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运河我的家(七十四)

贾传军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运河香醇 香飘九洲</b></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8日</p><p class="ql-block"> 在1797千米的京杭大运河•中运河畔,有个美丽的邳州市,在京杭大运河高架桥西400米处,曾有一座声名远扬的运河酒厂,曾经,“运河曲香”“运河香醇”“邳州大曲”“运河大曲”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是邳州的代名词,是运河人的骄傲。而时代的大潮风起云涌,运河酒厂已成为一页沉寂的历史,只有那座高耸的烟囱仿佛还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段辉煌历史的见证人——刘文秀。</p><p class="ql-block"> 刘文秀,1937年1月生,原籍山东省长青县,1958年10月参加工作,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邳县化肥厂造气车间主任、江苏运河酒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邳县植物油厂厂长兼书记,近日作者走近刘老先生,本篇听听他的运河故事。</p> <p>  据刘文秀先生回忆:他爷爷原在黄河里跑船,后黄河改道无法行船就到德州的小青河用船,当时用的是槽子船(槽子船是一种船型,该船两段组合吃水很浅,遇到航道不好或急转弯可以自由拆、合),受航道、货源等因素影响,又转移到台儿庄,父亲17岁时从老家济南长青县来到台儿庄,爷爷、伯父和父亲,合伙和人家买了一条槽子船,后来合伙买船的人看到我们家人多困难,主动把股份让了出来,从此我们家有了自已的船。</p><p> 父亲刘宗富和母亲在台儿庄成亲,父亲成家后一直在台儿庄,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到了山东,家里的船无法经营下去把船转移到了江南谋生,他自幼随父母在江南太湖四周运木柴,常到浙江三桥堡、平窰、余杭、嘉兴等地。几岁时就跟父亲学着用船,常常跟着父亲拉纤、摇撸等。</p><p> </p> <p>  1945年8月15号日本投降,当时他们家的船停在苏州有个叫洋油站的地方,印象中码头上有个油库,隔壁仓库里还存了很多地瓜干,好多当地老百姓到库里拿,因日本鬼子已经投降,看仓库的日本兵看着也不敢管。</p> <p>  1949年秋天解放上海时,他家船正好在上海,一夜不断的听到子弹的呼啸声,刘先生记忆中苏州河南岸有个面粉厂,上面的顽敌占领面粉厂的大楼,负隅顽抗,拒不投降,解放军围着打了一夜,终于歼灭残敌,我们取得胜利,到了天亮看到各个工厂的工人打着腰鼓欢迎解放军进城,看到马路两旁到处睡的都是解放军战士,听说他们几天几夜都没有睡觉,满脸是灰,解放军纪律严明,不到老百姓家里去休息。</p><p> 解放后运的第一趟货,是山东省聊城合作总社发的,从上海到聊城的杂货,如火柴、肥皂、棉布、故衣(旧衣服)等。</p><p> 船到聊城卸完货后,装黑枣到上海,当时有三位解放军战士为货物安全押运到上海。</p><p> 第二趟货是从上海运面粉到山东济宁州,又从济宁装黄豆到上海。</p><p> 第三趟货是从上海运百杂货到济宁,卸完之后又从济宁装黄豆运往上海,途经台儿庄时,他下船在台儿庄外祖母家上学。</p> <p>  几代船民,居无定所,1950年底,13岁时的刘文秀才开始上学,非常珍惜这个迟来的学习机会,由于入学年龄较大,直接插班上二年级,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学习,取得较好的成绩,期终考试丙等生第六名,可以升级(丁等级不能升级)。</p><p> 他不断刻苦学习,上学路上都在背书,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当时小学六年制,刘先生用了三年零七个月读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当时学校推荐多次跳级)。</p><p> </p> <p>  当时学校实行五分制,他只要考试,每科全是五分,时任该校校长赵堯舜在早上全校师生升国旗时,表扬刘文秀时说;“我都替刘文秀同学骄傲,每次考试全部五分”,当时授于刘文秀为学校升旗手,少先队大队长,由少先队队部直接推荐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当时叫社会主义青年团)。</p> <p>  学校保送刘文秀到兰陵中学上初中,那年小学升初中考试时他当上了监考官,他在台儿庄兰陵中学读书期间,寒假、暑假都被聘到邳县航管所帮忙,刘文秀由于工作认真、细致,每次受到航管所所长张烈的表扬。</p><p><br></p> <p>  1957年7月他以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运河中学,成了运河中学高中第二届学生。</p><p> 1958年因家廷负担重而辍学,当时已调到化肥厂任技术员的原运河中学物理老师宋伴樵建议他到化肥厂去工作。</p><p><br></p> <p>  在化肥厂工作三年至 1961年10月,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工业下马,化肥厂停建,技术骨干分流到其它部门,来自农村的大部分工人下放返乡。