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外沙岛风情

梦茱萸

<h3> 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2005年开始,北海连续入选"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一。北海市面临的北部湾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为中国“四大渔场”之一。</h3><h3> 市中心地标性标识北部湾广场。</h3> <h3>  婀娜多姿的渔家女雕塑。</h3> <h3>  尽管冬天的北海早晚仍然要穿薄薄的羽绒服,但是广场周围的椰子树,还是让人感觉到热带风情扑面而来。</h3> <h3> 从北部湾广场往四川路方向走,马路两边的榕树长得千姿百态,个性毕露,有的张牙舞爪霸气张扬,有的胡须飘飘潇洒飘逸。</h3> <h3>  穿过四川路就到了外沙岛,外沙岛是北海市区北面一个长条形的小沙岛,面积约450亩,离陆岸仅数十米远,经过通往北海市区惟一的一座桥梁外沙桥,即可从北海市区登上外沙岛。</h3> <h3> 外沙岛何时形成已不可考,在封建时代直至解放前,一直是以"舟楫为家,捕鱼为业"的水上人家"疍家"的聚居地,据说因为他们所居的渔船船体有些像蛋壳形状,所以被称作为疍家人。</h3> <h3>  每家每户用木头梯子搭成的简易码头还是第一次见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的人都有各自因地制宜的生存之道,所以大可不必杞人忧天,落到什么境地自然会有相应的生存法则。</h3> <h3>  "疍家"的渔船出海捕鱼归来即泊在港湾里。"疍家"人在旧社会长期遭受歧视,那些在陆地上有家的"陆上人"不许被他们视为低人一等的"疍家"人上岸居住,"疍家"人除了住在船上之外,只好在"陆上人"不屑居住的外沙岛的沙滩上搭建一些竹木结构的高脚棚子居住,这些棚子被称为"疍家棚",这些疍家棚现在早就找不到踪迹了,疍家人也成了久远的记忆。</h3> <h3>  "疍家"人世代飘泊在海上以捕捞为业,他们的菜谱理所当然地以鱼虾蟹螺等海鲜为主。"疍家"人烹制鱼虾蟹螺,与"陆上人"有所不同,其别具一格的香味随风飘到距外沙岛不远的"陆上人"的家中,令"陆上人"馋涎欲滴。</h3> <h3>  疍家菜粉丝蒜蓉蒸沙虫,沙虫是一种表皮光滑无毛的软体动物,学名叫方格星虫,能长到10-20厘米那么长,全身皮肤呈交错网格状,方格星虫的名字也是由此得来,都说没有吃过沙虫就不算到过北海,鼓起勇气尝了尝,沙虫虽然看起来软软的但吃起来却是脆脆的,和其它蒜蓉蒸海鲜的味道差不多,反正我不想第二次再吃这个东西,样子长得太不讨喜了,吃起来有心理障碍。</h3> <h3>  老街上有家疍家特色小吃店,卖一种叫蛋满惯灌的疍家小吃,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仔细看了疍家小妹的整个制作过程,先打开一个当地的海鸭蛋倒入一个茶盅一样的罐里,再用筷子把蛋黄戳一个小洞慢慢儿填入鱼虾蟹的肉末碎把蛋黄撑大到原来体积的两倍大,最后把整个蛋黄蛋白倒入开水中做成一个蛋黄中加了料的水铺鸭蛋。</h3> <h3>  问小妹为什么蛋黄下开水煮不散,她笑笑说:功力,否则也不叫非物质遗产了。</h3> <h3> 还难得有这样的体验,看美食制作的过比品尝美食本身还过瘾。</h3> <h3>  外形完整的蛋满灌。</h3> <h3> 过了外沙桥才真正踏上外沙岛。</h3> <h3>  岛上的疍家棚被一栋栋别致的小楼取代,变成了酒店度假村和商店。</h3> <h3> 商店门口高大的椰子树,树干笔直,颜色灰白,简直就像一根根水泥柱子,看起来就像一排装饰假树。</h3> <h3>  不行,走近去看看,走到跟前,摸摸树干,木质的质感,才确定不是假的。</h3> <h3>  入口处疍家主题公园,就是一个小小的街边公园。</h3> <h3> 岛上海丝首港风景区,看了看说明原来指的是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始发港。</h3> <h3>  栈桥</h3> <h3>  外沙码头</h3> <h3> 行走在观海步道上,海风太大了,大得让人想逃离,再看看旁边的景观树,由于长年被海风吹,都长成了一边倒的德性,好搞笑,自然的威力无处不在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