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里的仓门巷之一—乡宁县城的昨天是啥样?(三)

曹操语录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乡宁老城里的仓门巷</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乡宁县城过去是啥样?(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编者按:</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乡宁老城的故事真不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早就想了解乡宁老城的故事,可惜咱不是城里人,虽然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四十多年,也通过翻阅各种书籍,询问一些年长者了解了一些情况,但那都是支离破碎,难以拼接起来。阅读了《乡宁博览》“老城记忆”连载杜明杰老师撰写的《老城里的仓门巷》(连载一、二),我就等不及了,可能大多数乡宁人与我一样都有这种急不可待的渴望。为此,我就联系杜老师,看能不能让我先睹为快?不想,杜老师欣然应允!我在极度兴奋中快速读完了全文,并快速制作成“美篇”,也想让与我有同样需求的朋友美美解馋一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其实,我对乡宁老城的每个街巷跑的都不止一次,但是因为住在这里的大都是租房子住的村里人,对过去的历史知之甚少或者一概不知,还不如我。所以仅能无奈的拍拍那些日渐衰老的旧房子或残垣断壁的样貌,获得的信息微乎其微。读了杜老师的文章,原来知道的杨家、庞家的故事才在自己脑海里立体、鲜活了起来。还知道了过去少有人提起的左家的一些名人故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做好这个美篇,我又打电话询问了杜老师一些未知的事情,并先后两次前去补拍了一些照片,尽量让文章与图片结合起来,便于读者了解根枝稍叶。也许朋友们读了这篇文章之后还未尽兴,那就请你关注曹操语录的美篇,一有文章,你就可第一时间读到。感谢朋友们支持、分享、转发,赞赏、点赞和精彩留言,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加美好,楚楚动人,这就是支撑我继续前行的动力!再次感谢!⊙ω⊙</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曹操语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0.12.06</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老城里的仓门巷</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 杜明杰</p><p><br></p><p> 我出生在乡宁老城的仓门巷,在仓门巷度过了我的幼年童年和少年,对仓门巷有着特殊的感情。</p><p> 早就萌发了写写仓门巷的想法,但又不敢下笔,因为仓门巷是老城里的第一条大巷,其历史悠久,住户众多,古老的建筑比比皆是。而我个人的年龄和学识有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一些事物探不出究竟,只能敷衍地写写它的冰山一角。有心去调查走访,尽量写的完整,怎奈这些年巷子里原来的老住户基本上都已搬走,巷子里住的绝大多数是热衷于住在城里的乡下人。所以,此文只能凭着儿时记忆叙述,难免挂一漏万,以期知情者补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仓门巷的来历</b></p><p> 乡宁县城经历了春秋时期的阴阳二城,即鄂侯垒后,以后的历朝历代不知其什么原因,西迁南移,民无定所,到了宋皇佑三年总算定了点,由知县刘舒经占卜决定迁城至鄂侯故垒,即现在的老城城址。</p> <p>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建城伊始,百业待举。</p> <p>  民以食为天。县城的仓储是首要安排的。县衙居中确定后,紧挨衙门的西边是文庙和学宫,作为一座县城,这个地址是神圣不可动摇的。那么,紧挨学宫的高阜,便成了粮仓重地的最佳选择。那时的城池很小,东至现在的桥沟,西至走吉县的北山老路,东西不足150米,南北在一条大坡上,高低不平,直线距离也就一百来米。真佩服其时的知县刘舒在这样小的范围内,建成了一座功能齐全的县城重地。县池虽小,但跟着迁来的居民得安置。这样,县城里不少空地就被居民修建成住处。