</p><p><br></p><p> </p> <p>  刘文秀1961年10月到1964年10月在邳县航管办任文书,当时是航运部门第一个高中生。</p><p> 爱人陆敬侠,1935年8月生,1958年9月窑湾中学毕业,一九六一年夏,到邳县木船大队运河渡船口任售票员,后任轮船队保管员。</p><p><br></p> <p>  1964年10月邳县化肥厂复建,他又调回化肥厂,由于工作认真,技术过硬,1975年被提拔到全厂最大的造气车间任主任。这个车间人最多,共186人,占全厂人数的一半,这个车间工作量最大,任务最重,他把车间管理的井井有条,1976年,被评为徐州市先进集体。</p> <p>  由于工作上的需要,组织上决定调刘文秀到酒厂任厂长,当时自己不愿意去,拖了几天,县委书记李川亲自约他到家里谈话,李书记拍桌子说,“是党员就得到最需要的地为去”,并命令他要立即到岗,就这样1977年12月5号他到了运河酒厂,任厂长兼党支部书记。当时的运河酒厂,是个有名的烂摊子,“黑风口,稀泥窝,下雨下雪拔不出脚”四周全是厂子,煤灰随处可见,酒厂洒糟随处堆放,当时的脏乱差环境有目共睹。(江苏运河酒厂,前身时叫邳县官湖酒厂,解放后公私合营仍叫官湖酒厂,所生产的酒叫官湖白酒,1954年正式定名江苏运河酒厂,运河香醇酒是由官湖白酒更名过来的,1964年徐州地委书记刘熙庚十分重视酿酒行业的发展,经他亲自品尝,官湖白酒酒质优良、绵甜醇厚、香气馥郁,他亲自定名为“运河香醇,从此运河香醇声名鹊起)。</p><p> </p> <p>  1978年7月23日江苏省赴大庆学习参观团徐州地区队合影(前排右二刘文秀)</p> <p>  刘文秀上任不久就提出对全厂职工,不分正式工、依农工一律“一视同仁,同工同酬,多劳多得”,有效的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p><p> </p><p><br></p> <p>  江苏省液态白酒技术训练班全体人员合影。</p> <p>  江苏运河酒厂生产的部分产品</p><p> 为改变工厂的运作模式,提高酒厂的综合管理能力,提高工人素质,开办职工技术培训班,他带头学习酿酒技术,全厂职工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很快得到提升,给工厂带来了活力。</p><p> </p> <p>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江苏运河酒厂生产的“运河香醇”成了徐州地区的名牌产品,被定为徐州市市酒。</p><p> </p> <p>  1980年被评为江苏省大庆式企业(省级先进企业),“运河香醇”评为省优产品,运河曲香评为部优,(“高沟”“双沟”“汤沟”“洋河”“运河香醇”被誉为江苏省五大名酒)全省酿酒行业现场会在邳县召开,当时开会在邳县人民饭店,刘文秀获得了江苏省工业企业先进个人奖。</p> <p>  1983年11月14日,正当刘文秀在酒厂大干一场的时候,邳县的植物油厂出事故,当时炼油锅油淌了,二万多斤植物油一夜淌的精光,五名责任人受到了严肃的处理。</p><p> </p> <p>  该照片摄于1984年冬油厂办公室。</p><p> </p><p> </p> <p>  1983年11月14日他走马上任后,很快把油厂管理的井井有条,1985年棉籽油获得江苏省优质产品奖,邳县植物油厂被评为徐州市先进企业,他本人先后获得县政府三次晋升工资的资励,他的管理经验多次在徐州市企业代表大会上交流推广。</p><p> </p> <p>  1985年摄于油厂</p><p> 至1991年5月,他在油厂工作了七年零七个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p> <p>  时任分管工业的副县长瞿超亲自找到刘文秀谈话,想让他重返酒厂,挽救酒厂难以为继的困难局面,再塑昔日辉煌。他只得重返离别7年多,曾经奉献出全部心血的酒厂。</p><p> 此时的酒厂,由于多种原因,已经处于停生、半停产状态,人员思想混乱,人心不稳,产品质量下降,负债累累,产品滞销,全厂一片混乱。刘文秀经过调查摸底决定,整顿厂风,整顿纪律,严格生产管理,,严把产品质量关,改变经营模式,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营销体制,改变分配制度,与工人的绩效工资挂钩,当时的酒厂的非生产人员多于生产人员。</p><p> 由于资金严重短缺,生产难以启动,经与财政局多次协商,争取到20万元贷款,经发动全厂职工自筹资金15万元,抓住1991年中秋节前销售旺季,及时推出运河香醇“港式杯”包装新产品,深受市场欢迎,产品供不应求,酒厂经济迅速好转。</p><p> 1992年酒厂生产的酒精,先预付款再提货。</p><p> 江苏运河酒厂重新走向正轨,刘文秀多次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1991年他当选为县人大代表。</p> <p>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面对日益增长的效益,刘文秀的目光放得更长更远。凭着多年的管理经验和一个企业管理者的眼光,他敏锐感觉到酒厂的设备已经老化,生产项目和生产技术需要更新。如果工厂裹足不前,就会被市场经济大潮所淘汰。