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晋沿黄公路(十):神木市--河曲县(下)

whs

<b><font color="#ed2308">G7:神木市--府谷县--河曲县。</font></b>河曲县属于山西,从此离开陕西境内。这天景点不少,故分上下两篇。<font color="#ff8a00">本篇为下篇</font>。<div>从黄河第一湾--黄河龙湾开始,有大片丹霞地貌区域。 借用网络图片标识附近景点,这些景点都<font color="#ff8a00">免费</font>。据说内蒙古境内<font color="#ff8a00">小占村</font>村北的角度不错,但没时间进入。<br></div> <font color="#ed2308"><b>五、</b></font><b><font color="#ed2308">黄河龙湾。</font></b><font color="#333333" style="">黄河入陕第一湾。</font>距府谷县<font color="#ff8a00">墙头村</font>1公里。全长5公里,宽1公里。景区有<font color="#ff8a00">5个观景台</font>,我们开车直接上到<font color="#ff8a00">第二个观景台。</font> <font color="#ff8a00">手机拍摄全景:</font>黄河绕着河心绿洲蜿蜒流动,形成一个巨大太极图,绚丽丹霞与碧绿河滩交映生辉。 在第三个观景台,拍摄沿黄观光公路及前面两个<font color="#333333">观景台</font>。 镜头拉近拍摄前面两个观景台。 沿黄观光公路蜿蜒于黄河岸边。 黄河上游。 有人形容这片丹霞是“撒着葱花的五花肉”。 山上有好几座明长城墩台。 <font color="#ff8a00">明长城遗址:</font>墙头原名“墙头起”,即指明长城墙起头之地;东起府谷墙头村,西至定边,属“九镇”之延绥镇,长城与黄河入陕后第一次在这握手。明长城是延绥镇巡抚都御使<font color="#ff8a00">余子俊</font>1474年率兵修筑,修筑时土内浇灌米汤使之坚固,虽经五百风雨却依然雄伟。 <font color="#ff8a00">明长城遗址:</font>位于府谷县清水镇转角楼村,全长200余里,共有长城<font color="#ff8a00">墩台</font>196个,距今500多年历史。古时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贾通道的重要集点。 景区公路被绚丽丹霞包围。 第一个观景台。 第二个观景台附近。 <font color="#ff8a00">第三个观景台:</font>拍摄龙湾全景最佳位置。 相机广角拍摄,对面是山西河曲县。 <font color="#ff8a00">第三个观景台</font>位置更高,视野更开阔。 张掖等西北丹霞地貌寸草不生,而这里绿色相间,更有层次。 <font color="#ff8a00">宋太祖赵匡胤:</font>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宋朝开国皇帝。传说赵匡胤出生于府谷县黄甫镇赵家山村,孩时常到黄河游水嬉戏。而据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当然也存争议。最大贡献是<font color="#ff8a00">重新恢复华夏统一</font>,结束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藩镇割据混战局面。 这里也是<font color="#ff8a00">第四个观景台</font>。 沿黄公路旁边桌状山崖,后来才知是景点“<font color="#ff8a00">紫城寨</font>”。有步道上山,我称其<font color="#ff8a00">第五观景平台</font>。位置更高,拍摄角度肯定不差,遗憾没有时间上山。 <div><font color="#ff8a00" style="">紫城寨:</font>东南西三面峭壁高百余米,仅有一条咽喉险道进入。山顶宽阔平坦,有古城寨、明代陶片、城砖等遗迹。据传,此处为五代时外族一王爷所居,该王爷凭险筑寨取名“紫城寨”。登此山顶,长城巍巍,大河弯弯,高原莽茫,气象万千。<br></div> 从赵匡胤雕像原路返回,路边这处丹霞地貌小巧玲珑。 