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云横秦岭家何在</p><p>试登秦岭望秦川</p><p><br></p> <p>2020年10月,天天都是好日子。</p><p>过了国庆中秋,喜迎家庆。10月1日,我们兄弟姐妹三家人分别从福建、甘肃齐聚秦岭北麓脚下的宝鸡,和父亲还有哥哥一家人团聚。10月2日,亲朋好友几十个人在毛家公社给父亲过了一个隆重又简单的九十大寿。</p><p>平日里兄弟姐妹天各一方,各自在红尘中过着烟火生活,相聚不易,还有几天假期,大家不约而同选择了乘坐绿皮火车慢游秦岭。</p><p>10月4日凌晨细雨绵绵,天朦朦亮,我们兄弟姐妹四家人和建志哥夫妇按时到了宝鸡火车站,戴口罩、出示绿码、测量体温,顺利通过安检,兴致勃勃登上了7点30分当天第一班陕西宝鸡至四川广元的6063次火车。</p> <p>秦岭,与我们一家人,是一种情怀,一种与生俱来的血脉相连的亲情。</p><p>因为,父母亲是汉中勉县人,当年背井离乡去兰州工作,我们自小就无数次地从兰州到宝鸡翻越秦岭回老家,宝成铁线上有我们兄弟姐妹各自不同的记忆;因为宝成线是父亲到铁路第一勘测设计院参加工作后参与建设的第一条铁路线,父亲无数次地和我们说起修建这段铁路的艰难险阻,重走父辈路,是我们几个多年的愿望;因为我们在铁路片长大,被称为“铁路子弟”,火车,与我们是一种情结;因为这趟慢火车如今已经成了网红打卡火车,坐着小火车逛秦岭已然成了一种观光休闲体验慢生活回味从前的方式。</p><p>其实不必有那么多因为所以,说走就走。</p><p>维维表弟到底是血脉相连的亲人,几句话里字字透着一个懂:“看的出来,岁月流逝,重要的不是火车不是旅行,重要的是那份情怀,全家人在一起的那种感觉,重走父辈路,给哥哥姐姐点赞。”</p> <p>昨晚一夜雨,车窗外烟雨朦朦,车厢里宽敞明亮,干净整齐,车顶上吊着小风扇,目之所及,浓浓的怀旧,熟悉的简单朴实无华的六七十年代的风格。乘客不多,一人可以拥有一个长位置,或坐或躺或随意行走方便得很。</p><p>人,总是喜欢怀旧,喜欢熟悉的地方熟悉的风景,一如逢到老友一般,自然而然地觉得亲近,儿时坐火车时点点滴滴的往事被激活。</p> <p>我们自幼在铁路片长大,火车、铁路就是我们童年的玩具。爬火车,走铁轨,翻找枕木下的蛐蛐,趴在铁轨上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开过来都是童年无穷无尽的乐趣。</p><p>火车出了宝鸡站,没一会儿,感觉火车轻微的晃动,原来火车头自西向南画出一道圆弧,过了渭河大桥,出了大散关,开始沿着清姜河行驶。</p><p>任家湾,小慢车停靠的第一站。快到站时,头戴大盖帽,身穿铁路服的列车员在车厢前拉长调连喊三声:任家湾到了。呵呵,原汁原味从前的样子。</p><p><br></p> <p>我为了拍摄火车大转弯时的照片,试图从3号车厢走到1号车厢,才发现原来3号车厢不是火车前方而是火车尾部,而且无法走进1号车厢。询问了列车员,才知道1号车厢是行李车箱也是隔离车厢,全世界疫情大爆发,时时处处严防死守迅速隔离是中国制胜的法宝,一旦发现火车上有人发烧,立刻转移到1号车厢隔离,并封锁病人所在的车厢。</p><p>和兄弟们一起出行的快乐原本冲散了疫情带来的郁闷,听列车员这么一说,电影《卡桑德拉》大桥的场景浮现眼前。疫情还没结束,时刻不能懈怠。</p> <p>秦岭,位于陕西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之间,东西绵延400-500千米,如一条巨龙横卧在祖国大地中部。这道天然屏障,巍峨雄浑险峻庞大,威武霸气的层层阻隔着南来北往的行人。