像仓门巷这块较大的高阜坡地,也不例外的住满了居民,慢慢就形成了一条大巷。因巷内设粮仓,官方命名此巷为仓门巷,老百姓则因地势而叫仓崖上(cang nai zhe)。</p><p> 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仓储迁走了,而仓崖上的名字却留传了下来,至到今日。</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乡宁龙泉原浆酒:</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纯粮打造,古式酿造。</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关公诚信,情深意长。</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联系热线:14797372999</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巷子里的两座庙</b></p><p> 仓崖上原有两座庙,一座位于</p><p>巷子顶,叫佛爷堂,供奉佛祖释迦摩尼。这座佛堂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我记得时已经办成了学校。办学校最初是在民国初年,当时民国政府提倡国学教育,兴办学堂,仅小小县城就成立了五座小学。有东城小学校址马王庙,南城小学校址书院,中城小学校址财神庙,西城小学校址结义庙,北城小学(国立二小)校址就设在了仓崖上的佛爷堂。佛爷堂原有的靠北城墙的三孔窑洞,搬走了佛爷塑像,改成了老师办公室,东西厢房和献厅还有山门改建成了教室。后来阎锡山在这里办过干部培训班,在堂前开辟了训练干部的操场,并安装了篮球架子,成为县城最早的篮球场。解放后这里先后办过文化补习学校,简称文补校,办过教师进修学校,简称进修校。后来因西街小学在洋教局的占场不够,学校的一年级和幼稚班迁到这里,我上学的幼稚班就在堂前下院的教室里。文革后,这里被县印刷厂占用至今。</p> <p>  仓崖上的另一座庙,叫二郎庙,建于明嘉靖五年,位于巷子口的半坡上,里边供奉的是二郎神。庙前是文家一个小院,靠北有三孔砖窑,东西各有瓦房,南面是一排三间的街面房,原来的房主是谁也不知道。但解放后由公家经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这三间房就由我父亲承租,开办了一个日杂门市部,因我父名讳杜玉,我母名讳冯春兰,父亲就给门市起了“玉春茂”的字号。那时我家就住在门市后面小院的西厦里,我就是在这里出生的。1956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该门市就交给了公家经营。再后来,这里办成了五金加工门市。文革后扩街,拆掉了这三间门面。</p><p> </p> <p>  小院北边三孔石窑的窑顶,就是占地不大但很精致的二郎庙。二郎庙我不记得,据仓崖上老住户七十多岁的左承杰先生回忆,二郎庙正殿坐北朝南,殿堂小三间,神像很高大,面目狰狞,威武凶猛,他小时候一个人是不敢进庙里去的。后来成立县人民医院,把此庙改成了医院的化验室。搬倒了神像,在那神殿里摆满了瓶瓶罐罐,干起了查血验尿的营生。再后来医院搬到东门外的上河,这里又被城关医院所占。城关医院所占期间,几经改造,到到现在已没有了二郎神庙的踪影了。</p><p> 仓崖上的两座庙就这样消失到了历史的烟尘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三、县医院成立于仓崖上</b></p><p> 仓崖上临街的巷子口,原有一座跨街牌楼,牌楼东面上有“祥气翠秀”,西面有“瑞气凌云”的阳刻大字。牌楼下的北边就是仓崖上的巷子东口。</p><p> 东口原有门厅,过了门厅是一座四合院。院子有东西厢房,北面为三孔砖窑。这里最早官方建筑,用于交粮和验粮,门厅两边的房子用于结算手续。出后门上十来个台阶就是一个较为宽展的平地,平地上建有粮仓,从验粮交粮到把粮运到粮仓,再出来结算,很方便。后来,仓崖上的杨家兴起,家大业大,买下了这个院子和粮仓,作为他们收租收粮的场所。解放后经过土改,此地作为浮财没收归公。</p><p> 1950年,县上成立人民医院。改门洞耳房为挂号交费和药房,院子里的东厢房改为外科,西厢房改为内科。三孔窑洞改成了中医科。笔者幼年身体较弱。母亲常带我去这里,所以记忆清晰。内科经常上班的大夫姓周,外科上班的姓崔。窑洞里中窑坐诊的大夫叫王瑞,西窑是陈策安。西窑边有个后门,出后门对面上三四个台阶,是医院的化验室,即二郎庙。后门向北的台阶上原有的粮仓,也改建成复式平房,平房里设透视室,手术室,库房和职工宿舍。穿过平房即是住院部。所谓的住院部实际就是五孔砖窑,窑顶房子为会议室。窑洞西边是灶房和后门,东边几间是传染病区。</p> <p>  这样,从五十年代初期成立县医院到六十年代末期搬到东门外县政府西侧,县医院一直占用着这里。