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安城池考</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文\王宝仓</div><div> 文安汉初置县时,治所在今大柳河镇。《旧唐书·地理二·河北道·莫州》载:文安,汉县,属渤海郡,故城在今县东北。《读史方舆纪要》说:“贞观元年,省丰利入文安,徙县治于丰利”。丰利即今文安县城。<br> 文安县城是一座标准的城防建筑,城内有孔庙、关帝庙、城隍庙、五岳庙、火神庙、八腊庙、马神庙、百子庙、钟鼓楼、戏楼、牌坊、文昌阁、玉皇阁及县衙、学署、仓廪等建筑,并有城门楼、角楼等。不仅雄伟壮观,且在千年岁月里,抵御了百余次的洪水浸泡与匪盗冲击,对保护文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挥了极大作用,至今除城内建筑与城门城楼拆毁外,大部分城墙仍基本保存完整,是保留不多的古城文化遗址。但这样一座历史遗迹,除几次维修有明确记载外,城池的初期建造年代与建造者,在各种版本的《文安县志》与其他史料中,目前还没找到确切记载,这就成了一个谜,致使无数代文安人为此困惑,感叹,连多次修缮城池的明、清、民国各时代的《文安县志》都只详细记述修缮过程,而对城池始建于何时,只是说“无从考证”。<br></div> 虽然史料中没有明确具体的记载,但像这样一座标准的城池,一定会被历史所铭记,只是有权威记录文字或许模糊笼统,或许对后来读者的提示不直观,再是即使有直观的记载或因作者的权威不高,而使得其记述被后来的考证者忽视,才造成了明知初建在汉代以后明代以前,但具体年代不可轻易论证。<br> 关于对文安城池的有关的历史记载最关键的先看《资治通鉴》中有一段记述霸州城池的话:“己酉,以瓦桥关为雄州,割容城、归义二县隶之;以益津关为霸州,割文安,大城二县隶之。发滨、棣丁夫数千城霸州,命韩通董其役。”<br> 这段话按字面看来就是设立了霸州,又在霸州建造城池,作为治所。就因为这句历史权威的记述,后人又直读直解,不综合分析,才使得文安古城被一言遮盖千年而不知来历。<br> 再看清初的一部历史、地理综合著作《读史方舆纪要》。这部书长期以来由于内容丰富、地名齐全、考订精详、结构严密,不但胜于唐代成书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成书的《太平寰宇记》,而且超越明代成书的《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若与清代历史地理巨著官修的《大清一统志》相比,也是各有千秋,并不逊色。至今仍成为历史地理学者乃至研究历史、经济、军事的学者们必读的重要参考书。此书分叙其四至八到、建置沿革、方位、古迹、山川、城镇、关隘、驿站等内容。与各地理实体有关的重要史实,附系于各类地名地物之下。并常在叙述中指出该地理实体得名的缘由。书中对文安、霸州、益津关都做了详尽记述:“文安城,县东北三十里,汉置县于此。今县治乃三河口之丰利县,当三河合流处。隋大业九年,炀帝征辽经此,以其冲要,乃立县治焉,亦属瀛洲。唐初因之。贞观二年,徙文安县治丰利,以丰利县并入,而文安旧城遂废。周世宗置霸州,发滨棣丁夫城其地,即今县城也。”<br><br> 这里明确地说:《资治通鉴》所载从滨、棣两州发来的丁夫是在文安修建了城池为霸州州治。那么,司马光说“城霸州”,顾祖禹说:建在文安,究竟谁说的对呢?这就是直观直解造成的问题,认为两种记述矛盾,而又以历史出现多论时“从早”“从重”的观点,也就是既然司马光说了“城霸州”,就不必再理会顾祖禹的“城其地,即今文安县城”了。致使几百年来无人敢对这个问题提出疑问。但如果综合分析和深入理解就会发现,二人所说的并不矛盾。司马光记述的是霸州,是一个州,而非一个具体地点,而文安作为这个州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州治城池修在文安,当然也要称霸州城了,就像史书上把文安的刘六,刘七说成“霸州人”一样。“城霸州”,是在霸州境内建州城,“城其地,即今县(文安)城也”是在霸州的文安建霸州州城。