</p><p>史圣司马迁在《史记》中感叹;"秦岭,天下之大阻"。</p><p>“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重山峻岭行路难,1913年至1948年期间,一次又一次踏勘再踏勘,方案出了否,否了出,终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始终没有动工兴建铁路。</p> <p>时间一晃过去了几十年。日月换新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p><p>建设新中国,建设大西北,轰轰烈烈铺天盖地的建设工程一个个开始了。“建设西北什么最当先,铁路建设最呀嘛最当先……”。这是父亲最喜欢唱的歌。</p><p>让"蜀道难"成为历史,一直是铁路人的梦想。重拾梦想,再次勘测,夜以继日,三番五次,终于选定宝鸡至成都的方案。</p><p>尘埃落定。</p><p>1952年7月1日,宝成铁路从成都开始动工,1954年1月,宝鸡端也开始施工。百万大军集结在秦岭南北的大山深处,凿山填谷,移山改河,爆破声声,碎石飞天,惊天动地。</p><p>父亲,1951年参加工作,第一个参与勘测、建设的就是宝成线(宝鸡-成都)。当时中铁一院还没正式成立,叫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设计处。</p> <p>在崇山峻岭中修建铁路谈何容易?</p><p>宝成铁路自宝鸡到成都,途径陕、甘、川三省,跨过渭河,嘉陵江,先后翻越秦岭、大巴山和剑门山,一路地势险俊陡峭,勘测设计难度大,工程施工更是艰难,要打穿百座大山,填平数以百计的深谷,打通隧道304个,修建大中小桥梁1001座。</p> <p>春去秋来,转眼就是三年。</p><p>1956年7月,甘肃徽县黄沙河畔人山人海,人们见证了南北铁路成功接轨的辉煌时刻。</p><p>1958年1月1日,历时四年,宝成线正式通车,全线采用蒸汽机车牵引。从此,天堑变通途,蜀道难成了历史。宝成线,是铁路建设大军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新中国铁路建设篇章,永远地载入了中国铁路发展史。</p> <p>自古以来关中有东西南北四大关扼守,函谷关、武关、大散关、萧关。火车出大散关,在任家湾站加挂了一个火车头,加大机车牵引力和制动能力,开始33‰的大坡度前拉后推攀爬观音山8字形展线。</p><p>建志哥宝珠夫妇与我们一路同行,从买票吃饭预订宾馆一路的繁琐杂事都由他们操心。他们和哥一样都是中铁一院第二代铁路建设者,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父辈们都是宝成线的建设者,</p><p>久违了绿皮车,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他们一上车就打开了话匣子:宝成铁路宝鸡至广元段全长346.7公里,这段铁路所经之处就是历史上被人们称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从任家湾到秦岭站,是当年最难修建,如今最精彩的地段,每一个站点都有着难忘的故事。</p> <p>杨家湾站到了。</p><p>许多人下车,我问列车员:“这些人到站了?”“没有,他们都是下来玩的,坐慢火车就是站站停,站站下来玩。”原来坐慢火车是这么个玩法。每站停靠几分钟,每站下火车到站台上转悠一下,虽然不像从前站台上有卖面包烧鸡各种零食的,但拍火车拍站名看风景也挺好玩儿。</p><p>哨声一响,列车员大喊:上车了。人们赶紧上车。</p><p>火车开始迂回攀爬。