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钺后裔黄觉与其六子(万宿、万宣、万荣、万崇、万宗、万宝) 之源流考证(下)

东张西望

<b>七、 关于黄觉最有可能是黄枢儿子、即为黄钺曾孙的问题</b> <h5> 上文第六章中,我们探讨了黄钺是黄觉这支系源头的问题。那接下来,我们要考证的是,黄钺与黄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的结论如本章标题所述,<b>黄钺与黄觉乃曾祖—曾孙关系。</b><br> ⑴修正后的黄钺生卒年为1104-1165年,而《于都黄氏联修族谱》载“黄觉生于宋乾道庚寅年(1170)”。显然,黄觉出生的时候黄钺已去世了。如果族谱上记载的黄觉生卒年龄没错的话,<b>那黄钺与黄觉不可能是父子关系</b>。<br> ⑵那如果黄觉的生卒年龄有误呢?比如,既然黄钺的生卒年往前推了31年,那黄觉的年龄往前推个31年行不行呢?<b>答案是,不行。</b><br>比如黄觉配赵氏(1171-1229),其六子万宿(1188年生)/万宣(1189年生)/万荣(1193年生)/万崇(1204年生)/万宗(1215年生)/万宝(1218年生)。六子跨度30年,赵氏从17岁生出长子万宿,一直生到47岁,已到生育年龄极限。从女性生理特点来讲,如果赵氏年纪哪怕往前推个10年,比如生于1161年,那后面两个儿子万宗、万宝就生不出来了——哪有54岁、57岁的妇女还生出两个儿子来的,这不是笑话吗?<br> 退一步说,黄觉头婚娶的老婆肯定是跟他年龄相仿的,相差不过两三岁。只要黄觉年龄往前提,赵氏年龄也必定往前提。否则,是什么情况?<br> 黄觉与赵氏哪怕相差10岁,赵氏乃黄觉惟一妻子且头婚,那是20岁的男子娶个10岁的娃娃?还是30岁的老光棍娶个20岁的黄花闺女?这像大户人家的作派?像族谱载,1170年生的黄觉虚岁18时,娶17岁赵氏,并于一年后喜得长子才是正常的。 <br> ⑶那如果黄觉、黄觉妻赵氏、黄觉六子生辰都有问题,都要像黄钺一样往前推31年,行不行呢?<b>也不行</b>!<br> 据《于都黄氏联修族谱》载(如下图),黄万崇(黄觉四子)生于1204年。其世系是“万崇(1204年生-1276)—旋乾(1249年生-1316)—龙瑞(1283年生-1347)—仲章(1321年生-1398)—以富(1364年生-1428)—子信(1405年生-1470)—立言(1149年生-1508)—兴仁(1474年生-1536)—采(1506年生-1541)”。<br> 这九个世系,代距分别是45年—34年—38年—43年—41年—44年—25年—32年。这样宽的代距,任何一代往前推个31年,甚至20年,都会导致后面的谱、世系续接不上。而实际上,1369年修谱的黄钺后裔黄以翼,即是以富堂兄。而按常识,这万字六房越往后的世系,都越准确。<br> <br><b> 综合以上第2、3点,我们据此认为,《于都谱》记载的黄觉以后各世系的生卒年龄是没有问题的。即黄觉生于1170年没错。结论,即反证出第1点:黄钺与黄觉非父子关系。<br> 我这里再补充一个霸气十足、一剑封喉的理由:<br> 若会昌“黄钺”墓里有筋骨,那墓主就不是黄钺。墓主不是黄钺,那黄觉父亲还是黄钺吗?</b>这是什么逻辑呢?<br> 我们据杨万里《黄世永哀辞》等史载,明确了黄钺去世前,重病期间由儿子黄文昌从粤北南雄,入南安走水道沿赣江而下,八百里加急护送回南丰,但黄钺还是在快到南丰前去世。