县医院搬走后,门诊部先由房产后由财政局占用。住院部由电信局占用。</p> <p>  现在新修的县医院位于新城区,占地50000平米,设十多个科室,400张床位,各种设施和仪器应有尽有,修筑宏伟高大。而其诞生地就是仓崖上,那时就像个呱呱坠地的孩子,现在经过七十年的发展已长大成人,颇具规模,为全县24万人民提供着健康服务。</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书香门第的左家</b></p><p> 乡宁历史上经过名齐孔丘的文中子开门办学,在清朝又受知名学者王筠知县的影响,所以民间尊师重教的风气甚浓。到清末民初,小小县城里仅公立学堂就有六七座之多,且有男校女校,男女分开就学。其他私学和私塾更是很多,稍有点办法的家庭,都把培养孩子作为家里的大事。所以,乡宁历代人才辈出,进士举人秀才不乏其人。</p><p> </p> <p>  且说仓崖上的左家。左家的院子是在清朝时期由左家先人修建,位于县医院门诊部和住院部中间的一座大四合院里。院子的稍门不大,门口左右都有平台,平台的作用现在人已说不清,是上马使用,还是装饰,也没人能说清。进稍门是一个门洞,出门洞左拐即是院子。</p> <p>  左家是从哪一辈住到这里,是祖业还是置买,也无从考证。到左之宜这一辈,已是很辉煌。左之宜(1889~1972)为清末秀才,后考入省高级师范讲习所,民国四年毕业于太原师范学校。毕业后开办第二国民小学,承办中山小学,曾任牺牲救国同盟会主考,培养出一批批人才走上抗日道路。从他门下走出的有:王泽江(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吴甲申(南京解放军干部学院院长)、陈世宾(山东省邮电局长)、王瑞生(乡宁县长,后任山西政协秘书长)、王达(忻州地委副书记)等等。据我父母亲在世时说,小原村的我外曾祖父冯世星和城里后铺巷四份阎家的阎子文,与左之宜同为清末秀才,关系很好,来往密切,并共事多年。</p> <p> 左之宜生有五子,长子左海昌,自幼读书,抗战时参加八路军,被日寇杀害于稷山。可悲的是一个革命烈士到现在尸骸未还。老二左光裕,从小读书,解放后属旧职人员,受到歧视,后自学油漆手艺,其艺颇精,与我父在旧社会私交甚好。老三左海龙,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后受大哥影响,十二三岁就跟上牺盟会走了,参加了革命,直到解放后才回乡宁探亲,回来时骑的高头大马,还带的警卫员,也不知当了什么官。出去几十年,从少年变为成人,连他父母都不认识他了,后来转业到太原工作。老四左海兴,毕业于山西省第一师范学校,先后在乡吉联师、介休中学、乡宁中学任教。后调入乡宁进修校担任教导主任,直至离休。老五左全民,高级农艺师,为我县农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左之宜的孙辈,以左承杰、左振生、左振国、左振贤为代表,都在不同的岗位从事着各种工作。</p> <p>  左家的四合院,在解放初期,县上成立县医院时,为培养农村医务人员,还成立了卫生学校,简称卫校。当时的校址就设在这个四合院。院子的南厅为教室,东西各一间为教师办公室。虽然左家弟兄五人,本来住宿就很拥挤,还无偿地为县上的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p><p> 孔子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希望左家的家学渊源能远远超过古人,超越五代,一代代的继承下去。以期君子之泽,永世不斩!</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曾是国大代表的庞家</b></p><p> 庞家是乡宁城里的“八小家”之一。庞家曾在西交口和张马的柏沟有不少土地,并有庄子。发家后在仓崖上的顶部靠西城墙的位置,建有两进院落带跨院的宅院。院子有很大的稍门,稍门外两边有旗杆,我记得时只留有一米多高的旗杆石墩子,墩子顶部有着直径三十多公分的旗杆石窝。现在稍门虽已破败,但两边的石墩子似乎还向人们诉说着主人曾经的辉煌。</p> <p>  稍门正面照例是一尊照壁。照壁前左拐是个小稍门,进门左手是南厅,西面有两孔砖窑和去西跨院的小胡同。东面是三间厢房。北面上几个台阶就是主院。主院东西各有厢房,北面三孔砖窑。整个院子布局合理,建筑讲究,错落有致。人们习惯叫这座院子为庞家院。</p> <p>  我记事起,庞家院却只有姓庞的老两口,住在上院的一孔小窑里,其余住户有姓陈、姓张、姓贺、姓李,其中李家有女,名叫淑萍,与我同岁同学同班,常在一块玩耍。</p> <p>  且说这姓庞的老两口,无儿无女。老汉这人不善言笑,老绷着脸。小时候大家不知他叫什么,光知道是地主。有时候孩子们作恶剧,远远的喊他庞地主,他也不回声,总让人有一种神秘感。