自然放养的羊群。 <font color="#ff8a00">砒砂岩:</font>一种松散岩层,是古生代二叠纪(约2.5亿年)和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厚层砂岩、砂页岩和泥质砂岩组成的岩石互层。砒砂岩为陆相碎屑岩系,其上覆岩层厚度小、压力低,造成其成岩程度低、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集中分布<font color="#ff8a00">黄土高原北部</font>晋陕蒙接壤地区。 岩性为砾岩、砂岩及泥岩,交错层理发育,且颜色混杂,通常以粉红色、紫色、灰白色、灰绿色相间而存,人们称之为"五花肉"。 灰白、紫红色相间砒砂岩,主要矿物含量稍大于灰白色砒砂岩和紫红色砒砂岩,且不含高岭石。 其成岩程度低、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水如泥、遇风成砂,容易水土流失。这种岩层自身物理、化学性质和当地特殊自然人文环境,使得岩层极易风化剥蚀,群众视其害毒如砒霜,故称"<font color="#ff8a00">砒砂岩</font>"。 <b><font color="#ed2308">六、莲花辿。</font></b>府谷县<font color="#ff8a00">墙头村</font>附近三省交汇之处。南临黄河,西北绵亘10公里。“南有青木川、北有莲花辿”,南北景色各不相同,是府谷旧时八景之一。2016年莲花辿为<font color="#ff8a00">国家级丹霞地质遗迹</font>。曾有<font color="#ff8a00">30多部影视作品</font>在这取景。 <font color="#ff8a00">景区覆盖</font>墙头乡<font color="#333333">徐家梁村,</font>麻镇石岢梁、树儿梁、韭菜墕村,准格尔旗龙口镇小占村、大占村、灰口村、大口村、梁龙头、逐虏台、驴尾巴咀、邢家圪旦等村落。 黄河岸边有几个观景亭,但与这里不通。景区范围很大,<font color="#ff8a00">有时间深入徒步一定很美</font>。从府谷墙头沿黄河往北不远有小辿,小辿以上就是莲花辿,莲花辿以上有大辿,据说沿河一直向北数到内蒙古榆树湾共有大小<font color="#ff8a00">七十二辿</font>。 观景平台属于府谷县,山下这片洼地是<font color="#ff8a00">莲花辿核心区域</font>,其大部分属准格尔旗,一小部分在府谷县境内。当然这也只能看到莲花辿很少一部分,如有时间可深入景区细看。 <div><font color="#ff8a00">史料记载:</font>“莲花辿,高百余仞,南抱黄河,西北绵亘20余里。明长城榆林段边墙起筑西缠上。巨石巉矹,阗骈危耸,山石皆红白相间,鲜色可餐,峰峦之远近高下相错,其丽万状。右挹东缠,左盼西缠,奇峰波属迷离,插目坡下,壑周10里许有圆尖大小石墩万计,红者白者,高下团耸,纷披连接,宛若一大池勃绽之莲苞。又犹红中夹杂白色的波浪谷、飞龙、骆驼、青蛙、鱼尾峰等,色调因季节、天气、阳光变化而气象万千。”<br></div> 莲花辿名字由来与<font color="#ff8a00">康熙皇帝</font>有很深渊源。史料记载,当年康熙皇帝平定葛尔丹叛乱时曾驻足此处,被眼前五彩斑斓、壮若莲花的丹霞地貌吸引,得知此地尚无名称便赐名“莲花辿”。 <div><font color="#ff8a00">辿(zhàn,):</font>民间一直写作“廴山”,因无“廴山”字就用形似的“辿”字代替。《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民国版《辞海》都没有“辿”字,只有一个“㢟”字。《说文解字》“㢟”字:“安步㢟㢟也,丑连切。”1999版《辞海》并收“㢟”和“辿”,说“㢟”是“辿”的本字。“辿”为“安步㢟㢟也”,即安然或缓慢行走的样子。《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解释:辿(廴山)--地名用字,如龙王辿,在山西。<br></div> <font color="#ff8a00">莲花辿:</font>由古生代二叠纪(约2.5亿年)、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厚层砂岩、泥质砂岩、砂页岩、泥质页岩组成的岩石互层,地质学叫<font color="#ff8a00">砒砂岩</font>。 