</p><p>哥说:从杨家湾站到秦岭大隧道直线距离6000多米,但海拔从400多米一下到1300多米,陡然升高了680米。变陡坡为缓坡,铁路线只能沿着山势以三个马蹄形和一个“∞”字形反复迂回盘旋了27000千米,层层叠叠3层,高度相差达817米,出现了蜿蜒曲折蛇形的“观音山展线”。</p><p>许多人坐慢火车,就是为了一睹三列火车层次攀爬秦岭的人间奇迹。</p> <p>说话间,就要到观音山站了。</p><p>就是在这一站,不但可以看到三层铁路重叠,三辆火车同时攀爬秦岭的壮观场面,最主要的是这里就是当年中铁一院驻扎的地方,是父亲工作过的地方。</p><p>2016年夏天,哥哥带着阔别观音山几十年的父亲和我们兄弟姐妹驱车来到观音山脚下,耄耋老父亲感慨万千地又一次给我们讲起当年勘测设计修建宝成铁路时的艰难困苦。当年大家翻山越岭,搭起一个个三角形的塔开钻取样,勘测跑尺子,研究地理、地质、气候,最终拿出在这峻峭的山峰之间不仅要建车站,还要建两座大隧道和一座大桥的设计图纸。踏勘设计行路难,修建铁路更难,当年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实行了定向大爆破,一次性炸掉山石20 余万立方米,成为我国铁路修建史上第一次大爆破。</p> <p>时隔四年,没想到我们兄弟姐妹一起来到了秦岭之巅的观音山车站。</p><p>二层青砖红瓦的车站静静伫立在海拔两千多米上那一段名扬中外的8字形铁路中央,面向八百里秦川,背倚纵横千里的秦岭山脉。人们下车寻找着最佳角度想一睹三列火车同行的壮观场景,我静静看着观音山站几个字,思绪万千,又想起父亲说得修建这条路时的往事:秦岭险峻艰险,时常遇见暴雨冲垮建线现场,巨石碎石从半山滚落,食物无法及时供给,牺牲了许多人,宝鸡江滨有“宝成纪念碑”,石碑上镌刻着一个个永垂不朽的名字。</p><p>我没有看到三列火车前拉后退喘着粗气高声吼叫着盘山而上的壮观场景,但是站在似一弯月牙的站台上看绿皮火车如一条龙蜿蜒成半圆形蛰伏在巍巍大秦岭上,已经心满意足。</p><p>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大散关,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曾发生战役70余次。硝烟散去,大散关如今成了旅游景点,就在观音山附近,从这里还可以去嘉陵江发源地看一看。</p><p>每一次出行,我总是想透过眼前的风景看见背后的故事。</p><p>停车两分钟,我最后一个上车,看着列车员收起踏板,锁了车门,火车缓缓离开这个风姿绰约的小站,我才回到车厢。</p> <p>青石崖站,因为海拔高,常年笼罩在云雾之中,被称为“秦岭云端小站”。小站是秦岭小火车路线上的重要站点,两股铁道一条避险车道临崖而建,南来北往的列车可以在这里避让会车歇脚喘气。</p><p>当年这里群山相连四面悬崖峭壁无处立足,埋下334吨炸药,爆破声惊天动地,巨石腾空,硝烟散尽,一块平台赫然眼前。青石崖车站就这样建在1300多米三面环绕青石的悬崖峭壁之上,如同“空中楼阁”。青石崖站宽不足百米,长约400多米,是观音山展线中海拔最高、坡度最大、曲线最小的站台。因为站台太面积实在太小,只好延伸到了两头的山洞里,实属罕见。</p><p>大山深处没有信号,青石崖车站的11名铁路职工和宝成线上几百名铁路职工一样每天坐着火车上下班,在山里进进出出。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云上日子,下班时间只能看书、打篮球,一群年轻人过着七八十年代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地送走春夏秋冬,迎来送往接着南来北往的列车,一丝不苟地日夜监控着铁路的运行状况,维护着云端铁路的安全,保证着铁路的畅通。