无论从史实表面还是内在伦理,都说明黄钺最后目的地在南丰,过身后葬于南丰。<br> 但这里矛盾之处在于,黄钺会昌后裔族谱上也载,黄觉父亲黄钺墓在会昌。显而易见,族谱记载的这个信息,有一半是对的:即黄觉父亲是葬于会昌,这墓也是黄觉父亲墓,但墓主却不是黄钺。<br> 从考古角度来看:它要是真的,那墓里肯定没有筋骨(衣冠冢);如果墓里有筋骨,那它100%不是黄钺。至于里面有没有筋骨,2014年重修会昌黄钺墓的当事人心里肯定清楚。<br><b> 这里,黄钺墓是衣冠冢的概率比较小。而被认定为黄觉父亲的墓里若有筋骨,那不是说明这墓主人非黄钺吗?黄钺黄觉还是父子关系吗?</b><br></h5> <h5><b> ⑷黄钺与黄觉非父子关系,那是祖孙关系吗?答案是,否。黄文昌与黄觉才为祖孙关系。</b><br> “黄钺”墓里非黄钺,也非黄文昌。那会是谁呢?<br> 黄钺大儿子黄文昌生于1128年,又从杨万里《黄世永哀辞》记载“乾道己酉(1165)秋七月,予因谒乡先生武冈史君罗公。公曰:‘子之友黄世永者死矣。世永之父元授得州南雄,六月某日世永自行都侍南雄公,西归至贵溪逆旅,南雄公疾不起。后一日,世永亦卒。或曰皆暍也,或曰世永毁也’“中得出,黄文昌也去世于1165年。<br> 也是在黄觉出生前即已不在人世。所以黄觉也不是黄文昌儿子。而另一方面黄文昌也卒于南丰邻县、葬于南丰,所以会昌“黄钺”墓,墓主也非黄文昌。<br> 那黄觉有没有可能是黄钺次子黄文晟(字世成)儿子呢?<br> 我们从网上找到的一份黄钺南丰后裔吊线图,这份吊线图关于“履中—俯、仰、侑—钺、钊—文昌、文晟、文昱、文暠、文晔—枢、楫、楠、椿、欀、斐—常、赏、焘、杰、勲“这几个世系比较准确、直观,很有参考价值。光从这几个世系的名字,就可以看出:<br> <br> 黄钺父辈三兄弟黄俯,黄仰,黄侑,名字都是“亻”字傍。<br> 黄钺自己两兄弟,名黄钺,黄钊,名字是“钅”旁;<br> 黄钺五个儿子,文昌、文晟、文昱、文暠、文晔,名字都含“文“字,且第二个字都是日字头(五子据说是妨子,所以改为日字旁);<br>黄钺孙辈,枢、楫、楠、椿、欀名字都是“木”旁为特点。<br> 家族名字是很能反映一个家族家学渊源的,在黄钺家族累代进士情况下,父亲有文化,给儿子起名不是乱起的,平辈之间都有共同特点。<br>当然,黄钺儿子黄文昌与黄文晟分迁开基后,家族的凝聚力一旦散开,黄文昌的孙子辈与黄文晟的孙辈中,起名特点就有分野了:<br> 黄文昌的孙辈(常,赏等)名字是“龸”字头,<br> 而黄文晟孙辈(焘、杰、勲)名字是“灬”点底。<br> 所以,从名字上看,“黄觉”这个名字本身,基本可以确定黄觉是黄文昌裔孙了。幸运的是,不日前,黄钺会昌后人(于都靖石黄国富、寻乌黄小军等)在南丰黄氏宗亲会又搜寻到一部不知名老谱(如下图)记载:“黄枢三子:常,棠,赏”。这更加佐证黄觉乃黄文昌这支后裔了。<br> 图:南丰黄钺后裔支系中,黄枢二子黄常、黄赏都可以找到后裔直系。<br> <br> 目前,该谱中所载黄棠暂无后裔。会昌黄钺直系后裔“黄觉”是否即谱中“黄棠”?即“棠”只是南丰那边对“觉”的误写?<br> 现在的问题,是能确定黄觉为黄文昌孙,但能否确定黄觉为黄枢儿子?即黄觉有没有可能是黄枢兄弟的儿子?我们在接下来的第5节分析。<br></h5> <h5><b> ⑸黄枢与黄觉为父子关系,完全有可能。</b><br> 据各方史料,明确了黄钺生于1104年,黄文昌生于1128年,而黄觉公于1170也基本是无误。现在的问题,是黄枢与黄觉到底是父子关系,还是叔/伯侄关系?可惜的是,目前南丰黄枢后人的族谱,暂无黄枢确切的生卒年记载。