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摄 影:李 晓 英</p><p>撰 文:谢 建 新(@陪伴佐佑)</p> <p>背景简介: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原为潜江市花鼓剧团。潜江花鼓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在江汉平原民间歌舞说唱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剧作的剧目、声腔和表演而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艺术瑰宝——花鼓戏,其唱腔曲牌约有八十多种,是湖北省三大地方剧种之一。</p><p>花鼓子本称沔阳花鼓戏,沔阳花鼓戏由沔阳民歌小调和沔阳方言结合发展而成,明末清初具雏形,清末民初已具规模,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为鼎盛时期。沔阳邻近各县先后都有大批艺人来沔阳拜师学艺,或有沔阳师傅到江汉平原各地传艺,解放初沔阳花鼓艺人数量空前,据《荆州花鼓戏志》载,荆州地区1949年前知名花鼓戏艺人579人,其中沔阳(含洪湖)著名艺人多达284人,占全地区艺人总数的一半。当时私人戏班林立,在江汉平原各县城乡甚至河南、湖南等外省农村巡回演出。</p><p>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原为潜江市荆州花鼓剧团,成立于1956年。1993年经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升格为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2012年划转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构——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曾四获国家文化部或中组部表彰;多次获湖北省委省政府奖励;连续数十年被评湖北省演出先进集体。 </p><p>艺研院(剧院)多次参加全国和全省赛演获奖。共有30余台戏(次)和80余人(次)分获国家、省、市各级艺术奖励。其中《家庭公案》获文化部特别奖;《原野情仇》获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文华新剧目奖;《生命童话》获中国文华优秀剧目奖;《情缘》获楚天文华大奖;《五女拜寿》获省地方戏艺术节演出金奖;花鼓戏传统经典剧目《秦香莲》被国家文化部和财政部遴选为国家级“非遗”保护资助项目,2015年10月被选调参加湖北省政府举办的湖北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获领导专家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赞扬。</p><p>剧院现有国家一级演员4名,国家一级作曲1名,各类副高级职称10名,年均演出200余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p><p><br></p><p> ——李晓英于湖北潜江</p><p><br></p> <p>Δ、正在摄影创作中的李晓英</p><p>摄影:谢建新(2019年冬於武汉大学)</p> <p>时光荏苒,岁月如歌…</p> <p> 〖楚 风 楚 韵 花 鼓 戏〗</p><p><br></p><p>打开《楚风楚韵花鼓戏》,摄影作品的立意便开宗明义地凸现了出来……</p><p>当照片一一展开,我读到了时光不老,岁月静好。影像中的人物端庄、大方、温存、秀美、清爽,剧场内外,舞台上下,戏剧元素一览无余。随着作品艺术节奏的引导,我感觉影像里有一种淡定自信的气场悄然而至,犹如一缕清风微微弥漫开来。看久了,画面仿佛鲜活灵动了起来,蕴藏其中的美妙旋律舒缓而流畅……我发现:摄影家李晓英拍摄的这组反映剧团演职人员日常排练、演出场景的作品,看似随手拈来,偶然所得,其实不然。观感告诉我:这组作品是她在经过周密观察与深思熟虑后,精心编织导演的、凝聚着一位女摄影家的智慧与圆融的一场视觉展演与精彩呈现……</p><p>我和李晓英是摄影班同班同学,曾一同走过大半个中国采风创作。熟悉她的人都知道,李晓英为人朴实厚道、温婉和善。生活中的她既平和又平淡,既超脱又释然,可一旦回到摄影,一种内在激情澎湃于胸,精神抖擞,韧劲十足。这组《楚风楚韵花鼓戏》是她受湖北省潜江市之邀拍摄的。可以想像,在拍摄时间有限,拍摄场景固定,要想精准表现一个有着百年历史剧团的前世今生,生存与发展、传承与光大并非易事。李晓英曾有过剧团工作的经历,这无疑给她增添了信心。作品影像里,她的观察与想法,都表现在画面所框取的人物与场景之中。她运用各种视角拍摄的每幅画面干净简洁,中心明确,元素各就其位,既有主角焦点,又有环境陪衬;既有人物特写,又有全景呈现;人物道具虚实结合,前景背景相辅而行;在静态图片中,凸显动态趋势。影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摄影客观观察,主观反映;画面以点带面,以小窥大;表现内外兼修,主次分明。作品既追求朦胧含蓄,又强调直面铺陈。舞台剧场及人物角色近乎平面化的空间处理,丰满饱和,别具气势,有类似浮雕式的庄重与民间绘画般的质朴。影像完全成为了生活与艺术、演员与舞台融为一体的精神符号,画面宛若一组美好的音符精彩跳动,质朴中透着优雅清丽的意蕴。在李晓英的摄影世界里,她再一次将人生体验、生活理想融入了宁静有序的摄影语言中。她善于用其女性的细微缜密来结构影像,从而使画面形成真实灵动、惟妙惟肖的视觉效果。</p><p>李晓英的作品最为人称道之处,就在于她除了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之外,其作品还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当影像中的人物与读者对望的时候,感觉有一种清澈温润的气场,仿佛李晓英将她自身的灵魂置入了作品一般。与此同时,她也展现出了作品与摄者之间的协调性,而在她坚实的技巧所表现的作品画面中,除了写实与写意之外,还有她摄影艺术风格的细腻与谦和,很适合与观众近距离的交流与沟通。观众可在其影像远近周围徘徊,反复对作品视觉体验,从而更好的欣赏和品味作品其中的内涵与意味。有一幅照片我印象深刻:前景一男一女像似“说戏”,背景是一面类似剧团的宣传“墙”,“墙”上有三幅人物介绍照片,还有四个大字“群星璀璨”格外醒目。细观时,你会发现前景里的男士就是“墙”上的一个“人物”,“群星璀璨”正是作品要表现百年剧团生生不息的“隐喻”时,你一定会惊叹作者的良苦用心与影像的巧妙立意,不能不佩服摄影家李晓英的视角独到与慧眼如炬。</p><p>戏剧界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行话。同理,拍摄一幅好照片,相当于创造了一个优美的词汇或一段精辟的句子。