追切需要技术改造,引进新技术,大搞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他查阅大量资料,多方咨询有关专家,征得上级领导同意和支持,决定在酒厂新上一个综合利用新项目,以玉米为原料生产酒精的酒精糟,经过深加工生产高蛋白颗粒饲料,他的想法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关于资金和技术问题,县领导明确表示,让他自已想办法,要走出去引进来。</p><p> 为此他踏上了去北京的征程。到轻工业部申请设备项目和贷款,于是,在1992年12月的一天,已经55岁的他,让司机开着厂里那辆周身糊满了胶布的破旧三菱面包车,到了北京。那时,没有高速公路,开车从邳县到北京要走十几个小时,他们往往是夜里三、四点出发,整整一天都在路上,渴了,喝一口自带的白开水,饿了,吃两张煎饼,脚涨腿肿是正常现象。到北京时已经天色微明,他不敢耽搁,稍作休息后就在机关单位上班前赶到轻工业部门口。就这样,他到北京轻工业部一共去了12趟,来回24个单程。他的真诚终于打动了当时轻工业部的部门领导,经过他们的推荐和协调,国家农业部饲料司通过了立项,经过组织有关专家来邳县实地考察论证后,顺利进入国家规划,批准超低利息贷款1322万元。当时县政府主要领导人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表扬刘文秀时说;“进入国家盘子,征得低息贷款数额之大,是建国以来在邳县首例”。</p><p> 等到千辛万苦申请来的资金到位后,他请人设计好厂房车间,订好先进的设备,准备大干一场时,让酒厂再上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因为到了二线年龄,他再次选择服从组织安排,于1995年调到酒厂的主管部门当调研员,于1998年正式退休。</p> <p>  刘文秀先生退休时照片</p><p> 退休后,刘文秀坚持身体锻炼,跟着老师学习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用他那一贯的坚持和韧劲,掌握了太极体育项目要领,成为太极拳体育明星,也成了广场上许多老年人学习的榜样。邳州市老年体育协会聘任他为老年体协夕阳红艺术团副团长兼教练,健身广场辅导站站长,多次被老年体协评为先进工作者。</p><p> </p> <p>  老人与时俱进,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紧跟时代的前进步伐,手机上网、聊天、发微信、拍照片、网购、录视频等各种操作都熟练掌握,经常和远在外地工作的儿女和亲朋好友们联系。</p><p> </p><p> </p> <p>  刘老先生的全家福</p><p> 刘文秀老先生晚年幸福,四世同堂,儿女事业有成。儿子刘明是原徐州报业集团的党委书记、社长,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2016年受到习近平主席的接见;女儿刘红是中国“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多次获得各种奖励,是他们家的骄傲也是我们运河人的骄傲,逢年过节,祖孙四代十几口人聚在一起,家里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和快乐!</p> <p>  刘文秀老先生始终关心大运河的发展和变化,在和徐州市船工号子代表性传承人石长青先生聊天。</p><p> 老人用一生的坚持与拼搏,不断打造自己、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在岁月的沉淀中酿造出最美的甘醇,实现了生命最美的境界。</p><p> </p> <p>  感谢徐州船工号子代表性传承人石长青先生的大力协助!</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作者简介 :&nbsp;&nbsp;&nbsp;&nbsp;&nbsp;</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贾传军 江苏邳州市人,中共党员,现为中国摄影家著作权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士、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特约摄影师、江苏省徐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徐州市文旅摄影协会会员,邳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多幅大运河题材摄影作品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2018年9月《京杭大运河-中运河》入展中国平遥第十八届国际摄影大展个展,《运河上的灯塔(组)》入展庆祝建国70周年“千年大运河美好新家园”在杭州、北京等展出,受到中外观者的高度关注,作者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旁、工作在运河上,对这条古老文明的母亲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坚持拍摄运河的点点滴滴,曾三次全程走完京杭大运河,行程万里之多拍摄万余张运河题材照片,制作大运河美篇100多集分享给全国观众。&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微信:138052031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