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在这个初冬的季节,广东还是春天般的温暖,我却来到了广东人看来已是寒风凛冽的大山东,凭着岭南人的勇气、一件曾闯过西藏的冲锋衣,内就只著一件厚点的长袖T恤,竟然就逗留了五天,并且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搭顺风车转高铁,来到二十年到了附近却遗憾未上的五岳之首一一泰山脚下,开始完成廿年前的心愿:爬泰山。</p><p> </p> <p> “泰山安,四海皆安”。作为五岳之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泰山而小天下”、“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古今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帝王将相,在这里留下多少的足迹言行,让我神往,另外五岳中其他四岳我都登上过了,唯独泰山当年没登一直碎念念它,终于等到此处机会。</p> <p>我走的是最经典的登山线路:从红门入口进,一路目标直指玉皇顶。</p> <p>首先第一站是关帝庙。</p> <p>关帝庙为明代在泰安经商的山西商人所建。清康熙、乾隆、咸丰、光绪、道光年间曾多次拓建、重修。院落东西宽74米、南北长80米,占地面积5920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关帝庙,西为山西会馆。由于我是走马观花形式,也就照个相留个纪念而已,不作详观。</p> <p>关帝庙出来,满目皆是青石台阶,一级、二级、三级……,或者每一级都有它的故事;再往前就是一天门了。题有“天下奇观”,“盘路起工处”。</p> <p>肃穆暗红的红门宫、藤蔓拥抱的孔子登临处迎着风走临;“第一山”、“登高必自”、“天阶”,泰山——我准备好了:检验我还有没有当年三千米跑老大风采的时刻开始了。</p> <p>天阶坊</p><p>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严第一山</p><p>红门周边都是一片红,庄严肃穆,让我感觉五岳之首果然给人一种莫名的敬崇。</p> <p>小碑林</p><p>一路拾阶而上,就到了碑文林立的泰山小碑林。</p><p>泰山石刻源远流长,自秦汉以来至建国后,上下两千余载,各代皆有珍碣石刻。泰山石刻现存1800余处,其中碑碣800余块,摩崖石刻1000余处,大体分布为岱庙157块,岱麓215处,登山东路576处,岱顶258处,岱西80余处,岱阴44处,灵岩寺400余处,神通寺100余处。</p> <p>石刻主要包括历代帝王封禅告祭文,寺庙创建重修记,石经墓铭,颂岱诗文,题景及楹联等5类,大部是自然石刻。</p> <p>既有洋洋数千言的长篇巨制,也有一字之惊;既有帝王御言,也有黔黎之说;既有雄伟高大的“万丈碑”,也有盈尺小碣;既有龟趺螭首、精雕细磨之作,也有粗犷片石之刻。有真草隶篆,也有四体揉融;有如斗大字,也有蝇头小楷;有古拙若痴者,也有龙飞凤舞者;有大家之手,也有石匠之书。不愧为最壮观的“中国天然书法展览”。古今游人,皆为之流连忘返,赞叹无穷。</p><p><br></p><p><br></p> <p>中流砥柱</p><p>无水的中流砥柱,还能叫中流砥柱吗?</p> <p>深山丛林中出现一只虎!</p> <p>泰山特产红心萝卜,借问一句:能叫你花心大萝卜吗?</p> <p>斗母宫</p><p>供奉传说中的斗母元君,简称斗母,也称斗姥,道教说她是北斗众星的母亲,是道教崇拜的女神。</p> <p>初见二虫,我当时暗笑:一路过来都是各类大家名迹,怎会有二个如此简单字在此?继而笑自己一一虫二二字当年不是在江南有过故事吗?所以凡事多思多忆。</p> <p>卧龙槐</p> <p>三宫庙</p><p>是松先生还是宫先立?总之现在是你中有我,我拥着你!</p> <p>经石峪</p><p>在斗母宫东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3000平方米大石坪上,镌刻着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分经文,字径50厘米,原有2500多字,现尚存1067个。大字遒劲古拙,篆隶兼备,被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经石峪金刚经是泰山三大瑰宝之一。