何也?<br> 我们在《正德建昌府志》卷一五《选举·进士》、《同治建昌府志》卷七《选举·表进士》、同治建昌府志》卷八《人物志·忠义》《光绪江西通志》卷二二《选举表·宋进士》等得知“黄枢,字几先。建昌军南丰人。庆元五年登进士弟。历南雄州司法参军。”<br> 从中确定:<b>黄枢1199年中进士,此后在南雄州任司法参军。<br> 结合黄枢父亲黄文昌生于1128年,黄枢应当至少1146年后生。再结合黄枢1199年进士可推理,黄枢生年应当再推后几年,到1150年之后。因为就以1150年生来算,1199年中进士时也已49岁,也属大龄考进士了。从考试角度看,年纪不可能越大越好,只可能越小越好。<br> 而黄觉生于1170年,说明他父亲应当至少生于1152年之前。</b><br><br> 同时,我们参考黄文昌好友杨万里的《黄世永哀辞》“嗟乎!才珍于天而捐(注:舍弃,献出)于人,厚一邑而薄天下,吾意当世君子之用心不宜有此也。不宜有而有焉,则予之哀独为吾世永哉。乃书以寄其子枢而为之辞”得知,1165年黄文昌(黄钺儿子、黄枢父亲)去世后,杨万里所作的《哀辞》是寄给黄枢的。<br> 这表明什么?这说明<b>黄枢至少是黄文昌长子</b>(父亲去世后,长兄为父,《哀辞》自然是寄给长子),当然更有可能为<b>黄文昌独子</b>,根据族谱所载黄文昌仅一子枢,更加印证这一事实。<br><b> 通过以上连环史实相互印证推理,所以黄枢为黄觉父,生于约1150-1152年,是合乎事实的。</b><br></h5> <h5> 又经过多方查找史料,在清 陆心源《宋史翼》之《黄枢传》查询到:<br> “黄枢,字机先,南丰人。庆元进士,为南雄司法。峒寇猖獗,郡檄枢督饷,且调度破之。贼率众数万,空巢而出,官军不满千,遂死之。初,枢问途,著双韈,语其下曰:‘以此为识。’已而贼退,求尸,得韈以证。事闻,赠通直郎。”<br> 又通过《广东通志 卷三十九》:<br> “赵与偰,宋宗室也。初判南雄州,事嘉定中厯,知本州。㑹江西峝寇犯境,与偰督战至沙水。其子监庙汝振与司法参军黄枢从之,兵败俱死,郡人哀而祠焉。黄枢,字几先,南丰人,庆元中以进士为南雄司法。峝寇犯州,枢督馈饷,因画策破之。贼忿甚,率万衆空巢至,官军仅千人,皆死之。枢在后骂贼不已,又死之。事闻,赠通直郎。时进义副尉梁满,亦以御贼战死柯木坳。”<br> 及《宋史 卷三十九》:<br> “……是月,郴州黑风峒寇李元砺作乱,众数万,连破吉、郴诸县,诏遣荆、鄂、江、池四州军讨之。<br> 十二月甲子,四川制 置大使司调官军讨黎州蛮,败绩。己巳,赐朱熹谥曰文。乙亥,诏诸州毋籴职田租。丙戌,金遣使来贺明年正旦。是岁,诸路旱蝗,扬、楚、衡、郴、吉五州、南安军 盗起。<br> 三年春正月甲辰,下诏招谕群盗。又诏戒饬监司、郡守。丙午,雨土。<br> 二月辛酉,黎州蛮复寇边。庚午,诏楚州武锋军岁给累重钱,如大军例。壬午,以工部侍郎王居安知隆兴府,督捕峒寇。<br> 三月丁酉,蠲都城及荒歉诸州民间逋负。己亥,以湖南转运判官曹彦约知潭州,督捕峒寇。庚子,赐彭龟年谥曰忠肃。甲寅,诛楚州渠贼胡海。丙辰,以久雨,释两浙州县系囚。<br> 夏四月癸亥,李元砺犯南雄州,官军大败。乙丑,决临安系囚,释杖以下。丙寅,诏监司、守臣安集泰、吉二州民经贼蹂践者。戊辰,出内库钱二十三万缗赐临 安军民。己巳,诏临安府给细民病死者棺榇。 <br> 五月乙未,淮东贼悉平,诏宽恤残破州县。”<br> 又终于确定如下史实:<br> 嘉定元年(1208)峒寇之乱起,峒寇罗世传于当年被招降后;第二年峒寇李元砺又开始作乱,并马上发展到几万人,并于嘉定三年(1210)四月进犯广东,攻克南雄。