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第五届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第二天

第四小组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授课教师:蔺秀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生导师,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资深家庭治疗师,注册督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杨百翰大学、密歇根大学、韦恩州立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合作访问学者。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家庭与儿童心理健康、婚姻与家庭治疗、儿童发展心理病理学、弱势群体临床心理等。主持20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参与10多项国际、国内课题,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作为第一作者出版多部心咨询和家庭治疗的相关著作。</span></p> 蔺教授先分享了疫情期间的督导与培训工作,以及此次疫情带给学生的不良影响和积极影响,所谓危机,就是危险和机会并存。 上午的培训主要内容分三部分:<br> 疫情前的预警与建设 <p>  疫情前的预警与建设,需要从学校和学生两个层面入手。</p> <p>  从学校层面来看,首先,可以借鉴美国的一些经验:每个学校都有危机干预手册,上面明确了危机干预的内容及负责人。</p><p> 然后就是组建团队。</p> <p>  最后是一些具体做法,包括心理急救六步法和心理危机干预四个阶段。</p><p> 通过一个有趣的心理实验——数穿白色衣服人传球的次数,我们发现,当被某个事情所限制,便会只关注到那一点,因此,需要跟学生一起想办法,寻找资源,发展积极的应对方式。</p><p> 四个阶段中,每个阶段的任务和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样,从母亲——老师——治疗师——牧师,从关注孩子的基本需要到让孩子最终获得人生价值的提升。</p><p> 其中,蔺教授介绍了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创伤叙事。</p> <p>  从学生层面来说,首先要筛查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然后提供疫情后常见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背后的功能,并提供有效的应对方式。</p> 疫情后预警与建设 <p>  疫情后的预警和建设,同样需要从学校和学生层面来实施。</p><p> 学校层面,需建立三级预警机制。</p> <p>  学生层面,蔺教授介绍了心理干预的原则及几种具体操作方法:</p><p> 1.稳定的技术;</p><p> 2.表达的技术,什么话能讲什么话不能讲;</p><p> 3.要做/不要做的技术;</p><p> 4.危机后有用的应对策略;</p><p> 5.积极的思维。</p> <p>  行为的背后是应对方式、感受、观点……</p><p> 一个初一的孩子,对姥姥非常不尊重,尤其疫情期间待在家里,跟他讲“姥姥都是都是为你好”这样的话毫无效果。但是从冰山理论来看,情绪背后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初中了,姥姥对他的方式还像小孩,问话方式也是对他的不信任,这种情况下他的感受是什么?不想被当成小孩,感到不舒服,所以应对方式就是直接怼回来。又比如,抑郁的孩子会讲,我一无是处。</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9.11事件:读书疗法</h5><p><br></p> 自杀干预 <div>  首先,对于有明确自杀想法的,不要略过来访者的痛苦,急于去寻找解决方法。想自杀的人会有“三无感受”,而干预的目标就是改变一个或者更多的“无”。</div><div> 具体的干预措施:评估自杀的危险程度,确定自杀的危险程度,询问自杀行为的既往史,评估自杀的诱发因素及精神状态。<br></div> 第二,发现高危机个案,立即采取行动:不让其独处,保证学生安全,与学校管理者或监护人取得联系,寻求心理治疗……<br> 签订不自杀合同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学生自杀 当然,我们首先需要有识别自杀高危人群的能力<br> 下午的培训开始了……<br> 研究性思维的养成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主讲教师:梁晓燕</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理事、山西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总站专家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家事审判专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师、山西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兼职咨询师。主要从事儿童社会性发展与评价、青少年网络心理及职业辅导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并参与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专著《网络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一部,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荣获全国第四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奖、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多项。</span></p> <p>  梁教授请大家思考:青春期孩子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叛逆吗?是快速发展,而家长还以小孩子的标准来要求他,冲突也就产生了。青春期孩子的力量强,家长反抗不过,于是就觉得逆反了。逆反只是互动的现象,不是特点。</p><p> 当我们带着这样的思维去处理个案,就不容易客观处理问题,我们需要个案建构的能力。</p> <p>  “空心病”,北大心理系徐凯文教授第一次提出这个词,现在的孩子到底缺什么,我们该如何教育?</p><p> 教师要与时俱进,要有更开阔的视野。</p> <p>  某求职节目上,北大心理硕士应聘,该女生的诉求是事务性工作,但老板对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这看似在帮别人解决问题,但是没有顾及当事人的感受。</p> <p>  梁教授认为:许多心理问题的评估,需要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比如网络、手机,这是现代人的第二个家,因此评判网络成瘾不能简单的以上网时间为标准,还需要考虑上网内容,动机等因素。又比如,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自我?因为不用求人,很多信息他们可以从网络上查到。</p><p> 所以我们如何跟上孩子的发展,这是更重要的。作为老师,在工作生活中,除了学习一些技能,更多的时候应该是站在研究视角,从发展的特点、社会的角度去看,才能真正指导别人。</p> <p><br></p> 结业仪式 <p>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卢红,总结了本次培训的特殊意义:这是度过了抗疫斗争,进入了常态化防疫下的一次培训;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推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教育也需要高质量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对维护社会稳定发展起着特殊的意义;关于加强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指导纲要等文件指出,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要讲纳入教学计划,强化教学体制。</p><p> 同时,本次培训具有三个特点:突出专业性,授课团队教师的层次高,专业性强;突出操作性,既有基础理论讲述,也有实践体验;突出精准性,每一个环节的设定都非常精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