</p> <p>乱石丛中伸出的松槐等是要经过多长多大的努力才可达到今天让万人赞叹的样子啊!人生也不外如此:排除万难,争取上游!</p> <p>一个当年界碑记录也许是一段不一样的故事!</p> <p>沿路有很多工人在做山沟山体维护,基本上是手工操作为主,泰山,也要我们更努力去爱护它。</p> <p>总理奉安纪念碑</p> <p>四槐树</p><p>位于壶天阁下,柏洞盘路两侧,有古槐四株,相传为唐代程咬金所植,树龄1240年左右。1987年7月10日,因暴雨轰然倒下,胸径近二米的巨大树干横卧在盘道上,现仅存一棵。年月变迁,岁随星移,该珍惜更要珍惜!</p> <p>壶天阁</p><p>壶天阁跨盘道而建,为城门楼式。门洞上镶石匾额“壶天阁”,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所题。一幅题联为“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碧微”,另一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这里海拔800米,大致是泰山高度的一半。位于四槐树北,取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这里西有九峰山,东有十峰岭,北临山峦,四周拥翠接天,脚下仅一席之地,恰似壶中窥天。名壶天,恰应了道家之说。</p> <p>元君殿</p> <p>迴马岭</p><p>回马岭位于中天门之下,古名石关,这里山重水复,峰四回路转,陡峭难行,骑马必回。这里有东汉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到此回马之说。</p><p>回马岭 (清)乾隆</p><p>瞳眬日照紫芙蕖,石登盘行路转徐。</p><p>传是真宗回马处,当年来为奠天书。</p> <p>药王殿</p><p>“造物犹资五色石,回生独普四时春”。对联后面没有落款,据考证应当是刻于道光七年(1827年)。这副对联的意思是创造万物仍然凭借女娲补天用的五色石,药王暗自遍施恩惠于天下让人起死回生,保四季平安。</p> <p>观音殿</p><p> 在药王殿的西侧有三间坐北朝南的殿宇,里面供奉着观音、普贤、文殊三尊菩萨,这里就是三大仕殿了(也叫观音殿)。三大仕殿的创建年代无考,明朝和清朝都曾重修过,如今的三大仕殿同样是在上世纪80年代重建的,基本上保留了清代的风格。</p> <p>从秦始皇开始一直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亲登泰山封禅、祭祀,用以宣告自己的皇权正统和表达天子威严,天人合一的不凡地位。</p><p>泰山作为五岳之首,虽然高度不如华山、衡山,但从历史政治及文化地位而言,泰山早已是超出了地理定义的民族之山。</p><p><br></p> <p>继续往前,到了中天门。</p> <p>中天门</p><p>中天门又称二天门,位于黄岘岭脊背上,海拔847米,建于清时,为两柱单门式石坊,是泰山东西两路的交汇点,上下必经之地。中天门岭峻谷幽,景色壮美。</p><p>中天门那和山东田径队一些队员遇上,一聊他们在此跑山练体能(训练环境真不错!)祝你们在全运会取得好成绩!虽然你很谦虚和真实地说短跑真跑不过广东。</p> <p>虎虎生威!是华南虎还是东北虎?但应不会是孟加拉虎!</p> <p>中天门后是更艰苦的登山路。</p> <p>迎天坊</p><p>在跨虹桥北、登山盘道再次升起处。此坊始建年代不详,清代已倒塌,2000年根据历史资料在原址重建。此牌坊虽为建筑小品,但起到了烘托登山古道氛围的作用,增强了游人“登天”的节奏感,象征着登山者经过了一天门、中天门,正在迎来真正的“天界”。</p> <p>云步桥</p><p>在快活三里北首的云步桥,原来是木桥,叫雪花桥,民国年间改建石桥。这里林木茂盛山谷深幽,常为云雾笼罩,因此杨承训题名“云步桥”。</p><p>是跨中溪而建的一座单孔拱形石桥。桥畔常有云气弥漫,人行桥上,宛在天际,故名“云步桥”。桥北有大片陡峭的石崖,题刻遍布,飞瀑直下,景色绝佳,是游人驻足小憩的天然所在。</p> <p>斩云剑</p><p>我看不出怎样的一把剑,可能到的时机不对。</p> <p>遥望山顶,我就如星空之中一粒微尘!</p> <p>妙极登欢</p><p>喜地刻石</p> <p>泰山石刻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枝奇葩。