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感——“养废”一个孩子,就无底线地给他自由

岁月静好

<p>近日,网上曝出衡水中学2020年的入学通知书。</p><p>还是一如既往地细致。</p><p>而引起我注意的,是这样几条“纪律要求”。</p> <p>有网友在后面跟帖:</p><p>一点自由都没有,连留什么发型都要管。”</p><p>可是,为什么校规如此严格,仍然有很多家长对这个学校赞许有加?</p><p>因为,做了家长后才知道:不严格要求,孩子将来很难有出息。</p><p>自由,并不意味着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p><p>自由,从来都与规则相伴而行。</p><p>想要“养废”一个孩子,就给他自由,无底线地给他自由。</p><p>自由过了度,人生的限度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p> <p>自由过了火,人生没结果</p><p>一些父母总是认为,孩子的天性是要顺从的、自由发挥的;这样教育的孩子,未来是必定能够成功的。</p><p>但纵容与溺爱下的快乐,往往是裹着蜜糖的砒霜。</p><p>短暂的甜蜜,需要付出无法估量的代价。</p><p>之前热播的《小欢喜》中,很多人对“宋倩式母亲”口诛笔伐。</p><p>诚然,宋倩对乔英子过于专制,她自以为的爱与关心,让乔英子几近窒息,甚至喊出了“我就是想要逃离你”的悲怆心声。</p> <p>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乔英子有今天的优秀,离不开宋倩的严格要求。</p><p>她的成绩总是遥遥领先,她的目标可以轻轻松松就是“清华北大”,而且,即使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也完全可以在顶尖的大学里选择。</p><p>这一切别人眼里的“轻而易举”,如果没有宋倩,只能是一句空谈。</p><p>宋倩的育儿方式,有利有弊。如果宋倩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在“逼”孩子努力的同时,多一些更柔和一些的沟通,乔英子的人生,会更加完美,而绝不会是平庸。</p><p>如果一切都随着孩子的性子来呢?</p><p>追求自由,是每个人的天性。</p><p>对于孩子来说,玩玩具、看动画、打游戏,都比坐在书桌前学习有意思。</p><p>如果宋倩去除掉对这些活动的严格管束,乔英子就一定身心健康吗?</p><p>我看未必。</p><p>之前12岁湖南少年弑母案,尽管已经过去了这么久,听起来依然让人惊悸。</p><p>而面对媒体,弑母的少年竟轻描淡写地说:“我杀的又不是别人,是我妈。”</p> <p>有人说他冷血,有人说他残忍。</p><p>而透过他的生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小被教养在溺爱孩子的爷爷奶奶身边,没有约束,始终野蛮生长的孩子。</p><p>从未建立亲密关系的母亲,骤然而至的严格管束,与他曾经的自由散漫形成尖锐冲突,所以他举起了手中的刀。</p><p>这,是心理情感缺失的结果,也是自由过度的悲剧。</p> <p>曾经的逼迫与疼痛,</p><p>是今日安身立命的基础</p><p>孩子心智尚不成熟,过度的纵容,会让孩子游离在对与错之间。</p><p>而在父母严格管理之下的孩子,或许有过痛苦的童年,但以后的人生,却可能更顺遂如意。</p><p>在《向往的生活》中,初为人母的Anglebaby,希望孩子才艺出众,便问身边的小提琴家刘宪华:</p><p>“你是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小提琴的?”</p><p>“对啊。” 刘宪华回答。</p><p>“那你小时候愿意吗?”</p><p>“我不愿意,一直到我十一二岁还是一直不想拉。”</p> <p>“那你现在感谢你父母吗?”</p><p>“非常非常感谢。”</p><p>刘宪华说这些的时候,眼里是自豪的,充满感激的。</p> <p>是啊,如果没有父母曾经的逼迫,或许现在赖以谋生、给他尊严的小提琴,就只能是梦里的遗憾。</p><p>而著名钢琴家郎朗,在回忆自己的成长之路时也曾说:</p><p>“兴趣是练出来的,谢谢爸爸逼我练琴。”</p> <p>家长对孩子的严格管束和逼迫,何尝不是对孩子的另一种负责?</p><p>给孩子自由多简单啊。</p><p>孩子开心,家长省心。</p><p>不会有孩子写作业时的鸡飞狗跳,更不会有父母严格管教时的剑拔弩张。</p><p>只是,小时候可以这样。</p><p>长大以后呢?还可以继续随心所欲吗?</p> <p>原来认识一位妈妈,女儿生的很是漂亮,可以说是我班的班花。</p><p>她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玩儿,从来不爱学习。</p><p>小琴的智商很高,考试前随便突击一下,就能考到中上游。