这种岩石异常贫瘠,其上几乎寸草不生,生命遇之如遇砒霜,<font color="#ff8a00">故叫砒砂岩</font>。虽名为岩石,但常呈粉末状态,遇雨即溃、逢风而散。不过这也打破了黄土高坡单一黄色基调,形成色调丰富的独特自然风貌。 <div>峰丛层叠,绮丽万状,宛若一池勃绽之莲苞。<br></div> 日出日落前后是拍摄丹霞地貌黄金时段,但没有时间守候。 <b><font color="#ed2308">六、墙头村。</font></b>墙头原名“墙头起”,即指明长城墙起头之地。<font color="#ff8a00">晋陕蒙三省交汇之处:</font>与山西河曲县城隔河相望,与内蒙古准格尔旗龙口镇毗邻。明榆塞长城起点,黄河和长城交汇,<font color="#ff8a00">走西口</font>路上的门户,<font color="#ff8a00">陕西沿黄观光公路起点</font>。 墙头村口的石雕牌坊。 “天下黄河富宁夏,府谷黄河富墙头”。花生、玉米和大白是传统农业“<font color="#ff8a00">老三宝</font>”。西瓜、辣椒、红薯和胡萝卜成为农业“新四宝”。墙头村号称“<font color="#ff8a00">黄河入陕第一村</font>”,是为“秦源”。 墙上立体雕像很有特色。村里还有不少墙画,我们没时间停留。 墙头是府谷<font color="#ff8a00">“二人台”</font>之乡,府谷“二人台”已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font color="#ed2308"><b>七、鸡鸣闻三省。</b></font>秦晋蒙三省交汇处;有“鸡鸣闻三省”、“塞上小江南”美誉。两岸皆崖石坚土,黄河无泛滥之患,是名为德也。司马迁《史记》记载:秦灭六国,自以为得水德之助也,故名黄河为“德水”。“<font color="#ff8a00">秦源德水</font>”为旧时“府谷八景”之一。 山顶上有几处观景平台。 山上回拍上山栈道。 沿黄观光公路为旁边还有几处观景平台。 山下黄河岸边的观景平台。 有栈道下到黄河边上。 黄河岸边的另一个观景平台。 挑空玻璃观景平台。 <font color="#ff8a00">巨大雕塑“中华雄鸡”:</font>高6米、长5米、宽5.5米,大有“雄鸡一唱天下白”之势。 这里从另一角度看“<font color="#ff8a00">黄河龙湾</font>”。 黄河岸边壮美的<font color="#ff8a00">丹霞地貌</font>。 停车场旁边<font color="#ff8a00">有条土路可进入山里</font>,不知里面情况怎样。据网上游记,内蒙古准格尔旗<font color="#ff8a00">大口村</font>旁边也有条公路进入。 沿黄公路与黄河“龙湾”。 对面山顶上明长城墩台。 <div><font color="#ff8a00">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最大不同:</font>风蚀雅丹、流水丹霞。前者是典型风蚀地貌,后者是典型水蚀地貌。</div> 雅丹地貌”之“丹”字是音译,<font color="#ff8a00">与红色无关</font>,其颜色可是红色或是其他颜色。“丹霞地貌”是以红色砂砾岩为主要成分、以赤壁丹崖为典型特征并以地表水冲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景观。<br> 山石苍凉俊秀,有点美国西部风光的味道。 黄河下游。 <font color="#ff8a00">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村:</font>古时曾是较大渡口和市口,也是口里人走口外的路口,故名“大口”。大口渡彼岸是山西河曲县的<font color="#ff8a00">西口古渡</font>。西口源于河曲人走西口,也叫走口外。 这里是古代属<font color="#ff8a00">林胡族</font>,明朝初年才被开垦为耕田,朝廷恩准在大口开设市口。崇德五年(1641年)由于战乱,曾将市口迁移到陕西黄甫川。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战乱平定后,大口又成为“妇子宁止,室家盈止”富庶之地。地方官为感激皇恩,让神灵保佑百姓永享太平,捐资修建供奉龙王、河伯、关圣的<font color="#ff8a00">三神庙</font>。 