黄枢当时在南雄任司法参军(负责检法议刑的官),知州赵与偰令他督办军饷、并调度军队迎击峒寇。刚开始,黄枢出计谋,对寇匪造成不小损失。寇匪非常愤怒,马上倾巢而出、集结几万峒寇来攻打,而官兵不足千人,不久都战死了。黄枢牺牲前,面对敌众我寡、实力悬殊的严峻局面,身系两只袜子,并告诉属下:“记住这双袜子,这是我的标识”。然后临危不惧,对着峒寇破口大骂,然后壮烈牺牲。等峒寇退走以后,幸存的下属通过黄枢的袜子,找到了他的尸体。朝廷知道了这件事后,追赠黄枢为通直郎(散官名,从六品)。<br><b> 故黄枢约生于1150-1152年,1199年中进士,卒于嘉定三年(1210)四月</b>。族谱上缺失黄枢生卒年,主要应是这个缘由。<br> 于是,黄钺之后这段世系就成了:<br><b> 黄钺(1104年生)—黄文昌(1128年生)—黄枢(约1150年生)—黄觉(1170年生)</b><br></h5> <h5> 联系前面全文,黄钺家族五代为官者,与赣州周边的山山水水渊源颇深:<br> a、黄履中1109年中进士,历任吉州永丰县令,康州(粤西北梧州与云浮间)司理参军,卒于1135年;另黄仰1118年中进士,卒于1135年;<br> b、黄俯1112年进士,任左迪功郎、虔州(赣州)司理参军;<br> c、黄钺1135年进士,历任左文林郎、会昌县令(1131-1134)、吉州司户参军(约1137-1140)、永丰县令(1140后)、南安军通判(1163年前),隆兴二年(1164年后)知南雄州,正奉大夫。生于1104年,卒于1165年;<br> d、黄文昌1148年进士,任赣县主薄,生于1128年,卒于1165年;<br> e、黄枢1199年进士,任南雄司法参军,生于约1150年,卒于1210年。<br> 比如,生于1104年的黄钺,童年、少年是在赣州成长度过的;生于1128年的黄文昌,童年则在赣州、吉州各占一半;而生于约1150年的黄枢,童年、少年也是在赣州成长度过的。只不过,我们可以由此联想,虽然黄钺及其子孙对赣州感情深厚,其中黄钺早早在1134年左右即在会昌安过家,但一生为官,半载漂泊,最后他们都魂归他处:<br> 黄钺、黄文昌1165年死于抚州金溪县(《黄世永哀辞》中说的是“贵溪”),没在会昌留下一处可供凭吊的遗冢;而黄枢则于1210年战死广东后,应是从广东迁葬会昌富尾(<font color="#ed2308">要印证这点,又要跟南丰黄枢后人确认,他们那是否有黄枢墓</font>)。因与黄枢另几支系黄常、黄赏等山川远隔,交通不便,所以南丰祖地的黄枢后裔族谱,缺失黄枢的生卒年。而黄觉支系主居会昌,最后修谱时错误续接他房的原因吧。当然,此后黄觉子辈六兄弟,名万宿、万宣、万荣、万崇、万宗、万宝,名字同用“万”字,演变出了自己支脉的特点。<br> 及至会昌后人与南丰本宗亦无往来,历十世以后,只知肇居会昌、祖上名钺者,任过会昌县令、始修城墙。<br></h5> <b>八、 综述,关于修正峭公~钺公~万字(六公房)世系的问题</b> <h5> (1)综合全文,不难得出:<br><b> 光圈效应,只知有黄钺,而不知道有黄文昌、黄枢</b>,是造成黄钺后人对黄觉之前“钺—文昌—枢”三代中,只对钺公其人、生平有印象,而对黄文昌、黄枢相对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br> 会昌有黄枢墓,但没黄钺、黄文昌墓。而且在黄枢死后二三十年左右,黄觉六子就都分迁他处,不在那定居了。