它不仅仅是中国书法艺术品的一座宝库,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历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告地,儒家释道传教授经,文化名士登攀览胜,留下了琳琅满目的碑碣、摩崖、楹联石刻,而泰山摩崖石刻是名山之最。 </p> <p>遇见一挑夫,应刚从山上下来,当你在山上时,可能觉得物价奇贵,此遇,你或有点释然。</p> <p>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于一棵大树之下,因大树护驾有功,遂封该树为“五大夫”爵位。谁知后世讹为五株。明代万历年间,古松被雷雨所毁。清雍正年间,钦差丁皂保奉敕重修泰山时,补植五株松树,现存二株,虬枝拳曲,苍劲古拙,自古被誉为“秦松挺秀”,为泰安古八景之一。五松亭旁有乾隆皇帝御制《咏五大夫松》摩刻。</p><p>五大夫松以西有拦住山,山坡上有望人松,虬枝下伸,若躬身招手邀客,又名迎客松,为泰山重要标志物之一。 </p><p><br></p><p><br></p> <p>五松亭,略有积雪!</p><p> “何人补署大夫名,五老须眉宛笑迎。</p><p>即此今兮即此昔,抑为辱也抑为荣。</p><p>盘盘欲学苍龙舞,稷稷时闻清籁声。</p><p>记取一枝偏称意,他年为挂月轮明。</p><p>咏五大夫松一律。</p><p>戊辰仲春月,御笔。”乾隆</p> <p>伟人手迹一一泌园春刻石</p> <p>泰山奶奶,有什么故事?</p> <p>从朝阳洞往上走约50米可见溪东的御风崖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刻“万丈碑”,万丈碑生于悬崖峭壁之上,像一块从天而降的画布,又像泰山肚皮上的一枚印章。碑文是乾隆登泰山时所作《咏朝阳洞》,是泰山最大的摩崖石刻它高约30米,宽12米,字径大约1米,为乾隆皇帝所题。</p><p> 据说当年乾隆在朝阳洞小憩,举首北望,山上白云缭绕,隐约见仙阁琼楼;十八盘似一条天梯垂向人间,两侧青山郁郁葱葱,谷底溪水湍湍缓缓,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于是乾隆不由叹道:壮哉泰山,绝好图画,可惜缺了一方印章。于是,他便写了一首《朝阳洞诗》,并命人刻在巨岩上,当作了他的“图画”的“印章”。</p> <p>至此又奇!</p> <p>南天门,还在天际!</p> <p>捕捉了一个挑货上山的挑夫!健步如飞啊!</p> <p>登泰山,体验做人父母之不易!但来此目的是什么?</p> <p>从天上飘下一条玉带!</p> <p><br></p><p>十八盘</p><p>到了十八盘,泰山十八盘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共有石阶1633级,是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此处两山崖壁如削去了一块,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之壮美,尽在攀登中。</p> <p>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p> <p>在古代神话盘古开天传说中,盘古死后头部硬化为了泰山,而我国传统文化又认为东方为万物交替,朝气蓬勃之地,故泰山最为迎接朝阳的第一座山,而被誉为“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美称。</p> <p>泰山有3个十八盘之说:自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共计1630余级台阶。“紧十八”西崖有巨岩悬空, 侧影似佛头侧枕,高鼻秃顶,慈颜微笑,名迎客佛。 十八盘岩层陡立,倾角70至80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升高400米</p> <p>至此,我这个当年的中长跑健将也感到膝盖有感觉了,不和岁月争嵘,我走起之字形,果然,膝盖轻松多了!当年运动的旧患总会给你留印记的。</p> <p>山中生态非常好,一路上可见各种动植物在,奇石、怪松、雄山、弱泉、乌雀、松鼠、游人,挑夫……一幅大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大画面。看——远处密林,有个喜鹊在欢叫报喜昵!