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周末,翻开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著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一口气读完了第一章——做什么样的班主任。读罢,大有醍醐灌顶、不吐不快之感。从序言中了解到,出版此书时作者教龄18年,班主任工作17年,是什么使魏书生从“草根”教师变成全国瞩目的教育家?细读之下,就会发现字里行间处处跳跃着一个教育者对人生和工作态度的思考,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语句如一泓清泉荡涤着我的心灵。</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关于“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b></p><p> 魏书生开篇写道:“<b>要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b>。他回顾了自己从教之初的现状:从没有顶棚的教室,到贪玩不识字的学生;从教师地位的低人一等,到不被理解的苦闷。他曾抱怨过,灰心过,等待过,可最终他发现“坐等空想的结果,不仅自己没有改变的希望,还可能因为自身的弱点使外界更不如意”。痛定思痛,魏书生认识到:“<b>比较有效,比较实际的做法,还是先从改变自己做起。用七分力量去埋怨、指责环境,可能一丝一毫也不见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助长别人的愚昧和自己的野蛮。但只要省下七分力气中的一分,用来改变自己,就能使自己发生变化。</b>”魏书生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热情十足,干劲冲天,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艰辛的付出最终换来了教学改革的累累硕果。</p> <p> 想到自己刚入职豪迈教育时,面对各方面精、细、严的管理,习惯了安于现状的我也曾后悔过、抱怨过,好在我及时调整了心态。我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师德修养、工作能力等各方面亟需提高,所以才会产生畏难、悲观情绪。既然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那就让自己努力适应环境,从改变自己开始,不为成长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回想这几年的努力和付出,我为自己没有怨天尤人、停步不前而高兴,对魏书生的“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这句话更是感同身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关于“多互助,少互斗”</b></p><p> 众所周知,全国范围内像魏书生这样职责之多、任务之大、担子之重的老师凤毛麟角,为什么他从不喊苦叫累,还能应付自如呢?我想,这应该归功于魏书生的教育智慧——他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谓“四两拨千斤”。魏书生在全国各地作报告时总是反复劝说青年班主任:“<b>一定要具备挑动学生自己斗自己的本领。当教师挑动学生内心深处真善美与假恶丑开始斗争抗争的时候,教师就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找到了自己的助手。</b>”细细咀嚼这几句话,真是回味无穷。那么这根挑动学生“自己斗自己的弦”从哪里来?我想应该是渊博的学识、睿智的头脑、广阔的胸襟和博大的爱心,只有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学习,及时总结和反思,把职业当成“事业”去经营,才有可能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提到互斗,魏书生深受其苦,有同事因别人嫉妒、造谣等找魏书生求助时,他结合自己的实际幽了一默:“<b>今天的谣言能激励我前进,促使我努力,人家帮助我进步却浪费了自己的脑细胞,还降低了自己的人格,难道不是我对不起人家吗?</b>”说者真诚坦荡,听者豁然开朗,真乃真知灼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关于“选择积极角色进入生活”</b></p><p> 在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乖巧的,顽劣的,好学的,落后的……而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学生犯下这样那样大大小小的错误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面对犯错误的学生,魏书生指出:“<b>一位教师真可以扮演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角色</b>”。接着,他一一列举这些不同角色在教育效果上所起的作用或反作用。毋庸置疑,严父与心理诊疗医生的角色能收到最好的效果。一般来说,当学生犯错时,许多教师往往因为激动或愤怒而乱了分寸,很容易感情用事,劈头盖脸对学生一顿责骂,不但教育效果不好,还会让我们的威信在学生心目中大打折扣。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想一想扮演哪种角色最有利,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正如魏书生所言:“<b>选择积极角色进入生活,容易使人成为一个成功者。</b>”</p> <p> 除此之外,本书第一章中还有许多经典的语录和精辟的论述,每篇文章都能引起我的共鸣和思考,让我获益匪浅。最后,我想用魏书生的话来激励自己不断求索:“<b>人应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的我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新的能力。只有不断更新了,世界在我眼里总是新的。</b>” </p><p> (文稿 张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