<b>黄钺后裔黄以翼在明初首次修谱时,理解不了为何黄钺肇居会昌后,但从黄钺、黄文昌到黄枢三代,却只有黄枢一个墓。同时,修谱人黄以翼自然是知道肇基祖是任过会昌县令的黄钺,所以光圈效应下,误以为黄觉父亲黄枢的墓为黄钺墓!</b><br><br> (2)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修谱者错接谱源,并<b>人为在世系前面添加了“冈(岗)公—元义(二)—阁(觉)公—万荣”,为了方便对接后面世系的生辰,所以不得不在删减了“黄文昌—黄枢”这两代世系。</b>至此,本文的立意,是恢复原本峭山至黄觉及六子世系的本来面目,为:<br><font color="#ed2308"> 峭公—井公—大成—梦斗—贾公—卿公—友诚—履中—俯公—钺公—文昌—枢公—觉公—万宿、万宣、万荣、万崇、万宗、万宝</font>。<br> 如此,中间增加了缺失的“文昌—枢公”两个世系,则黄以翼乃黄钺九世孙,即完整世系“钺公—文昌—枢公—觉公—万宿—均丞—蛟瑞—仲祖—以翼”,加上以翼公的儿、孙、曾孙,正好有“十二世”,与前文第三章黄以翼在《富尾老谱序》中的序“<b>尔来十有余世矣</b>“得以相互印证。</h5><h5><br> (3)另,上文第七章第4点提到,有谱提到黄枢三子,常、棠、赏。其中黄棠为黄枢次子,这一支目前暂时没有后裔消息。<b>本人认为如果没有确切黄钺后裔族谱,来佐证常、棠、赏三人生年,则宁愿认定会昌黄觉为黄枢长子</b>。因为黄枢生于约1150年,1170年生的黄觉极大可能就是黄枢长子。而目前若没有确切族谱证明,否则“黄常比黄觉大”很难让人信服。加之,黄常、黄赏都世居南丰而黄觉世居会昌,一定是长子居生地(自立)、幼子居熟地才说的通。<br> 而且,长子随黄枢在赣州生活时间更长,不愿离开赣州更有道理,否则,难以说通老大、老三回南丰,老二独居会昌。<b>所以针对族谱上的“棠”,宁愿相信他乃黄枢另一子。不能因为黄觉的认祖归宗,而去剥夺“黄棠”身为黄枢儿子的资格</b>。因为这是不可逆的,假以时日年深日久,万一有天黄棠后代找上门来,连祖上身份都弄没了。<br><br> 关于黄钺与黄觉的关系,当然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见解,本人以上结论,是从所有可能中推理出的最有可能的结论。希望其他人,根据本文前文提到的论据,来映证或否定本文的推论:<br><b> 一可以从会昌“黄钺”墓的筋骨存在与否着手,来确定黄觉父非黄钺;<br> 二可以从南丰黄钺子辈黄文晟、文昱、文暠、文晔后裔的族谱中,关于黄钺后四子的生辰、生子情况等,来确定黄觉父非文晟、文昱、文暠、文晔;<br> 三可以从南丰黄钺孙辈黄枢后裔黄常、黄赏等的族谱中,关于黄枢、黄常、黄赏等人的生辰情况等,来确定黄觉父是否为黄枢。</b>如:若南丰那边亦无黄枢墓,则更能印证本人关于会昌“黄钺”墓实为黄枢墓的观点;若南丰那边有关于黄枢确切生辰的记载,比如生于1150-1152左右,也更能印证本人关于推测黄枢为黄觉父亲的观点,否则,则能否定本文关于黄枢与黄觉父子关系的推理。</h5><h5> 这可能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br></h5> <b>后记:</b> <h5> 今太平盛世、社会安定,得以联合黄钺公会昌后裔黄万崇其六子万宿、万宣、万荣、万崇、万宗、万宝支系,对族源世系勘误,初功已成。