祊河的祊——费县城的前世今生

二月春风

<p class="ql-block">  费县城,位于温凉河岸,是一座美丽而古老的城市,我们也叫它费城。其实,费城是沿袭了另一个古城的名字。历史上,这里的河流叫做祊河,这里的古城叫祊城。祊是一个非常生僻的字,音bēng,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呢?祊河为什么变成温凉河,祊城为什么又变成费城呢?</p><p class="ql-block"> 带着这三个疑问,我们开始解读费城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一个与祭祀有关的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县城,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最初叫祊邑,祊田,是郑国的一个城。西周时,周天子每隔几年则要到各地巡视,祭祀名山大川,考察诸侯政绩,称为“巡狩”。周天子祭泰山,郑国有助祭的义务,所以在泰山之下受赐祊田,作为汤沐之邑。祊田后来变成了鲁国的城邑,还是一件大事,在《春秋左传》中有明确记载。当时鲁国在许国也有一块田,是周天子所赐,作为鲁国来朝见天子的朝宿之邑,也是汤沐之地的意思。后来,诸侯强大,周天子无力巡狩,郑国的“祊田”无用,便与鲁国的“许田”交换。这次换田,标志着天子巡狩礼的崩溃。</p><p class="ql-block"> 祊的本义,是指古代在宗庙门内举行的祭祀,这是一个与祭祀有关的字。祊城是郑国为祭祀的汤沐之地,这个地名的来源,可能与此有关。“祊”字通“邴”字,祊邑又邴邑,邴姓,亦是发源于此。</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康熙字典》中的祊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秋左传》中祊邑的记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秋时期的“徐粮王伐丙方戈”,丙即邴,即祊邑。</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费城的外城,即历史上的祊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祊河的名称变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祊河是沂河最大的支流,一般指从费县胡阳镇城头村到沂河的这一段河流,其实,这段河流是沂河的下游,当然,这条沂河不是临沂城南北流向的沂河,而是小沂河,历史上费县的河流的名称变化非常大,我们慢慢给还原一下。</p><p class="ql-block"> 先说祊河。在历史文献中,祊河是指从今平邑县白彦镇太皇崮到费县城北南东洲这一河段,这条河流经费县县城,在北宋时期的鲁公庙碑上,记载庙在祊河以东,明末清初的费县女诗人王恭人回娘家时做《归宁遇雨》诗,就有“祊河浪逐费城东”的诗句。在祊河的上游,因为有一股温水和一股凉水汇合,民间又称之为温凉河,而清代梁邱镇的《李氏族谱》中的地图上,标注的仍是祊河。</p><p class="ql-block"> 小沂河,指的是从现在平邑县武台镇的聪山河流源头到临沂城入大沂河河口的这段河流,即现在浚河与祊河的总称。小沂河也成治水,因为它流经原费县县城所在地——上冶古城,也称县治所在,所以又称治水。但文献记载还是以沂河为多,清代方城镇颜耿村的《颜氏族谱》所称沂河,就是指现在的祊河。</p><p class="ql-block"> 后来,这两条河流的名字又重新变化调整,原来的祊河河段名称变为温凉河,小沂河名称消失,河流分为两部分,从源头到胡阳镇城头村以西,称为浚河,城头村以东到临沂城沂河口,则称为祊河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经注》浚河为沂水,小沂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平邑县郑城镇的温凉河大桥</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嘉庆十八年梁邱镇图。温凉河标注的是祊河</p> <p>位于现在祊河北岸的颜耿村,清代《颜氏族谱》记载村庄在沂河圈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从祊城到费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祊城到费城,涉及到费县城的三次搬迁。费城原址在现在上治镇的古城村,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第一次迁至祊城以北建城,县为费县,县城仍然叫费城,祊城就变成了费城的外城,费县的南关,一个历史上的曾用名。</p><p class="ql-block"> 县城缘何由上冶费城迁到祊城,我们不清楚,也不知什么原因,县城又从这里迁出,搬迁到阳口城,也就是现在胡阳镇城头村一带。隋代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县城又第三次搬迁,回到了祊城,从此就在这里固定下来,地名也没有变化。</p><p class="ql-block"> 清代,县城属城关社。1945年10月,中共温河县委决定,在大山区建立城关镇,以加强费县城关的领导和管理,废除保甲长制度,在原来街道区划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调整,设立八个街,分别命名为:团结、胜利、和平、民主、平等、自由、建国、幸福。历史上的弦歌街变成民主街,慕曾街变成团结街,通济街改为平等街,祈壝街改为自由街。</p><p class="ql-block"> 1949年,费城属第一区;1958年9月改为城关公社;1963 年又改为城关区,下辖7处人民公社;1981 年改为城关镇;1985年撤区并乡,改称费城镇;2010年2月,费城镇改为费城街道办事处。 </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费县城温凉河</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费县城东的鲁公庙碑记中记载位于祊河之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