那时候上学有篇课文叫刘文学,说是刘文学放学路过生产队辣椒地,碰见一个地主偷摘队里辣椒,他和地主作斗争,被地主打死了,成了小英雄。我就常常留心看这个庞地主有什么破坏行为,我也和他作斗争。可是看他每天在巷子里规规矩矩,看见路上那块石头松动了还主动修好垫好。小时候想不通,地主怎么也做好事呢?直到文化革命时,四类分子无一例外的被游街批斗,见他脖子上的挂的牌子上写着“大地主庞石狗”。这才知道了他的名字。</p> <p>  这以后到了1981年,我的工作到了县委大院,又发现大院看门的竟是这个庞石狗。一打听,才知他是台属,属于照顾对象。经了解,才知道庞家在辉煌时有弟兄四人。庞石狗属于二门。庞家四门在清末和民国时出了个庞汉柱,曾任过六个县的知县,其子庞玉麟一直在国民政府为官,曾被选为国大代表。大陆解放时去了台湾,任国民党少将参议,国大代表。1972年逝世,大陆的官方报纸参考消息还发过讣告。</p><p><br></p><p> </p> <p>  庞家除仓崖坡顶的院落外,在庞汉柱手里还修了一座大院。这座大院坐落于仓崖坡的中部,院门坐西朝东。这是一座标准的明清四合院,也是两进院落,院里全部两层建筑,高大宏伟。五十年代成立人民公社,城关公社就驻扎在这座院里。这里由于是一级政府,我们那时很少进去玩耍。只是文革时,有天晚上院里搞批斗会,我去看热闹。只见院里的南厅里吊着两个四类分子,旁边有几个人(其中一人我能叫上名字),用火箭绳(细麻绳)扭成麻花粗细,在脸盆里蘸着水,在跳着高高的抽打着被吊起的两个人,那两人发出瘆人的惨叫声。这以后,我就再也不敢去那个院子了,就连在大门口路过,浑身都好像起了鸡皮疙瘩。</p> <p>  文革后期,城关公社搬到西门底,城关医院又占了庞家院,并进行了改拆建。高大宏伟的庞家院就这样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在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四大家族的杨家</b></p><p> 乡宁城里在明朝中晚期,形成了郑、王、杨、阎四大家族。当时城里流传着一句话:官高不过郑家,势大不过王家,钱多不过杨家,人多不过阎家。这句话总结出了四大家族的特点。郑家官高指的是东街北府郑崇俭一族。王家势大指的是西府王与龄王培龄兄弟俩双双考取进士在朝中坐官,并攀上了皇亲国戚,当然势大。阎家指阎家自明洪武年间阎氏始祖阎汝梅作税官留居乡宁后,自孙辈起分四支发展,人数众多。而杨家则指的就是仓崖上的杨家一族。</p> <p>  仓崖上杨家的根是在昌宁的石涧村。在其祖上以种地发家后在城里仓崖上置了地方。住到城里后,杨家注重后代的培养教育,办私塾,请先生,考功名。经过几代的发展,到明晚期已成为乡宁城里的显赫家族,门第满门贡生,外出做官不乏其人,仅生员或廪生就有16人。</p> <p>  杨家发达后院子也由开始的一座增修到五座,五座院落院院相连,并建有专供奉祖祭祖的祠堂。祠堂巍然高大,两个硕大的青石狮子坐卧门口。在仓崖的半坡上还修建了两架很有气派的木石结构牌楼。笔者儿时常和伙伴们坐到石狮子或爬上牌楼玩耍。</p> <p>  两架牌楼相距大约十来米,都是坐东向西。两架牌楼之间用石条横着铺设,两边用青卵石墁地。牌楼底座用六七寸厚的砂石条垒成一米来高的石座,牌楼的木柱子立于石座上,柱子两边用成形的扁铁箍着巨石。两座牌楼,四个牌面,每面四个大字,小字若干。可惜其时幼小,已记不得上面都是什么字了。那年笔者采访杨氏后人杨天章,他也只能记得其中之一为“龙章锡宠”,其余亦不复记忆。牌匾上面有三层斗拱,斗拱之上钉椽铺设筒瓦,形成前后两个坡面。当年构筑如此坚固讲究的建筑,也没有逃过文革的破四旧,牌楼和狮子被捣毁的无影无踪了。</p> <p>  杨家发展很快,五座院落已容不下那么多的后人,在清中期又在城壕购置房产,大兴土木,发展繁衍。几世后出了其代表人物杨笃。</p> <p>  我能记得的仓崖上杨家祠堂院住着杨姓的杨文甫,其女叫巧姑,其长子小北星,次子小狗狗,三子心娃。紧挨祠堂院东面的四合院里住着的叫杨铮。其长子润章,次子润林,三子润泽。这座院子后边的四合院住着杨家的杨顺生,亦三子,长子润柱,次子润江,三子保山。与这座院子相连的院子叫新院,可能是建的较迟。我记忆中的新院已是一派废墟,只留有半人高的残墙断壁,据说是抗战时日本人飞机给炸毁了的。</p> <p>  新院的后面紧靠着北城墙,又是一座比较大的四合院。这座四合院是整个仓崖上仅次于庞家(公社驻地)的大院落。首先是门楼子高大,两层高,大门两边有近一米高的石鼓。进了院子正面是砖砌图案的影壁。左拐进了院子,院子的东西房和南厦都是两层的楼房。北面三孔大砖窑,窑顶中间是五大间砖木结构的房屋。中间三间相连,两边各有一间耳房。在这座院子的西边,是杨家的小院,可能是下人住的地方。</p> <p>  杨家有着这样多的房产院落,并在村里拥有着土地,所以解放后土改时,当然被确定为地主成份。除留给杨家一部分房屋供居住外,不少分给了贫下中农。到文革时期,红卫兵又拆毁了那两座象征身份的牌楼,砸碎了杨家祠堂和祠堂大门口的巨石狮子。