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苏轼,北宋著名的大文豪,诗、词、文、书、画等方面无所不通。他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文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修辞,风格独具。尤具影响力的是他的词,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创作豪放词,常常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深远的意境来抒发慷慨豪情。 </h3></br><h3>苏轼的人生犹如他的文字,深幽而雅致,凡俗又传奇。在他的生命里,生死之险、荣辱之期相继奏响。他的起伏与新异给我们以审美愉悦。古往今来,实在少有文人会呈现出这样的复杂斑驳、丰盈练达。</h3></br><h3>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共收录苏轼五篇作品,分别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后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以及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苏轼的这几篇词作后,我们不妨梳理一下,引导学生踩着时间的鼓点,寻觅苏轼的足迹,进而走进他的内心世界。</h3></br><h3>《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与同僚出城打猎时写下了这首词。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之旅。才华横溢,生性直率的他一时名震京师,尤得当时翰林学士及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因上书直击王安石新法的诸多弊端,触怒了王安石,自请出京外任,做了杭州通判,其实也就是变相被排挤出廷。宋神宗熙宁七年的秋天,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虽然交通状况、居处环境、经济条件等都无法与杭州相比,但这个地方距京城汴京相对杭州要近了许多,而且由通判到知州,毕竟是提拔了。“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豪迈之情溢于言表。与“新党”诸多不和,遭受排挤打压是难免的,苏轼心里清楚,到密州任职实质是明升暗降。然而期年后,苏轼淡定自若,神清气爽。他很快融入环境,并喜欢上了当地淳朴的民风。他亲理朝政,与民同甘共苦。很快,密州一改容颜。连年欠收,盗贼四起,老百姓连温饱都成问题的现状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开阔的胸襟,豪壮的胆气,自然激发出远大的抱负。贬官外任中,年届不惑的苏轼仍雄心勃勃,时刻准备着驰骋疆场,为国效力。</h3></br><h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因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他曾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但辗转各地,即使到了密州,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苏轼与胞弟苏辙已七年未得团聚。这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中流露出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关注,又有重返汴京的期待,还有亲人团聚的愿望及对“人间”生活的留恋。“我欲乘风归去”表明作者对“明月”的向往,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天宫固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寒气难抵,不可久居,这正是苏轼“拒回天宫”的委婉理由,也是他留恋人间的真情流露。“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直接展现他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彰显出词人旷达的情怀。</h3></br><h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和朋友春日出游,正走在沙湖道上忽然下起骤雨,同游的人都觉被淋得很狼狈,苏轼却不以为然,淡定自若,依然在雨中潇洒慢步。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由密州调任湖州知州。按照惯例,他上任后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心中的郁闷,情感的波折,在文人的笔下自然流诸字里行间。正是这封表文,被变法派的新党们抓了辫子,“妄自尊大”“讽刺朝廷”“包藏祸心”“不忠皇帝”等死有余辜的罪名接踵而至,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五花大绑,押往京城,打进死牢,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几经波折,苏轼死里逃生,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h3></br><h3>惊魂未定的苏轼,到了黄州一时间心灰意冷,悲愤交集。对他打击巨大的乌台诗案,成了苏轼人生的转折点。低微又无实权的职位,让他看尽了世俗的冷暖,也为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闲游时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雨中的苏轼吟咏长啸,聆听大自然神韵,且行且思索,品味别样人生。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一蓑烟雨任平生”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获得顿悟: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内心自然宁静快乐。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淋漓尽致地得以突显。</h3></br><h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十二月或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初。苏轼因诗获罪,被贬黄州。初到黄州时,一家人寓居定慧院中,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但乐观旷达的苏轼,能率领全家自力更生渡过难关。此时的苏轼,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于是借词抒怀,写就这首佳作。</h3></br><h3>这首词描写了苏轼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这若有若无的“孤鸿”,或许就是苏轼心灵的投影,超凡脱俗,物我合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心境的孤独,志趣的高洁,流露于字里行间。这首词,既是苏轼对自己人生的反省,也表明他对理想的坚守。无论境遇如何,内心始终淡定。</h3></br><h3>《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此时,苏轼被贬黄州已有四年,无权的闲职,久谪的生活,无聊又无奈。一贬再贬,流落黄州,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为俗务所累,心静悠然,恬适安详。美妙的月色,勾起作者的情思。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等诸多人生感慨自然交织于澄明的月夜。</h3></br><h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官场失意的苏轼,投身于自然的怀抱,沉醉于美景之中。在山水花月的抚慰中治愈政治斗争的创伤,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开阔的胸襟,豁达的情怀,如“庭下积水”般空明。</h3></br><h3>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命运多舛。从统编教材初中语文所选的苏轼作品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闲适的苏轼,旷达的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不应是消极情感的流露,而应是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注解。</h3></br>作者简介: 马耀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工作室成员。爱语文,爱生活。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实验教师、优秀援疆干部人才,安徽省优秀教师、最美教师、教学新星、优秀班级辅导者。获全国创新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7aQl-uyUG8ebOW6Y8lTqm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