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站在人生的前线,第一乐章(下)胡一川的木刻与文献

胡珊妮

<p>这是胡一川1941年6月从前方回延安汇报《木刻工作团在敌后工作》的手稿共27頁</p><p><br></p><p>据胡一川1992年回延安的一个发言手稿写到:“我从敌后回到鲁艺,在美术系作了一次报告,美术系主要领导当场让我少讲具体情况,多讲理论,我立即感到被泼了冷水,展览也是在文化俱乐部窑洞里开的(不是在鲁艺开),深深感到对敌后的普及工作不受重视,被打入冷宫”。罗工柳说:“延安鲁艺当年正在搞正规化教育,在座谈会前文艺思想上有很大分歧,毛主席亲自到鲁艺来做工作,希望大家到生活里面去,毛主席说,你们是小鲁艺,生活是大鲁艺”,“你们不要看不起普及工作,普及工作是豆芽菜,但是大树都是从小苗苗里长出来的,没有小苗苗哪里有大树。据罗工柳回忆,这个话是针对胡一川从敌后带回来的作品不受重视而说的”。毛主席还派胡乔木住在鲁艺做工作。</p> <p>1942年4月底,胡一川收到的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请柬,这是唯一保留的一张请柬,现收藏在国家博物馆</p> <p>1942年5月14日在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时,胡一川准备了发言稿《谈美术上的提高与普及工作》共4頁并送到《解放日报》准备发表,1942年5月23日毛主席作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文艺为什么人,怎么为法,胡一川感到毛主席说的更准确更深刻,赶快将稿子从《解放日报》拿回来。</p> <p>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全体合影,胡一川站在大会堂门口左边</p> <p>安顿下来后,胡一川就迫切地要把在敌后深入生活的素材,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先后定下好几个创作计划,和反复下决心定下完成的时间表。更注重内容与艺术表现上的艺术探讨,认为套色木刻比纯黑白的单色木刻大胆的向前跨进了一大步!1942年3月5日日记写到:要做一个时代的美术家就非要好好研究文艺不可!最能表现现代的特质的风格是最宝贵的!艺术上的风格和作者的个性修养有很大关系!在绘画上如果没有线条就等于没有骨头,没有色彩就等于没有血肉!如果以为纯客观的描写为绘画的最高目的,那么绘画将来一定要被淘汰,因为照相可以代替啊!</p> <p>《埋地雷》胡一川于延安1942年3月 套色木刻</p><p>1940年胡一川以新华日报华北版木刻记者的身份到敌后武工队与武工队员一起去铁道上埋地雷,破坏敌人的交通。两人一组,一人挖坑,垫上瓦片,在瓦片上放上地雷,另一人边观察敌人动静边铲土埋地雷,等待鬼子的军车,漆黑的夜晚,刮着大风云在飘动!机警的武工队员手拿镐鏟,不远处传来鬼子装满物质的军列的轰隆声,埋下愤怒的地雷,消灭来犯的敌人,收获敌人的战利品。三种深沉的色彩,夸张生动的形象,粗犷有力的线条,在动静强烈的画面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一幅胜利狂想曲。</p><p>题材定下了,罗工柳说他刻一幅木刻慢得很,胡一川对自己的每一幅作品要求都非常严格,反复考虑构图,反复选择ABCD线条的加减,考虑了很久才动一动 ,不见进展,还被批评。但他说,我下最大决心大胆学习美术史上中外优良传统!大胆发挥自己的独特作风!不要过于听批评家的话,不要为一种形式束博,应该自由地在人生的大道上驰聘!在绘画上应该做到一般照相所不能及的地步!</p> <p>《埋地雷》套色木刻原版,是从延安保留到现在的一套木刻原版,有的版正反两面都刻,。</p> <p>因为党报要用胡一川的《埋地雷》,有色彩报纸上用不了,胡一川又创作了一幅黑白木刻《埋地雷》,登出来后很多人接受不了,说太黑,说是形式主义,胡一川在日记说:为了表现内容加强形式的作用不能称为形式主义!不经过主观的洗炼完全纯客观的东西不能称为艺术!我喜欢大笔调有气魄的作品!我并不是不会画细的规律的线条,而是我不愿意画!我觉得我的作风是吸收到一些中外的精华和发挥我自己的个性!</p> <p>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整风运动开始,组织上让他任鲁艺美术系的支部书记,因为行政与创作上的时间上的矛盾,只能利用业余挤时间创作。</p> <p>《轰炸敌舰》胡一川1942年于延安</p><p>套色木刻</p><p>讲述1938年一位中国抗战空军飞行员,在击落日本飞机后,座机中弹,他驾驶飞机冲向日本舰队旗舰,直至壮烈殉国的事件。</p><p><br></p><p>强烈粗犷线条的轰炸的爆炸声,火光气浪冲天的动感,英勇的不怕牺牲勇敢冲向敌舰的年青抗日的飞行员,消灭侵略者的大无畏抗战精神,一幅在民族危难时壮美的命运交响曲!</p> <p>《轰炸敌舰》胡一川1942年延安</p><p>黑白木刻</p> <p>《开荒》胡一川于1943年延安</p><p>套色木刻</p><p>日本鬼子残酷“扫荡”,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夺取抗战胜利,共产党领导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p><p>1943年4月20日胡一川下乡到延安三十里铺体验生活,在区委党的领导下,将个体农民组织起来,有牛犋的组织成立变工队,壮劳力十多个人一组成立一个个扎工队,胡一川也跟着扎工队上山开荒,二流子也不能偷懒,参加劳动上山开荒,胡一川还利用空余时间画了很多速写,亲身体验扎工队的生活。