</p> <p>站在台阶上向下眺望,瞬间感觉世事浮沉人生苦短!仙境浮现人生寻觅:苦短一念之间,可与神仙同居,落凡间却石屎森林沉沦;不脱俗升仙就难逃柴米油盐,也许这就是现代人的种种矛盾与挣扎中的无奈。</p> <p>山上留有昨夜残雪!但人爬到此,已周身汗,不觉冷。</p> <p>升仙坊</p><p>紧十八盘的起始处,此处山势陡峻,悬崖峭壁,上临岱顶天庭,咫尺仙境,似有飘然升仙的意境,故名“升仙坊”。游人至此小憩,每每浮想联翩。回视山下,常有腾身云霄之感,举首仰望,南天门近在眼前,努力吧!岱顶在望。</p> <p>台阶上仰视天门,犹如天上宫阙,山路陡峭似云梯倒挂,山谷两侧奇峰斗艳,怪石林立。</p> <p>泰山南天门在山东泰安市泰山上十八盘之尽处,旧称三天门、天门关,海拔1460米,山于此为最危耸,</p> <p>上即绝顶。它建在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的低坳处,双峰夹峙,仿佛天门自开。元中统五年(1264年)布山道士张志纯创建。门为阁楼式建筑,石砌拱形门洞,额题“南天门”。红墙点缀,黄色琉璃瓦盖顶,气吞长虹,势压万里如虎。</p><p>门侧有楹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p> <p>人生中的每一次选择,是坚持还是放弃皆在一念之间</p> <p>南天门北面已积满了缺皑皑白雪,间中又点缀着一棵棵开着红花的小树;对于一岭南人来说,若不是现代国强民裕了,我是一辈子也不可能见到这种情景的!</p> <p>天街</p> <p>穿过南天门,爬上台阶,这里便是泰山顶商业区,泰山天街是指南天门向东到碧霞祠一段街道,全长约一华里。相传,古时大量香客游人上山,需要住宿吃饭,天街应运而生,天街具体形成何时,已不可考,但是较大规模的朝山始于西汉,为香客服务的天街大约也应于之同步,目前天街的建筑都是1992年大规模加上的。</p> <p>弘德楼</p><p>独立山中一孤影,红弘带影雪中立。</p> <p>历经百年沧桑的“五岳独尊”四个字是正楷书体,系清光绪丁未年间(公元1907年)由泰安府宗室玉构题书。“五岳独尊 ”景观石群位于泰山极顶(玉皇庙东南)去往玉皇顶的必经之路上,海拔1545米。摩崖高210厘米,宽65厘米,大字径55x42厘米。在其右侧有楷书“昂头天外”题刻。</p> <p>玉皇殿</p> <p>玉皇顶</p><p>玉皇顶,旧称太平顶,又名天柱峰,是五岳之首泰山的主峰之巅,因峰顶有玉皇殿而得名,主祀玉皇上帝。始建年代久远无考,明成化年间重修。神龛上匾额题“柴望遗风”,说明远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p> <p>玉皇顶是泰山主峰之巅,因峰顶有玉皇庙而得名。殿前有“极顶石”,标志着泰山的最高点。极顶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说明这里是历代帝王登封,封禅泰山时的设坛祭天之处。东亭可望“旭日东升”,西亭可观“黄河玉带”。</p> <p>往下俯瞰,便是碧霞祠,碧霞祠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也是一组宏伟壮丽的古代高山建筑群,由大殿、香亭等十二座大型建筑物组成。整个建筑以照壁、南神门、山门、香亭为中轴左右对称,南低北高,层层递进,高低起伏,参差错落,布局严谨,显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水平,在道教宫观中极有代表性</p> <p>站在玉皇顶的观景台上,向东眺望,山峦叠嶂,群峰相依,好似我在云中,云中却又无我的虚幻盛景。</p> <p>玉皇顶傲视群雄,亭立峰巅,极目四望,确有“一览众山小”之贵感。</p> <p> 从山脚关帝庙近下午一点开始行程,一路上走走行行,拍拍录录,偶尔也找游人挑夫工人闲聊下,中途只停片刻饮下水补充电解质;至玉皇顶近下午五点,用时四个小时,也算不快不慢的一个节奏。这过程中,粗略浏览了一下泰山的只貌片景,也圆了廿年前一个心愿。我不知还会不会再来登泰山,但泰山真很值得一行:领略了中华大地的馈赠,遇见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精髓,感受了泰山雄天下的真谛,锻炼了自己日益懒散的身心,验证了还算过得去的体魄……或者,某个节点,我还会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