两侧山顶上都竖立三根大柱子,似若“<font color="#ff8a00">三柱香</font>”。 <font color="#ff8a00">三柱香:</font>佛教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道教代表道教尊三宝--道、经、师(道宝代玉清、经宝代上清、师宝代太清),也代表天、地、人。<div>"宝香焚在金炉内,香烟缭绕达上苍”。“香”是人与神之间的信使。</div> 网上介绍这是“<font color="#ff8a00">犀牛峰</font>”。 陕西沿黄观光公路起点“0公里”,前面进入<font color="#ff8a00">内蒙古准格尔旗</font>境内。 游客们自然必在这“打卡”。 <font color="#ff8a00">“0公里”</font>里程碑。 长镜头拍摄“鸡鸣闻三省”观景平台。 驶过前面这座<font color="#ff8a00">晋蒙黄河大桥</font>,就由内蒙古境内进入山西河曲县。 明长城遗址。 驶入<font color="#ff8a00">晋蒙黄河大桥</font>。 明长城墩台遗址。 明长城墩台遗址。 进入河曲县城,路边发电厂。 <font color="#ed2308"><b>八、河曲县。</b></font>忻州下辖。素有“鸡鸣三省”之称,与内蒙古准格尔旗、陕西府谷县隔河相望。黄河在这掉转,东流变西流,汹涌澎湃变风平浪静。。清同治《河曲县志》:县当河流曲处,故名。穿过<font color="#ff8a00">城东牌楼</font>进入城区。 <font color="#ff8a00">文笔塔:</font>又称“状元笔”;笔尖筑于烽火台墩上,高31米。毗邻<font color="#ff8a00">白朴公园</font>。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意欲“振东山之势,已裨河曲风水”,崇尚文化,倡导文风。文笔塔造型奇特,建议有时间参观。 晚餐在古渡广场旁边,餐前抓紧时间带着手机转转,穿过牌楼是<font color="#ff8a00">西口广场:</font>分上平台广场与下观河台两部分。上平台广场建筑有牌楼、禹王庙、古戏台;下观河台由主台阶、观河台、小亭、拱桥、码头、林荫路组成,设置灯光音乐喷泉。 <font color="#ff8a00">禹王庙(河神庙):</font>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以前走西口男人出行前都在这上香,祈求路途平安。黄河航道凶险,出塞艰辛不测,不少走西口的人再没回到家乡,音信全无。为悼念远去的亲人,祈福未来,人们举行一系列仪式,每年七月十<font color="#ff8a00">西口河灯会:</font>2007年山西第一批<font color="#ff8a00">非物质文化遗产</font>。 禹王庙都为纪念<font color="#ff8a00">大禹治水</font>而建。古老神话大禹治水,治的就是黄河。 里面还供奉弥勒大佛。 幽绿灯光,更加神秘。 <font color="#ff8a00">古戏台:</font>河神庙对面。 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列入首批“<font color="#ff8a00">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font>”名录;二人台走西口,作为中国民歌经典唱遍全中国。 古戏台就在黄河岸边。 <font color="#ff8a00">西口古渡:</font>城西黄河岸畔,与滨河大道相连接。本名水西门渡口,历史可追溯至汉,是古时山西人“走西口”必经之路。 河宽约三里,彼岸右是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渡,左是陕西省府谷县之大汕渡,当为出河套之进口。 晚餐后看电影,车上拍摄文笔塔。 网络古城图片:<font color="#ff8a00">护城楼</font>是河曲县城一座保存完好明代长城敌楼,城楼上修建<font color="#ff8a00">玉皇阁</font>,位于城北<font color="#ff8a00">古河保营</font>北墙外黄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