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印象

果妈

<p>  因工作原因,我在青州度过了十月和十一月两个月,正是秋天最美的时候。虽然,大部分时间局限于住宿的酒店和往返企业之间,所见大多为沿途街景,所闻也多是道听途说,但所感却是情真意切。毕竟,除了泰安之外,这个静谧的小城是目前我待过最久的城市。</p> <p>  青州之景。青州,为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记载"海岱惟青州",足见其历史之悠久。因为是古城,所以高层建筑并不多,可谓古韵犹存。某个周末孩子来探班,我得以游览了古城和范公亭,行程匆忙,印象却很深刻。漫步在古城宽阔洁净的石板小路上,心里有说不出的安静。街两侧有商家,但鲜有叫卖,游客走近了去观赏抚摸也毫不介意。古城内的偶园,相传由明朝衡王府的东花园改建而成,古色古香,别有一番景致。我们去的时候是晚上,因此感觉夜景甚为美妙。园内亭阁棋布,怪石嶙峋,泉水叮咚,竹柏森森,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小桥回廊曲径通幽,洋溢着令人流连忘返的魅力。除了景色别致,园内还有各种历史、文化展馆,人文气息也很浓郁。相比之下,范公亭公园就多了一些现代气息,现在已经成为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但好景色依然掩盖不住,湖水潋滟,溪流蜿蜒,古木交叉,竹柳翩翩,既得趣天然,又不乏现代艺术的美感。当然,青州的山很多,也很有名气和特色,云门山、仰天山、驼山等,但未能成行,留待以后有机会慢慢欣赏。</p> <p>  青州之人。青州,民风淳朴。无论是工作上的接触还是生活中的所见,青州人沉稳大方,不慌不忙。少了一些大城市的步履匆匆,多了一些厚重和从容。为了了解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我特地坐了一趟公交车。问路,当地大姐热心解答,一口地道的青州方言重复了好几遍直到我听懂。有挎着篮子上车的老年人,车上的年轻人主动让座,年纪大点的则接着就聊上了:这是去哪买菜?下车的时候,还会有人嘱咐一句:老人家慢点。两个月的时间里,接触了越来越多的青州人,也感受到了越来越浓厚的淳朴、热情。他们可能话不多,但句句诚恳,企业家务实、劳动者勤劳、老百姓真诚,言谈举止中都透出一份幸福和满足。就在前不久,青州和我们泰安一起荣登全国文明城市榜,可见青州的城市文明水平和文化软实力。青州市的领导也说,青州的市民满意率是全省最高的。这个,我信。</p> <p>  青州之食。无论在哪个地方,食乃根本。我虽然不是职业美食家,却也算是资深吃货,所以至今对青州的美食念念不忘。作为深度甜食爱好者,不得不隆重推荐黄米糕。黏糊糊、甜蜜蜜的黄米糕,里面均匀地填充着大枣、花生,趁热填一勺入口,黄米的细腻、大枣的甘甜、还有花生的软糯,弥漫开来,唇齿留香,回味悠长。隆盛糕点,也是不得不提的甜品,尤其是他家的蜜三刀,一口下去,蜜汁充满整个口腔,甜,但不算太腻,外酥里绵,满满的幸福感油然而生。还有青州的水果,首当其冲的肯定是青州蜜桃,个头不大,但口感极好,又脆又甜。至于其他美食,我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品尝,只能留个念想了。</p> <p>  说了那么多,其实这根本不是游记,只是些浮光掠影、浅显见识罢了。在一起工作、生活的工作组的同事们才是我这两个月接触最久、印象最深的人。我们来自不同的单位,年龄、工作、习惯都不同,却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完美配合,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也在生活上越来越默契。组长刘部长作为大家长,工作上雷厉风行、以身作则,生活上平易近人、无微不至,贴心地给组员们带好吃的、记得每个人爱吃的菜,我感冒的时候他亲自跑去厨房安排姜汤;资深警官王处和张处,年龄稍长,却一直迁就大家的工作节奏和生活作息习惯,并用他们丰富的阅历为我们讲了很多人生道理;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臣哥”的法臣主任,虽年近五十,却有着三十岁的身板和二十岁的心态,是组内的体力担当,每次去企业都是他开车,再远也从不喊累,而且在他爽朗的笑声和矫健的步伐引领下,我们的饭后五圈轻松了很多;暖男海鹏哥,是小组的业务骨干,对外协调联络对内统筹总结,最累的工作他总是冲在前,不知多少次加班到深夜,还总是把他房间的水果都拿给我这个吃货;半个当地人晓波哥,总是把大家去企业的路线安排得妥妥的,并且深谙当地的风土民情,俨然是我们的“小百科”,他层出不穷的金句和笑话,也为我们单调的工作和生活增添了不少欢乐;而我,作为组内唯一的女性成员,又是年纪最小的,毫无悬念地成为了“组宠”,工作上、生活上处处受到大家的帮助和照顾,感念不已。</p> <p>  两个月的时光,匆匆而逝。虽然即将奔赴各自原本的工作岗位,但这座城、这群人、这些事却留在了心中、印在了路上。愿来日方长、情谊常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