这段只有几十公里的铁路线上有4个小站,青石崖车站团支部书记马驰一家三口人都工作在这条线上,成年累月穿梭在深山里。</p><p>站台上,立着一块曾任第六届全国委员会政协副主席汪锋题写的中国共青团授予的石碑:“秦岭之巅共青团车站”,国家给予这个小站许多的荣耀奖章,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支撑着平凡的日子。云端小站,誉满万里铁道。</p> <p>过了青石崖火车站,火车经过2364多米长的秦岭大隧道穿过秦岭垭口,进入嘉陵江流域,一路攀爬到了秦岭之巅的最后一个小站:秦岭火车站。</p><p>秦岭火车站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车站竟然有5条股道,还有几条机车停留线。</p> <p>所有火车都必须在秦岭站停车。</p><p>因为,一般区段列车只需要一台牵引机车,但宝鸡至秦岭区段地势陡峭,所有客货火车,特别是货物火车都必须加挂或摘减补机。就是说上秦岭时火车前面一台机车牵引,后面两台机车在推,前一后二连拉带推火车才能顺利翻越秦岭,火车到达秦岭站后,也就到达了秦岭之巅,再往前开就开始下坡了,坡度大、坡长、弯道多,要摘下后面两台机车,给火车头部和尾部各加挂补机一台,就是前二后一,一路刹车,火花四溅,保证火车顺利平稳行驶。</p><p>因为加挂机头,火车在秦岭站停留的时间长,游客们下车呼吸新鲜空气,舒展腿脚,参观秦岭小站,最有趣的是看加挂机头,火车也许谁都坐过,但是有几个人看过加挂机头?我也是第一次看。</p> <p>小时侯路过秦岭回老家,只觉得回一次老家不容易,坐了火车坐汽车,人多车破时间长。长大后每一次以不同的方式回老家,一次比一次更深的了解着秦岭。秦岭,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山脉,而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见证,是一种精神存在。</p><p>作家王若冰在《走进大秦岭》中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第一个封建国家,第一个东方帝国,都诞生在秦岭;秦始皇、刘邦、刘彻、李世民,他们成就的千秋伟业,都在秦岭脚下;中华民族的民族称谓—汉,就是在秦岭汉水之间孕育并被确认的。余秋雨一踏足秦岭就深领了秦汉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深意,他说:我是汉族,我讲汉语,我说汉字,这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这儿的山水全都成了历史,这些历史已经成为我们全民族的故事。中国人都应把汉中当作自已的老家,把每次来汉中当作回一次老家。</p> <p>从秦岭站起,火车沿着嘉陵江一路顺势而下。</p><p>火车路过了秦岭最精彩的路段,也到了吃中饭的时间。</p><p>坐火车的经历总是和吃喝的记忆连在一起。那时每到车站,车窗外的老乡高高举着烧鸡、玉米、烤红薯、大饼沿窗叫卖、站台上列车员也会推着小车卖面包,馒头、香肠各种零食,火车里也有餐车也会有列车员买快餐。</p><p>6063次列车上没有餐车没有快餐,只有供应开水。我们自带了酱牛肉烤全鸡香肠肉夹馍擀面皮方便面,还有哥亲自卤的鸡蛋炸的花生米炒的两个菜和葵花籽黑瓜子毛栗子各种吃食,放满了几个小桌板。民以食为天,坐火车就是要吃好喝好才能玩好。干一杯吧,为兄弟姐妹团聚,为大家一起同行,为秦岭为慢火车!