而一组好照片或一个摄影专题,相当于把许多词汇和句子组成了一个故事或一段思想。优秀的作品之所以优秀,原因不是它们提供了唯一的、确定的答案,不需要读者去想象与联想。恰恰相反,它们提供的只是一种叙事性的表达,视觉语言也正是利用了这个事实。读者不只是观看,他们还会解释,还会去编一个影像故事。但,前提是照片给予了读者编故事的空间。所谓摄影风格,其实也是摄影家在艺术创作上成熟的标志,它是在摄影家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李晓英摄影作品自然清新的风格同样来源于她的创作实践。自然,是指艺术创作以自然为师,艺术表现情感真切自然,艺术风格浑然天成。唐末诗人司空图著有《二十四诗品》,其第十品即为“自然”。前四句是:“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李晓英由于常年的观察和积累,万物已包孕、详熟于胸中,手持相机目标明确,人与相机融为一体,取景框已到达自然之境……</p><p>古人曰:"文之思也,其神远也。"又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实践证明:具有艺术魅力的人总是清纯而高雅,那种与生俱来的温婉情怀,使生活中的一箪食,一瓢饮,一朵花,一棵树,甚至一株小草,都可以引起动容,由衷感慨。我想:人,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对生活有深的感悟。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成功。李晓英的人生经历,充分印证了这一点……</p><p><br></p><p> 谢 建 新(@陪伴佐佑)</p><p> 2020年冬于郑东新区</p><p>(作者为《武大摄影班》公众号评论员)</p> <p><b>李晓英:</b>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艺术摄影专业,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导师、教授;二级研究员职称。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七届、第八届理事、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副主席、现为顾问,湖南省艺术摄影学会二届会长。被评为“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湖南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多次担任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获得者。湖南省文学艺术奖。</p><p><br></p><p><b>往期推荐</b></p><p><br></p><p><br></p><p><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5ODU0NTM3Mw==&mid=2247489577&idx=1&sn=1f51d61aa3a5a7583a68bba78255ddf8&chksm=fe43de9bc934578d1512fcab28acd698d127c591580cd561735f5705d51027be4c6b10c802e1&scene=21#wechat_redirect"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赵亚洲丨英伦三岛的秋天</a><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5ODU0NTM3Mw==&mid=2247489364&idx=1&sn=a728b47eb454647115e5b82ed575ae3f&chksm=fe43d1e6c93458f0266e29e56df4fadca8f6ec4090af473d6ef336d98ef8d33fdd29b84768ae&scene=21#wechat_redirect"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b>黄铁丨生命的呼唤</b></a></p><p><br></p><p><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5ODU0NTM3Mw==&mid=2247489348&idx=1&sn=ddf752e9afb5080e42ef573f84b49ade&chksm=fe43d1f6c93458e03da5d5427cb58a18d66f3190432bb87013bf661f29b09420af06710b2241&scene=21#wechat_redirect"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b>谢邦国丨安国禅寺学悟禅</b></a><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5ODU0NTM3Mw==&mid=2247489198&idx=1&sn=8f6b250e3b4827376742f25988e66e3f&chksm=fe43d01cc934590a611b2efa658dce41e3defe1bd1ff9bef31c82295472cd0b5fa8228a56557&scene=21#wechat_redirect"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b>庞瑞和丨英雄从未远去</b></a><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5ODU0NTM3Mw==&mid=2247489121&idx=1&sn=0f645b8b3d062e95d7d4a7773cfedaa6&chksm=fe43d0d3c93459c5c1b91c90326f8c8513485b5fb929c1745b9df7210ea36bfb08ad79b18c71&scene=21#wechat_redirect"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b>丁遵新丨和袁毅平先生的书信往来</b></a></p> <p>此 篇 摘 自:《武大摄影班》公众号</p><p>详 情 查 阅:《武大摄影班》公众号</p> <h3>识别二维码,关注“武大摄影班”</h3></br><h3>了解更多相关信息</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0pJ52WrpSSaaJzaoxnQWS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