一代辉煌的杨家就这样走向衰落,空留下“钱多不过杨家”的一句口歌,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符号,定格到城里人的脑海里。</p> <p>  有一个作家曾经说过,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到一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 </p><p> 实际是落到一个家族的头上,也是一座足以压倒一切的大山。从仓崖上杨家的衰落看,难道不是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用心良苦的顺家院</b></p><p>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国家实行公私合营后,我父亲在仓门巷西口经营的三间门市归公,父亲被安排到门市部上班。门市部后院的小西厦也归门市部值班人员占用。我家就搬到了仓崖上顺家院边上的杨家小院的东房暂时居住。</p><p> 这座小院的名字就叫小院,原来也是杨家的一座院子。座院子的北面两孔窑,窑顶就是北城墙。东窑住着阎成家,其母是个小脚老太太,寡居多年,把儿子熬成人后,又给照顾着孙辈四人,依次为桂青、桂萍、桂娥和建平,日子过得很艰难。西窑住着赵姓,家有中中、芳芳等,也是一大家人。西厦闲着,后住阎姓,再住陈姓。东厦是土改时分给杨姓的后人杨润泉的。他当时在外地教书,房子空着。后来他调回乡宁,要住房子,父亲就找了隔壁顺家院的窑顶上中间的房子,住在了那里。窑顶上中间三间相连,两边各有耳房。耳房在土改时分给了两户姓王的,中间房自解放后由公家经租。</p><p> 这年是一九六一年。</p> <p>  顺家院实际不是顺家的,也是人家杨家的。解放时院子的南厦分给了贫农阎顺才,大伙称呼阎顺才叫顺家,时间长了,这个院名大家就习惯叫成顺家院了。</p><p><br></p><p> 这个大院是标准的大杂院。南厦和东厦住着阎姓,西厦住着王姓,北面的东窑住着陈姓,西窑住另一家王姓。窑顶西耳房住西厦的大儿子,东耳房由西窑的王家出租给刘姓居住。我家住窑顶的中间三间,是由县房产公司经租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这里居住期间的作者和姐姐)</b></p> <p>  住在这座院子,慢慢体会到了院子的主人在修建这座院子时的一番苦心。</p><p><br></p><p> 先说藏有机关的门栓。这座院子为了防贼防盗,建造了高大房墙自不必说,仅大门的门栓就费了一番心思。在门栓的插孔旁,有个不易发现的、能伸进一个指头的小插孔,插孔里有个小木楔,关门时门楔自然下落。开门时必须一根手指伸进去拨动木楔,门栓才能打开。如夜间有贼人进入,不知此机关是出不来的。</p> <p>  再说院里的地道。在中窑的后墙上有个地道,地道门伪装的像个壁橱,平时挂着中堂,表面看根本不知此处有通外面的通道。院里人们称这个地道</p><p><br></p><p> 为飞机洞,可能抗战时院主人在洞里躲避日本人飞机而随口叫的名字。可我小时候很好奇,还以为是藏飞机的洞。常想飞机那么大,洞口那么小,怎么能进去?终于有一天,我们同院的几个小伙伴,趁大人不注意,拿着手电钻进了地道,弄了个究竟。洞里大约两米高,一米多宽,圪里拐弯,但不很长,大约三十米左右到了洞口,洞口被砖垒着。抠下一块砖向外看,外面原来是县广播站的后院,因广播站占的是原学宫的地址,所以当年地道是通向学宫的。原来在院子里的东窑和东房之间的台阶下面,也有一小圆门,门洞用砖头扎着。说明过去顺家院和学宫是相通的。是主人为了孩子读书方便,还是计划向学宫那边发展,已不得而知了。</p> <p> 提起顺家院主人所用的心计,不得不提东厦和西厦。据说主人两个儿子,东厦分给老大,可他的楼上分给了老二。西厦分给老二,也把他的楼上分给老大。其用意一是防止二人闹矛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是怕以后谁出卖家产,不能由着你。</p><p><br></p><p> 我家住的窑顶上有东西两个耳房,耳房的门额上各有两块砖雕的篆字。小时候我不认识,院里所有人都不认识。前些年专门去拍照考证,原来是两块很讲究的两幅门额。东边是“戬穀(谷)”,西边是“罄宜”。经考证,这四个字,出自诗经之《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俾尔戬谷。罄无不宜,受天百禄。”戬谷jiǎn ɡǔ ,意为福禄,戬:幸福;谷:粮食,俸禄。罄宜qìng yí ,意为一切都好, 罄:所有;宜:适合。其意为,一切都是美好的,如愿得。所有都是顺当的,适合的。这是多么文雅又吉祥的祝语。由此可见主人不仅是财主的身份,更是很有学问的绅士。</p> <p>  在我梳理着顺家院记忆的同时,朦胧间似乎能感触到主人在新宅落成时的美好期盼和良苦用心。