</p> <p>吃好喝好摆开场子兄弟们开始打升级。升级,是国内非常盛行的一种 4 人扑克牌游戏,俩俩对家,两幅牌80分。毫无疑问,坐慢车打牌是最好的消磨时间的方式。扑克,是流行全世界的一种娱乐方式。这种由法国塔罗牌演变而成的游戏中国人民几乎人人会玩,升级、斗地主、捉娘娘、开火车是最常见的玩法。</p> <p>火车行驶在秦岭站和黄牛铺站之间,贴着车窗往外看,嘿,好壮观,火车如一条龙弯曲成一个半圆缓缓前行,大家立刻拥到车窗前举起相机,我立刻把车窗推上去,紧紧稳稳地拿着手机把手伸向车窗外拍了一张照片,赶紧缩回来,太危险了,只怕一不小心手机掉车窗外了。</p> <p>有几个摄影人在黄牛铺站下车,去宽滩草甸领略高山草甸的无限风光。他们说宽滩草甸是一片没有开发的原始森林,静谧,孤绝,方圆十里,没有马路没有人烟也没有网络,寡闻于世,鲜有人知,深藏在秦岭山林中。行走在大山沟里,草木散发着清香,远看秦岭,壮阔高远,苍劲浑厚,火车在平缓的山谷延着弯道缓行,优雅地在大地上画出一个半圆,铁路边农田里的庄稼顺着路基呈弧线播种,喜欢拍弯道火车的都在这里取景。去草甸的路上会偶遇三两农民用着粗笨的农具在田里耕作,自给自足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朴生活。还能遇见蜂箱、黄牛、一户人家。走到草甸,一望无际扑面而来的绿,让人脚步跄踉东倒西歪,半醉半醒间已然迷失在绿草茵茵之间。晚上不必急着离开,搭起帐篷,坐在星空下,放下红尘里的纷扰,回归生命的本真,得片刻宁静。</p><p>大自然的魅力其实是一种到极点的至简,一片草地一棵树一条河一座山,还有清风明月满天星。</p><p>我一次次来宝鸡到凤县,却从来没人提起过宽滩草甸。这一次只能遗憾地错过……</p> <p>慢火车,优生活。沏一泡来自福建武夷山夷农茶业的金奖大红袍,一看二闻三品,入口微苦余味绕舌,回味甘甜,朋友们啧啧称赞,好茶!哥哥知道我在福建的茶香中浸润了三十多年,茶生活无处不在,出门前特意带上了茶具。茶过九泡,褐黄色的茶汤依然透亮色泽鲜润,水韵依依,远方诗意的武夷山水已然在眼前……</p><p>再来一泡福州的茉莉花茶,茶香弥漫在车厢,引得车厢列车员和小朋友都过来喝一杯。列车员换了开水车,特意过来告知我一声,他知道好茶需要温度刚好的水来泡。茉莉花茶香味醇厚柔绵,汤色澄亮,清朝时就被列为贡品,有150多年历史。福州茉莉花茶源于汉,一直是国家的外事礼茶,也是北方人最喜欢喝的茶之一,小时候家里人喝的都是茉莉花茶。</p><p>两泡茶过,火车从黄牛铺车站到红花铺车站,停靠在油房沟车站。</p> <p>每次遇见会车,慢火车便停下来让车。会车的时间有时候很长有时候很快。记得小时候父母亲带我们坐火车回老家,火车常常会在没有站台的地方突然停了,列车员不来通报情况,人们叽叽喳喳互相询问猜测。父亲心里是有数的,他说不要急,等会车哩。人们便安静下来,耐心等着会车。</p><p>等会车的时候,不开车门,但可以打开车窗,双手把着火车窗户使劲向上推,窗户就开了,但是不像从前一样可以开很大,上不去火车直接从窗户可以爬进去。现在只能推开5寸左右,头都伸不出去。为了拍坐在窗口的照片,只好身体斜着尽量靠进车窗,拍出来的照片还不错。</p><p>会车时,慢火车被磁铁猛得吸住一般,一列成都到扬州的火车呼啸而过,等了这么久,竟然等到的也是一列绿皮火车。</p> <p>绿皮火车的时代里,火车莫名其妙就晚点了,虽然心里着急,但表现却是很麻木很迟钝,没有人追问为什么晚点,更没人追责问罪,晚点本身似乎就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一路经过的车站几乎都是只停6分钟左右。到了油房沟,竟然停了一个多钟头,我们这一群人没一个人问为什么停了这么久?