回首这几年来,自发现黄钺公世系问题,幸逢于都、安远、会昌、寻乌及赣州等各地黄氏族谱联修,才有今日黄觉公后裔,认祖归宗黄钺、俯、履中公下。明宗溯源,盖黄觉公六房后裔宗亲共同之功也:<br>首先,于都万崇后裔黄武昇等,通过《于都黄氏联修族谱》初步发现“冈公—元义—阁公—万荣”世系重复问题,再考证黄钺字元受生辰、为官履历,初步得出世系源头可能有误的观点;<br> 其次,于都黄氏宗亲会长暨万崇公后裔黄玉坤、黄国富等,通过编修于都黄氏族谱契机,多方资料、信息佐证这些判断后,当时无法着急变更。适逢2020年安远、会昌同修族谱,但望不行以翼公老路,便联合会昌安远寻乌黄瑞珍、黄崇丁、黄玖长、黄溅有等五房宗亲,共同参考,并获得大量相关史料。本文所引部分族谱资料,即来源于此;<br> 尤其黄国富宗亲提出并极力主张会昌黄觉公非黄钺子,而应为孙、甚至曾孙的观点,对进一步的世系研究很有启发性。随着研究的深入,这得到了于都黄武昇、寻乌黄小军、黄喜苹等越来越多宗亲的支持。尤其黄国富、黄小军等宗亲不日前再去南丰,又搜寻到了黄钺公后裔的族谱资料,更加力证黄觉系出黄枢公、应为黄钺曾孙的事实。<br> 一碧万顷醉晴空,拨云见日今日时,旧疑得释,钺裔聚欢,八百年首。希望本篇文章,能对全国各地,黄峭公他房后裔之源流考证,有启发甚至借鉴作用。<br></h5> <b>附1:黄钺(字元受)生平</b> <h5> 黄钺于1131-1134年任会昌县令,1135年中进士,后历任文林郎、司户参军、县令、通判,最后官至知州。<br> 会昌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置县,刚开始有城无防。直到黄钺仕会昌县令期间(1148年前后),才带领官民开始修筑了会昌古城墙。城墙东北三面阻水,围2里50步,高1丈5尺,南挖濠引水、建护城河(详载县志,东南西北四门首勒有黄钺建城字迹)。从此才有了“铜赣州、铁会昌”的盛名远播。<br> 修会昌城墙的背景是,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一路南下,洪州(今江西南昌)、吉州、抚州、筠州,直至万安,马上要打到赣州了。谱载黄钺任县令满,在会昌安居,乃会昌黄氏肇基之祖。应与这个金兵南侵时局有关。<br><br> 黄钺1135年中进士、时年31岁,已娶妻生子且大儿子黄文昌(1128-1165)已七岁。<br> 据史料可推测得出,黄钺1135年中进士、并闲家会昌约一年后,1137年前后上任吉州司户参军。参见连国义《王庭珪研究》:<br> “当是在王庭珪归隐家乡、黄钺任吉州司户参军时两人方有交往。至早当是在绍兴五年(1135)黄钺登进士第后……绍兴九年(1139)才邵已赴阙为秘书丞。王、黄二人相识当早于此。”<br> 按宋朝律制,县令官阶八品,而一般登进士者初授官从八、九品,而吉州司户参军为八品(上州为八品,中、下州为九品),黄钺1135年中进士,1137-1139(刘才邵再次出仕为秘书丞)期间在吉州任司户参军是合乎事实的。<br> <br> 刘才邵和王庭珪都为庐陵(吉州)人,相识于太学之时,是一生中极其亲密的朋友。刘才邵在家十年(约1128-1139)养亲期间,王庭珪也正是隐居家乡之时。此时刘才邵建新居,王庭珪作诗贺之,刘才邵回诗和之。时值黄钺任吉州司户参军,身在吉安,所以王、刘、黄三人自此便有了的交集(同时,王庭珪又与黄钺的叔叔黄次渊于1118年同登进士科、同官于衡阳,所以王、黄之间又多了一个渊源)。<br> 注:刘才邵为何在宋高宗即位后,回家养亲?