然而,如此美好的愿望,并不能改变改朝换代的大势所趋。当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席卷全国,这个宅院也被分配给各家各户。</p><p><br></p><p> 现在这座院子的东西厦和南厦已拆,修起了钢筋混泥土的楼房,遮盖住了当年高高在上的窑顶。</p><p><br></p><p> 真是逝者如斯夫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井院</b></p><p> 仓崖上有个井院,井院因有一眼水井而名。由此产生了水的话题。</p> <p> 老城缺水吗?缺!老城建于高阜的崖上,海拔远远高于鄂河的水平面,地理位置决定了老城缺水。而宋朝刘舒乃至鄂侯能选择在这里建城,就没能看出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吗?答曰:当时的老城是不缺水的。试想连老城最高的“崖”上都能打出井水,说明当时地下水源充足且水位很高。仓崖上井院的水井即可作证。</p> <p>  当时仓崖上井院的水井除解决附近居民用水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把井修筑于仓崖粮仓的旁边,以供消防之用。围绕着这眼水井又修有一座院子,供粮仓管理人员居住。时间久了,大伙把这个院子就叫作井院。此名称一直沿用至今。</p><p><br></p> <p>  我在仓崖上居住时,这座院子里也成了大杂院。东房是两层的楼房,这两层楼原是粮仓,我记得小时候在二层顶上玩耍,看见过楼顶有个大溜子(漏斗),晒完粮食直接通过溜子,溜入粮仓。到解放后,这二层楼住着两户人家,一户住着刘家,另一户也住着刘家。西房已毁,南北两边各有三孔砖窑,南面住着杨家,北面属刘家。北面窑顶住着庞家和赵家,还有王家,王家有女叫雅君,和我同龄同学。</p><p> </p><p> </p><p> </p> <p>  这样一座大杂院,在土改前也是杨家的杂役们居住的地方,院子后面有石磨和石碾是供偌大的杨家使用的。</p> <p>  院里的水井现在还在。我记得小时候常在井院玩,有时往井里扔石头,还能听见石头落水的声音。听大人们说水井里的水是咸的,咸不咸,也没有人打水试过。</p> <p>  这样,居住在仓崖上的人们挑水要到很远的嗲(dia)坪井里去挑。到嗲坪要出了巷口东拐几步,从长长的城壕巷下去,才能到嗲坪的水井。解放后县上不太重视城墙的作用和维护,坡里人就在井院靠西城墙上挖了个口子,从这里可到城根底下井里去挑水,比去嗲坪近便些。这个西城墙上挖开的口子,大家起名叫城墙壑壑。只有老城人才有这样独特的诙谐和智慧,起下这样即形象又好记的名字。诸如此类,还有担水坡坡、汽车翻沟、吼雷娃娃等,这也是老城里的特有文化之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九、童年的乐园——操场</b></p><p><br></p><p> 仓崖上佛爷堂边有个很大的坪子,土语为pie子。其面积原为老城里十大坪子之首。据王景玲老先生的遗作《十坪散记》记载,这个坪子过去称为后师坪。到民国时期,阎锡山把佛爷堂改为干部培训班后,把这个坪子改建为操场,并安装了两个篮球架子,供学员们锻炼。</p> <p>  这个操场是老城里最早的操场,民国时期相当热闹。王景玲先生曾写到:“外地回来的大、中学生都以这里为基地,成为他们的活动场所。像窑上王宣父子,庞家庞洞老先生,古老的杨家群落,后铺梅花大院的王家群落,幺院王家等”。到我们这一代的童年时期,操场依旧,球架依旧。这便成了我们这帮玩伴的乐园。无论春夏秋冬,操场上的傍晚总是热门非凡,童声鼎沸。孩子们在这里作着各种游戏。拿着小皮球(孩子们没篮球)在篮球架上打着篮球。以至于后来我热爱体育,上了体育学校,当了体育教师,成了解放以来的第一任体委主任。这与从小在这个操场上玩耍锻炼是分不开的。在前些年我写过一首童年记忆的歌谣,列举了几十种儿童游戏,这些游戏都是小时候在这里玩过的。</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点名点将捉迷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打瓦打岗提腿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碗底瓜瓜打饼饼,</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跳绳踢键跳方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召集四邻打马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官打寻賊玩木枪。