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湖北省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东湖之滨,成立于1953年,是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场馆之中有很多有名的文物例如: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这些都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6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来馆视察,并亲笔题写馆名。</p> <p class="ql-block">进入博物馆首先参观“曾侯乙”展示</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据今2400多年,为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977年9月,某部队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平整山头、兴建厂房时,偶然发现一座战国早期大型墓葬,墓主人是一位名叫“乙”的曾国国君,墓中文物共出现了208处刻有“曾侯乙”字样的铭文,因此习惯上称墓主人为曾侯乙,而这座墓葬墓也更常被称为曾侯乙墓。</p> <p class="ql-block">此墓葬总面积达220平方米,共出土了15000多件文物,其中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此大墓中的一号墓。</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编钟中“曾”是指曾国,也叫随国。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邦国。“侯”是爵位,“乙”是名字。其始祖为赫赫有名的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曾侯乙即曾国诸侯王,姬姓,氏南宫名乙。</p> <p class="ql-block">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兴起于推行礼乐制度的西周,盛行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初期。</p> <p class="ql-block">青铜铸造的钟纽形制不同,因而有“铙”、“铎”、“鎛钟”、“甬钟”、“钮钟”等不同称呼。商代的钟为三枚一套或五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八枚一套的,东周时期增至九枚一套或十三枚一套。而曾侯乙编钟有钮钟十九件,甬钟四十五件,外加楚王送的鎛钟一件,共六十五件。</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七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六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八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p> <p class="ql-block">编钟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钟架上:上层3组为钮钟,19件,立柱是圆木;中层3组为甬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甬钟,12件,另有大镈钟1件。</p> <p class="ql-block">中、下两层的立柱,每层都为三个铜质佩剑武士,钟架可以拆装。编钟最大者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者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千克。</p> <p class="ql-block">在曾侯乙编钟的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上,共有3755字铭文。这些铭文不仅标注了各钟的发音律调阶名,还清楚地表明了这些阶名与楚、周、齐、申等各国律调的对应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p> <p class="ql-block">在这六十五件曾侯乙编钟里有一件与众不同、自成一体的镈钟占据最重要的位置,镈钟镇部镌刻有31字的铭文“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时用享”。</p> <p class="ql-block">其意思是说,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年),楚王熊章从西阳回来,专门为曾侯乙做了这件镈钟,送到西阳,让曾侯永世用享。铭文的内容与其他钮钟、甬钟的铭文内容完全不同,没有一字涉及乐律方面,说明镈钟与曾侯乙编钟无关,原本就不是一套,可能是下葬时临时加进去。</p> <p class="ql-block">经研究,学者们发现,镈钟把下层最大的一件编钟挤掉了,将其悬挂在最显眼的位置,表示对楚国的尊重。楚国给曾国送如此厚重的礼品,说明曾楚两国的友好关系非同一般。</p> <p class="ql-block">从楚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镈上的三十一字铭文和通过对其尸骸的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45岁之间。</p> <p class="ql-block">综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三十年。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p> <p class="ql-block">编钟用了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全套编钟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p> <p class="ql-block">编钟出土时,在近旁还有六个丁字形彩绘木槌和两根彩绘木棒,是用来敲钟和撞钟的。