有两种可能,一是也有可能是“丁忧”回家居丧;二是当时靖康之变北宋灭亡,金兵南侵南宋,政局不稳,简言之,“避乱”。<br> 古代官员丁忧制度:父母丧,居丧三年;祖父母丧,若父在,则居丧一年,父不在,孙要受其重,居丧三年。<br><br> 在吉州任司户参军以后,黄钺升任吉州永丰县令。《吉安府志》“秩官志”载:永丰县令有黄钺,下注“绍兴十年(1140年)任”。永丰县令后,至1160年前,暂无史料记载黄钺任官履历,考虑到黄钺父母、祖母年老,这期间黄钺应有多年时间处于在家丁忧闲居状态。<br> 故而,黄钺儿子黄文昌中进士时(1148年)的《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记载“第五十八人黄文昌,字世永,小名圣保,小字保哥,年二十一,七月十八日生。……父钺福任左文林郎,虔州会昌县令。本贯建昌军南丰县世贤乡军村耆父为户”可知,黄文昌中进士时,其父黄钺之前为官的最高或最重要履历应是会昌县令,当然,也不能排除永丰县令后,1148年前黄钺又迁调会昌任县令了。<br> 注:文林郎是散官名,在宋代从九品上;永丰县令、会昌县令均属州县令职官,在宋朝从八品。<br> 宋朝时,县为非常重要的行政单位。京城内为赤县,京郊为畿县。其他为外地县,外地县根据辖区人口,过千户即可置县,根据人口多寡又可分为望县(四千户以上)、紧县(三千户以上)、上县(二千户以上)、中县(千户以上)、下县。 <br> 行政级别上:<br> 知县(县令):赤县为正七品,畿县为正八品,外地县为从八品;<br> 县丞:赤县为正八品,畿县为从八品,外地县为从八品;<br> 主薄:赤县为从八品,畿县为正九品,外地县为从九品;<br> 尉:赤县为正从八品,畿县为正九品,外地县为从九品(凡县不置主薄兼尉兼之)<br><br> 隆兴元年(1163年)前后黄钺“得南安军”、“任通判”,从两者应合并在一起理解,即黄钺1163年时任南安军通判。参考周必大《归庐陵日记》云:”(隆兴癸末即1163年五月)丁巳早,黄元授通判相访,世永之父也……“而参考王庭珪《与胡观光知府》云:”元授去岁得南安军,文昌复得编修,亦可谓荣矣。“以上两个事实发生时间相距极短,故而南安军与通判应是对同一官职南安军通判的两个简称。<br> 而隆兴二年(1164年)知南雄州。从黄钺官七品到四品,这种升迁,需要相对丰富的为官履历作过渡,可以佐证黄钺解组就居会昌的时间并不长。<br> 黄钺于1165年任上去世。据杨万里《黄世永哀辞》记载,1165年七月,杨万里去拜谒一位罗姓先生。先生告诉他:“你的朋友世永(黄文昌)死了。世永父亲元授(黄钺)在南雄任知州,六月份他病重,于是世永前来陪侍并送父亲归家。行至贵溪,在一家旅店中世永父亲去世,第二天世永也去世了。有可能是中暑死的,也可能是失火被烧死的。”<br> (本人注:1、文中“贵溪”应为杨万里笔误,应为“金溪”。黄钺病重,想落叶归根,是为十万火急之事,所以黄文昌应该选择的是走水路,从赣江源头一路顺江而下,到鄱阳湖转抚州河,溯河而上,金溪与南丰相邻,要去南丰正好要经过金溪。而贵溪在饶州,去贵溪走的是上饶河,与南丰天南地北。所以本人认为文中“金溪”更为准确。2、杨万里:江西吉州吉水人,1127-1206年,南宋诗人、官员。1154年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黄世永1148年进士,授赣县主薄(从九品),在赣州为官多年,两人应此成为朋友。)<br></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