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2月4日,我们梨河镇全体心理教师在高万军老师的主持下,召开了钉钉视频会议,会议中首先观看了《一节有趣的走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三个视频,然后,大家针对学习内容展开了讨论。</p> <p> 白玉萍教授在这节课中谈到心理活动课要做到走心和有趣,要做好设计和评价。怎样确定合适的主题,首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环境,才能轻松地获得最直接的心理经验,要了解学生已具备的基础,教学目标要有层次,要体现三维目标,总之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确定适合解决学生真实存在的具体问题。</p> <p> 宋玲玲老师在自己的体会谈到:怎样的心理课是一节好课?一要有趣,增强心理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避免学科化——不能使心理课像其他学科课程一样,讲授大量心理学的概念原理,进行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避免德育化——重在心理疏导,而非批评指责;避免教条化——课程设计不局限于教材,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避免模式化——不死守固定的课程模式,勇于开拓创新。二要走心,要了解学生,教学方法要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要营造温馨的氛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做好课前准备;要充分接纳和尊重学生;要注重细节的处理,育心理健康教要取得实效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教育对象的独特性,探索独有特色的实践模式。把握好"力度";要坚持"磨课",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p> <p> 付刘洋老师在体会中谈到:一、读懂学生,让心理课走进学生心灵。在课程内容选择时就要注意,选题应该是符合社会文化发展要求的,有助于促进学习者主体发展的,并符合学习者自身发展水平的。首先,选题要符合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就是说教学主题设计和活动开展必须因地制宜。再者,选题要符合学生中真实存在的具体问题,就需要心理教师敢于和善于用心理学的态度和方法探讨解决学生的成长困惑。比如,常见的具体问题“学习中的烦恼”“做情绪的主人”“培养好习惯”等等。二、知己知彼,在学科融合中凸显“心理味”好的选题,还需要有更广阔的学科意识,既要“知己”,还要“知彼”。三、学会聚焦,在选题中凝练教师风格特点 。好的选题,建议以“一课一得”为标准,教师要学会取舍与拆分主题,让学生在上完短短40分钟的课后,还能记得这节心理课做过些什么,学到了什么知识,获得哪些感悟,哪怕只有小小一点能被记住,这节课就没有白费。白玉萍老师的《上一节有趣的、走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确实课如其名,启发我看到自己以往在心理健康教学中所忽略的细节,反思如何读懂学生,让心理课走近学生的心灵。</p> <p> 高万军老师在大家研讨后做了总结:作为学生心灵的导航者——心理健康教师,要解读心理健康课程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认真把握这门课程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己任。所以,应该把共同研讨心理健康教育的详细操作方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的使命。才可能发挥心理健康课的实际作用,真正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p> <p> 通过这次心理教研会议,我们几位老师收获很大,对以后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选题上帮助颇多。因此,作为心理课教师,上好心理健康课,目标不是为了传授心理学知识,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解决学生心理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培养学生快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