爱停就停,停多久都行;爱走就走,几点到都成。坐慢火车,要得就是慢。</p> <p>自小听着火车轰隆隆声响入眠的铁路子弟,第一次长时间地在火车站台上停下脚步,上上下下乐此不疲地和火车合影;我上火车下火车,来来回回在车厢里走动拍火车,第一次镜头里定格了这么多火车的照片。原来绿皮火车这么入镜,怎么拍都好看。</p><p>一列火车就是一个小社会,千姿百态的人生在这里演绎。</p> <p>我们一行人最大的是1955年出生的建志哥,最小的是刚上小学一年级的玥玥,小孩子天真无邪,语出惊人,一路上给我们添了不少乐趣。下火车去站台,她最大的乐趣是挨着车窗蹦跳着寻找车厢里的爷爷奶奶。</p> <p>如同镶嵌在大秦岭上的消灾寺从车窗前一闪而过,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车了,转眼过了凤州、七里坪,到了凤县站。</p><p>许多人下车,出站,逛凤县。</p><p>凤县,古称“凤州”,为长安通往巴蜀的必经之地,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之称。清光绪《凤县志》载:“境内跬步皆山,纪不胜纪。”消灾寺依山而建,始于唐代,山势俊俏,奇石惟妙惟肖,东瞧“蛟龙下岩,观旭日东升,举手入水”;西望“猛虎卧地,看夕阳西下,起身归洞”,神似左青龙右白虎。故而人们常说凤州乃藏龙卧虎之地。那年在宝鸡学开车,消灾寺前的广场是我的练车场。</p> <p>一个地方广为人知各有因缘,灵官峡,因作家杜鹏程写的收进中学课本的一篇文章《夜走灵官峡》而一夜闻名大江南北。</p><p>灵官峡,位于凤县县城西南4公里,陕甘交界之处,自古以来为秦陇咽喉之地,是嘉陵江上游第一道峡谷,也是宝成铁路穿越秦岭的险段之一。</p><p>宝成铁路初建时,杜鹏程夜访宝成铁路建设工地,灵官峡险峻的地势,建设铁路之艰难,工地上的所见所见所闻深深打动了作家,一气呵成一篇文章。今天坐在火车上途径灵官峡时再读这篇文章依然感慨万千:“</p><p>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顺着光带,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十名工人像贴在万丈绝壁上似的,打着炮眼,仿佛在开凿着登天的梯子。”</p><p>几行字,当年修建铁路的情景跃然眼前。</p><p>灵官峡沿路绝壁千仞,石崖对峙,嘉陵江水从中流过,最窄处仅十余米。抬头看天,只有一带之宽。铁路穿山而行,隧道首尾相衔,洞洞相连,最窄处仅一桥之隔。火车在这儿刚出山洞又进山洞,只见车箱不见火车首尾。</p> <p>“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秦岭,险峻巍峨雄奇浑厚,又绮丽灵秀、光灿若锦,用怎样的语言形容都恰如其分。刚还领略着秦岭的高难艰险博大,忽又风情万种挂飞瀑铺红叶。秦岭自古到今,是无数文人墨客踏访挥墨吟诵的地方,从白居易的《长恨歌》,到王维的《辋川图》,举不胜举。</p> <p>秋山映霞一川红,落叶逐流两岸风。最吸人眼球的还是车窗外灵官峡满山的红叶,一树一丛五彩斑斓染红了悬崖峭壁,如珊瑚灼海,似红云万朵,恍若“万千仙子梳洗罢,齐向此处倾胭脂”。秋天有多少种颜色,这里就有多少种颜色。是谁调了这赤橙黄绿青蓝紫,浓浓淡淡地随意地涂抹在这漫山遍野?火车沿着清澈碧绿的嘉陵江水行驶在锦绣河山中,从高空俯视该是怎样的诗情画意?</p><p>坐着火车赏秋,是我期待许久的事儿,怎么能辜负这一窗秋色?叫停打牌的兄弟们,看风景哦。</p> <p>春去秋来火车来来回回穿越了六十多年的光阴,作家当年饱蘸深情写的文章已经被刻在绝壁上。