</p><p>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初三魔鬼训练刚开始,自由懒散惯了的她便跟父母宣战。</p><p>她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哭着闹着不肯出来,告诉父母初三太苦了,再上学自己就疯了,并说不上大学一样可以过好这一生.....</p><p>父母膝下就她一个独生女,对她疼爱有加,看她不愿意考大学,再想想家境尚且还算好,便不想让女儿那么辛苦,就听之任之,让她辍学。</p><p>后来,我和同学们纷纷离开家念大学,而她的父母通过关系在家乡给她找了工作。</p><p>这时,轮到她羡慕我们:“你们多好,能到大学里玩儿......”</p> <p>一别十多年。</p><p>前几个月,她突然在QQ上加我。</p><p>我这才知道,她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读自考,想把大学文凭拿下来。</p><p>我问她:“怎么有了这么大的求知欲啊?”</p><p>她沉默了半天,才说:</p><p>“我只是补齐之前欠下的功课。现在我才发现,曾经觉得压抑的校园,枯燥的学习,原来是那么珍贵。”</p><p>我没来由地一阵心酸。</p><p>当年,凭她的资质,初三放手一搏,考上好好高中,上好大学原本不成问题。</p><p>可她偏偏要经历这么多年的曲折,才能重新回到课堂。</p><p>课是可以补,学也可以再上。</p><p>但是,中间失去的这么多年的各种人生机会,荒废过的光阴,受过的苦,上过的当,受过的骗,被改变的人生轨迹,如何去补?</p> <p>最后,她话语中的懊恼刺痛了我:</p><p>“如果时光能倒流,多希望我父母当年对我狠点,自己能更努力点.....”</p><p>有人说,生活是公平的。</p><p>不吃学习的苦,就吃生活的苦。</p><p>而学习的苦,只有十几年,可生活的苦,却是一辈子。</p><p>当我们在生活里,碰了无数墙壁,走了无数弯路,还是走不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才会明白:</p><p>过度的自由,会让自己在某个时刻,再也没有自由。</p><p>而曾经的逼迫,最终让我们安身立命,在现实的世界里,体面地活着。</p> <p>告诉孩子,不吃学习的苦,就吃生活的苦。</p><p>越努力学习,越幸运。</p><p>十几、二十几岁是最好的增值期,那时候所学到的知识和本领,都会回报你,化作你对抗生活的铠甲。</p><p>作家王小圈根据付出和回报两个维度建立了一个坐标系:</p><p>高付出高回报:称之为“正事”。</p><p>低付出低回报:称之为“消遣”。</p><p>高付出低回报:称之为“倒霉”。</p><p>低付出高回报:称之为“幸运”。</p><p>倒霉事没人愿意做,幸运事可遇不可求。</p><p>我们主要说说正事和消遣。</p><p>高付出和高回报的“正事”有:</p><p>想得到名牌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需要付出多年的埋头苦读。</p><p>想得到高收入的职务,需要付出多年的职场拼搏,学习知识技能、懂得人际交往。</p><p>想得到博大精深的学识,需要付出耐心和毅力,勤思考多看书。</p><p>低付出低回报的是“消遣”:</p><p>想得到杀伐决断的快感,只需点开游戏软件。</p><p>想得到口舌之快,只需吃一顿丰盛大餐等等。</p><p>消遣只能让人陷入死循环,逐渐麻木。</p><p>所以,多做“正事”,适当“消遣”,才会得到巨大的回报。</p><p>经济学中有个“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p><p>只有通过学习让自己变强,才能在面对生活的刁难时,披荆斩棘。</p><p>只有多吃学习的苦,才有资格享受生活的快乐与自由。</p><p>钱文忠教授曾经说过:</p><p>“教育的本质里,本来就包含着痛苦的成份,要说在教育里感受快乐,这简直是不可能的。”</p><p>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快乐教育,教育是一项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挑战。</p><p>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需要适当的合理的管理。</p><p>过度的自由,只会让他无视规则,丢弃责任,不懂承担。</p><p>最后,荒废自己的生命。</p><p>有惩罚就有抵触,有规则就有疼痛。</p><p>而孩子,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不能”面前,约束自己的言行,克制自己的欲望,端正自己的举止,摒弃自己的不良。</p><p>然后,一路向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