</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拉毛猜猜跌跛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扭指熬锤卖油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拿五天下太平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顶牛摔宝拽老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打手推手扳手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稧橛打倭看谁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要风要雨脑圪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死猪拉到杀猪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花草草做席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双人抬娃做新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粘跤离跤让后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摔跤摔到半后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人勾腿打火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两人坐地挑棒棒。</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车车,夯暖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雕续的长又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堆雪人,打雪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滑滑养的光又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包包打到误了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溜溜蛋滚到落太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豇豆绿豆芥圪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点谷点到出月亮。</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拔萝卜,滚铁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弹弓飞机洋火枪。</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夫闲来无所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常忆过去好时光。</p> <p>  在这里记忆深刻的还有操场边上的一棵大槐树。这棵大槐树的树干我们五六个小伙伴手拉手也难围上。树干长到三米多高处,分开了叉,分成了五个约一揽多粗的树枝,五个树枝像一只手一样朝天举着。手掌处我们可以坐上几个伙伴在上面打扑克,讲故事。至于树冠,到夏天时可庇荫办个仓崖坡,树梢上有几窝野鹊子,每天朝朝暮暮,叽叽喳喳,和坡里人和睦相处。这棵树不知其树龄,可能是修建佛爷堂时所栽,与乡宁的老城一样的古老,成了仓崖上的标志。这样的树,人们都说是神树,能保佑一方。可后来还是被砍伐了。代替而来的是在这里迁来了一座印刷厂。印刷厂占领了我们的乐园,每天日夜轰鸣的机器声替代了原来野鹊子的叫喳声。啊,人啊人!大自然原生态的破坏者!大自然见了你,就像是你见了狼一样的害怕。人来了和狼来了,在这里没有区别,有着同样的含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结语</b></p><p> 仓门巷是一位千年老人,谁也不知她曾经的辉煌和荣耀。仓门巷是一部历史巨著,谁也讲不完她那悲欢离合的故事和叱咤风云的人物。虽然我生于斯长于斯,出于感情和理性,很想把他尽量反映出来。然而,谈何容易。13岁时的1969年,我就随父母下放到农村,就离开了这个巷子。仓门巷就成为了记忆,成为了魂牵梦绕的少年乐园,成为了十三岁的定格画面。现在县上决定恢复老城,内心里多想把这种记忆,这种定格,写出来,传下去。可笔不由心,心不由衷。