全套编钟共有五个半八度,十二律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够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曾侯乙编钟的奏响,表明战国时代我国已具有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打破了过去认为十二律是古希腊传来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演奏时,需要两名乐师站在钟架内侧,手持长木棒击打下层的低音甬钟,还要三名乐师站在钟架外侧,双手各执一个丁字形木槌,敲打中、上层的钟,发出中音和高音。编钟出土时依然悬挂着,音律仍十分准确。</p> <p class="ql-block">学术界一致认为,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更有学者将曾侯乙编钟与兵马俑并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战国曾侯乙编钟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据今2400多年,为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郧县人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在郧县发现了两件人类头骨化石,这一发现改写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传说,证明了亚洲也是人类发源地。两件完好的头骨化石的发现,轰动了世界古人类考古学界,曾有专家高度赞誉,认为其意义可与北京猿人第一个头骨发现的意义相比。</p> <p class="ql-block">越王勾践剑特展,展厅位于南馆二层,面积600㎡,围绕越王勾践剑设立的专馆展厅,分为“越国春秋”“惊世发现”“剑中王者”三个单元,以越国历史作为背景,介绍文物背后楚昭王、越王勾践联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越王勾践剑距今约2500年,体现了春秋晚期越国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此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长55.7厘米,宽4.6厘米,剑身中脊起棱,饰黑色菱形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正嵌蓝色琉璃,背镶绿松石,历千年而不锈,如今依然锋利无比。有专家曾做过实验,一剑下去,可划破26张叠起来的纸,真是剑气越千年、锋芒透古今。</p> <p class="ql-block">这柄剑又是如何从越国来到楚国的呢有人说,这剑是越王勾践为了与楚国结盟,将女儿嫁给楚昭王时的陪嫁,后来楚王将它赐给了某个贵族,最终成了望山楚墓主人的随葬品,另一种说法说这是楚国出兵越国时缴获的战利品。不管哪种版本更接近史实,我们知道,文化总是在不断交流碰撞的。是的,“文化是一条活生生的、浩浩荡荡的大江大河,里头主流、支流、逆流、漩涡,甚至于决堤的暴涨,彼此不断地激荡冲撞,不断地形成新的河道景观。”</p> <p class="ql-block">虎座鸟架鼓也称虎座凤架鼓,是战国时期楚墓中造型独特的漆器,也是楚文化的典型代表物,因其造型的独特和神秘,自发现之日开始即引起广泛关注。此器通高135.9厘米,宽134厘米,作为一种可“悬而击之”的鼓,虎座鸟架鼓具有乐器功能,它神秘的造型更具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鹿角立鹤:通高143.5厘米,重38.4公斤。这只头插鹿角的长颈神鹤位于主棺东侧,集鹿、鹤、龟等瑞兽特征于一体,可能是引导墓主灵魂升天的神鸟。</p> <p class="ql-block">十六节龙凤玉挂饰:长48厘米,宽8.3厘米,厚0.5厘米。这件玉挂饰由16节玉器组成,采用分雕连接成型工艺,是迄今发现的多节活动链状玉佩中最长、最精美的一件,堪称战国玉雕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东周铜联禁对壶:左壶高99厘米,重106 公斤;右壶高99厘米,重99公斤。铜禁出土不多,迄今为止国内外仅见4件。在湖北省是首次发现。</p> <p class="ql-block">彩漆木雕鸳鸯形盒:长20.1厘米,宽12.5厘米,高16.5厘米。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第一件文物,发现时,它正在水面上漂浮。漆盒腹部两侧绘有撞钟与舞蹈的图案,让人们第一次了解编钟的演奏方式,以及古代宫廷乐舞场景。</p> <p class="ql-block">6铜建鼓座:通高54厘米,重192.1公斤。是承插建鼓的底座,由8对大龙簇拥着中心圆柱,大龙身上盘绕着数十条小龙,是目前所见最精美的先秦建鼓座。</p> <p class="ql-block">铜鉴缶:通高61.5厘米,边长62厘米,重170公斤,为大型盛酒器。它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这样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p> <p class="ql-block">云纹金盏:盏高11厘米,重2156克;匕长13厘米,重56.45克。是目前所见先秦金器中形体最大、最重的一件,含金量在85%以上。</p> <p class="ql-block">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距今约700年,2006年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瓶腹分别绘有王羲之爱兰图,陶渊明爱菊图,周敦颐爱莲图,林和靖爱梅、鹤图。四组画面情景交融,再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不慕名利的高雅情趣。</p> <p class="ql-block">元青花存世稀少,一般认为,全球已知元青花馆藏品仅400件左右,国内考古发现和博物馆收藏约100多件。元青花多以图案为主,其中绘有人物及故事情节的全世界不到10件,足见之珍贵。</p> <p class="ql-block">这件梅瓶还见证了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它曾是郢靖王妃郭氏珍爱之物,郢王去世后不久,郭氏悲痛自尽,与夫君合葬,四爱图梅瓶成为其陪葬品,出土时就放置在郭氏的棺木前端棺床下方。</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想穿越时空,博物馆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百年、千年、万年、百万年……时光飞逝,不舍昼夜,却于此时此刻定格在你的面前,以一种无法复制和超越的美丽,让你觉得如梦如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