因此两说一致,说的都对。<br>再说霸州。建置这个新州的周世宗,在历史上是个少有人知、雄才伟略的皇帝。他励精图治,在平定中原后,就极力收复北方被契丹占领的失地,当时接连收复了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三个关隘。在瓦桥关置雄州,在益津关置霸州,以取雄霸天下之意。把雄州的州治建在归义县(雄州所辖的一个县),霸州的州治建在文安县。<br> 那为什么不把州治城池直接设在霸州而在文安呢?其原因多有记载,先看《霸州市志》:“霸州战国时期先后属燕赵,秦时属广阳郡,西汉时期先后属涿郡益昌县,平曲侯国地,东汉时期分属涿郡方城县,广阳郡安次县,河间国文安县,隋朝分属固安县,安次县,河间郡文安县,唐时先后属幽州永清县,莫州文安县,五代后周显宗六年,世宗柴荣统兵北伐契丹,四月收复益津关,五月置霸州。”<br> 再看《读史方舆纪要》记述霸州:“霸州,周世宗收复,始置霸州,为重镇。宋亦曰霸州(治文安县,郡名永清)。”<br>记述益津:“以益津关置霸州,治文安县”“宋以霸州治文安。金大定二十九年,始置益津县,徙州治此。元亦为霸州治。明初,省。”<br><br> 记述霸州城:“《志》云:州城相传燕昭王所筑,宋将杨延朗增修。又州南关有古城址,相传赵武灵王筑。皆传讹也。”<br> 《城邑考》记述霸州城:“州旧有土墉,盖金元时所筑。明弘治中,始砖北面。正德中,复修完三面。嘉靖十九年,增修。城周六里有奇。”清康熙版《文安县志》载:贞观元年废丰利于其县。宋景祐二年,省永清入文安后,移霸州治于此。……《霸州志》云:移州治于文安,指唐废丰利县城。至于从宋初到景祐二年,这个期间的建设使用情况尚待考证。但文安城作过霸州的州治是有明确记载,多方统一了。<br> 通过以上资料看出:当时的霸州本地,是文安县辖属的一个乡里级区划。没有任何城防基础建筑,在这里平地建造一座州治城池,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的。且是战争时期,把一个州的政治文化中心,设在一个简易又危险的边缘关口上似乎不妥。因此,明初以前,没有州县的治城池坐落于此。而当时文安已独立置县几百年,一些府衙机构设施完备,官员公差行政便利,人口物资集中,城防基本有基础范围,这都具备修建成大型城防格局的条件。<br> 通过以上资料分析:周世宗当时“发滨、棣丁夫数千城霸州,命韩通董其役”作为州治,在文安修建霸州城,自宋代一直沿用到金代。以后霸州置益津县,州治迁移其地,文安城又作为县城,经历了元、明、清、民国的多次修缮。从城墙的填充土层分析,中心部分含有大量陶片和五代时期定窑、磁州窑瓷器碎片与散碎砖头,外层部分有明清青花瓷片,说明城墙因加宽加固、增高增大,而把旧城废土当作了填充土层使用。现在所能见到的城池,多为明清时期修缮。城堞砌砖有明显的修补痕迹。<br> 考证结果:文安城池大规模初建,是在后周显德六年(959),由世宗下令“发滨、棣丁夫数千城霸州,命韩通董其役”修建,翌年就到了到宋代(960),“宋以霸州治文安”,作为霸州的州衙治所,建成使用至金代,以后作为县城使用,经历代修补,自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作者简介:<div> 王宝仓,文安镇人。廊坊市地方志志鉴专家,二轮《文安县志》综合《文安年鉴》副主编。从事史志文化研究、实践工作十几年,多次参加省内外方志理论研讨。在编纂《文安县志》期间,通过大量的考察走访,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对文安的民俗、古迹、洼淀、河流、特产、方言等都做了深入的研究验证,并考证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通过多年的史志研究,做了一百多万字的笔记记录,发表了史志类研讨、资料性论文、记述文百余篇,五十万多字。<br></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责任编辑:张晓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