笔下尚有仓门巷的常家院、王家院、县委家属院、老公院等院落,未及笔墨。而“余生也晚”的我,已是无力再究了,有望知情者补充,并对以上文中因记忆有误而出现的不实之辞予以修正,本人当不胜感激。</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乡宁《龙腾家宴》:</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装修一新,隆重开业。</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家的感觉,家的味道,</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家的呵护,家的服务。</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龙腾家宴,尽享“上帝”待遇,让你花小钱,吃好饭,朋友面前有颜面!</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地&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址:乡宁水利桥南</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订餐热线:17735115789</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7735105789</b></p><p><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乡宁县建筑工程咨询服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业务范围:建筑工程策划,制作招标标 书,工程预决算编制,水电暖设备租赁,技术咨询服务,园林绿化文案,企业文化策划,技术软件开发,室 内外装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电话:13903475763</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18435702422</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地址:乡宁城内明德大厦东巷3号</b></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查尔斯顿眼镜店”:</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免费检测视力,关注青少年视力健康,近视镜、老花镜等各种眼镜一应俱全,顾客至上,保证质量,欢迎惠顾!</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地址:乡宁爱心家园楼下</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联系电话:18935375765</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作者简介:</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杜明杰,中共党员,曾任中小教师,党政干部,现退休。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擅长人物传记、纪实文学、叙事诗、信天游写作。</b></p> <p>编者简介:</p><p> 网名:曹操语录,倒念是“路遇曹操”,本名曹东平,山西临汾乡宁县双鹤乡人。男,六十年代生人,大专学历,喜爱文学,擅长写作,长于宣传策划。分别为乡宁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乡宁县文化研究会、乡宁县诗词楹联协会、乡宁县作家协会和乡宁县中和文化研究会会员。曾在县、市、省和国家级报刊、电台、网络发表新闻、散文、论文、杂文、诗词多篇。。2015年被山西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确定为“第一批山西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首席服务专家”。2017年主编双鹤乡第一届文展会11万字的《沃土墨香》。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荣获《小小支点》公众平台举办的宸辉杯征文大赛第一名。做人理念:自强自立,善待亲友。自尊敬人,惠人达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