,也有塘,但怎么拍怎么看,总觉得有那么一点点迷茫。<br>古村和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是一项千秋大计,需要一代一代延续接力,而不该成为某人某代人急功近利的业绩功绩政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