</p><p><br></p><p><br></p> <p>这是1944年完成的《牛犋变工》,不知何故,原来刻好四个套板(正反两面都刻)但画面只有三个颜色,可能是当时找不到蓝色吧?</p> <p>《牛犋变工》胡一川 于延安</p><p>1944年4月 套色木刻</p><p>这是胡一川参加三十里铺农村走互助合作,变工,扎工生活后的作品。</p><p>明朗的天空,敦厚的农民,肥沃深厚的土地,在党领导下,稍富裕有耕牛和牛犋的农民出牛犋,没有牛犋的出力气,占中心位置的耕牛拉着牛犋前进,锋利的犁刀翻滚着泥土,紧跟着的农夫播下希望的种子,组织起来相互帮助,共同富裕,一派美好丰收的景象就将出现在眼前!简洁流畅粗犷有力的线条,明朗欢快的色彩,生动愉快的劳动场景,深刻的社会含义,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畅想曲!</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44年创作这幅作品时胡一川日记写到:艺术作品上所反映的内容不是一件事物,而是整个事物的典型!艺术的表现手段不在于事物的表皮的逼真,主要是在于实现事物的本质!一件美术作品如果缺乏艺术性,就是有内容和被群众看懂了,而她的作用还是不大的!艺术作品上的多余笔触一点一线都等于人身上的疮疤!你应该采取最简洁的方法去表现!表现手法上追求单纯明朗而不是单调无味,是追求变化而不是繁琐杂乱无章!你应该在复杂的现实题材中去寻出最主要的点来表现,在这个点上使观众联想到许多方面。这是一幅美好的畅想曲。</span></p> <p>胡一川1960年访问苏联,1980年访问英国,为了送给外国友人礼物,胡一川翻出从延安行军一路背着的《牛犋变工》《埋地雷》两套木刻原版,又印制了两次,这两次《牛犋变工》的天空变蓝了,画面更明朗了,色彩更丰富了!</p> <p>《抗日交通沟》胡一川 1944年</p><p>于延安 套色木刻</p><p>这是胡一川酝酿了. 几年的题材,</p><p>胡一川创作的《抗日交通沟》就是抗日根据地为了便于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人员往来,运输物质,而建立的不易被日本鬼子观察到的交通设施</p><p><br></p><p><br></p> <p>《胜利归来》胡一川1945年延安</p><p>套色木刻</p> <p>日本投降后,1945年8月24日为抢占东北,胡一川和已有身孕的黄君珊跟随第一批干部队急行军从延安出发了,每人只能背十八公斤重的背包,出发前很多东西都处理了,但还是到文协要回了鲁迅先生送给毛主席的珂勒惠支的画册,背着日记本,各种手稿 ,木刻作品,木刻原版,木刻工具,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请柬,八路军臂章,妈妈的头发,过路条,通行护照……等,和简单衣物。因山海关卡住,中央命干部队停止前进,12月在张家口分配工作,胡一川去联大,黄君珊在二区工人子弟学校</p> <p>1946年6月国民党发起内战,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解放全国,解放战争开始了。胡一川为了收集土改,地道战和解放战斗的实际情况1946年8月到冀中平原去。</p><p>国民党飞机在天上兜圈子,国民党武装特务经常出来活动,翻天覆地的群众翻身运动如火如荼,还乡团也很猖獗,胡一川画了很多速写,收集了很多材料。看到一群一群老乡肩着铁锹和碗筷,去挖地道,为了更隐秘地与敌人作战,六人一组,用框装土用绳子吊土,胡一川亲自爬到洞里去看,一位老乡脱了衣服坐在地上铲土,一盏油灯用一破碗装放在洞壁的墙洞上,另一位老乡也是光着身子在掘土,洞很低,空气也不好,画了一张速写。胡一川亲眼看到了这画面了,他感到无限的幸福。</p><p><br></p> <p>《挖地道》胡一川1946年于张家口</p><p>套色木刻</p><p>《挖地道》这个题材,现在保留的有,一张速写,一张版画,一张油画</p><p><br></p> <p>1947年,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不断的胜利消息传来,胡一川亲自到前线体察战争情况,冀中平汉路大出击,30万老乡破坏铁路,控制四百多里地,推着小车,抬着担架,水城,保定,张家口城被攻下来了,大批国民党被俘,受伤的顽军老百姓不愿意抬,坐在路边,我立即画了一个头部受伤的顽军叫丁某城,他是在城墙上被八路军从城底下丢手榴弹炸伤的,第二天攻进了城,就给俘虏发福利,这些伤员都不愿意回去。胡一川画了很多速写画了很多攻城后的情景速写!</p> <p>《攻城》胡一川1947年于张家口</p><p>套色木刻</p><p>冲天的火光,勇敢的战士,老百姓的支援,被摧毁的城楼,胜利的呼声</p><p>强烈刺激的色块,粗犷有力的线条,强烈紧凑的画面。</p><p>大概只有亲身经历这个伟大时代,才能创作出这伟大的时刻,才能体会这胜利的到来,是用献血和生命换来!</p><p><br></p><p>这幅作品是胡一川一生中最后一幅木刻作品,自1930年响应鲁迅先生的号召,最早拿起木刻刀作为武器,直至现在全中国即将解放之时,胡一川放下了木刻刀,将以新的姿态战斗在人生的前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