文章中那两个住在绝壁上石洞里名字叫宝情(成),情(成)渝的兄妹俩不知如今在何方?用铁路线给孩子取名,是铁路人最喜欢取名的方式,一个同学家四个孩子名字中间的字连起来就是“修铁道路”。1981年,这里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铁路被毁,改线后,西坡站也荒废了。如今这里成了旅游景点,利用废弃火车隧道建成的灵官峡传奇历险宫,讲述着宝成铁路和发生在凤县的历史故事……</p><p>人们说这是感动几代人的地方。路过这一段,眼前浮现的是贴着绝壁作业的蜘蛛人,是住在绝壁上山洞里遥望绝壁上的父亲,绝壁下的母亲的兄妹俩,还有我父亲当年工作在这里的身影。这里如此险峻,但是父亲讲起当年的事儿从没诉苦抱怨,只是反复讲如何搭架、钻探、勘测,我们感受到的都是父辈们的豪情万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真的不仅仅是豪言壮语,是一代人的精神图腾。</p> <p>我静坐车前,看着窗外浓浓的秋色,玥玥刚才在站台上蹦跳,许是累了,此时安静地坐在我对面。宝成铁路全线隧道304个,过了一个又一个。忽然发现火车钻进隧道的几秒钟前,窗外会暗下来,车窗玻璃如同一面明亮的镜子,玥玥专注的样子会映在车窗上。窗外满山的红叶在车窗玻璃右上角倏忽而过,虚实相间,动静结合,让我一下想起川端康城的小说《雪国》开头的片段,岛村通过车窗玻璃的反射揣摩观察对面坐着的叶子姑娘一举一动的场景。车窗玻璃中的映像清晰中带着几分朦胧迷离,油画一般,果真好看,怪不得川端康城用了那么长的段落描写的那么详细。</p><p>按下快门,定格下玥玥一张美丽的照片。有了这张照片,心情大好,赏一窗花开,享片刻清欢,岁月静美,你我他安好。</p> <p>离开凤县,车厢里热闹起来,坐老火车的感觉浓了又浓。</p><p>闻名遐迩的凤县花椒粒大、色红,味浓、肉厚、果柄有小瓣、形似双耳,被称为“凤椒”。大姐不带框子,一只手把花椒揽在怀里,一只手举着一包花椒不停叫喊:卖花椒了。见我把手机对着她,她赶紧转身,说拍我后背。</p> <p>卖苹果的大姐挎着大篮子,一路吆喝着走过来了,凤县的苹果个大、色艳、皮薄,咬一口,酸甜可口、果脆质细远近闻名。我们虽然自己带着许多苹果,还是买了一些,浓浓的一腔怀旧就在这点点滴滴似曾相似的感觉中寻找到安放的地方。</p><p>大姐姓蔡,二十多年来一直在这趟火车上卖苹果。见我把手机对着她,她落落大方赶紧摆Ps,笑靥如花。每一次,她从凤州背着满满一背篓60多斤的苹果上车,然后挎着篮子一个接一个车厢走来走去卖苹果。背篓压弯了她的腰,生活的重负让她不能有一丝的懈怠。她去程卖苹果,回程再采购一些黄姜、豆腐和当地的土特产出售,一来一去常年在火车上讨生活。</p> <p>坐慢火车是城里人浪漫的一次行走,却是山里无数像这两位大姐一样的人的生存方式,是她们养家糊口的方式。同在这窄长的空间,诗意和烟火碰撞,如同大姐一不小心散落一地的花椒粒,一缕清香夹杂着无奈,滋味万千。</p><p>慢火车全程票价21.5元,最低票价1元,因为跨三省,成了沿线附近山民售卖农副产品的火车,成了一趟惠民的“公益列车”。他们把苹果、猕猴桃、花椒、核桃、木耳、黄姜、青菜、家禽统统被搬上车,在车厢里叫卖,卖完下车回家,卖不完多坐一站或者拿到沿线城镇的集市上去卖。列车上开通了惠农车厢,车厢里以前有一个留言板,有人把需要的东西写在上面,山民就会带上车来,一来二去熟悉了,彼此留了电话号码,各取所需方便多了。有时候,广播室还免费播报火车上有什么东西正在贩卖。</p><p>一列火车俨然成了一个行走的农贸市场,这在全国或者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p> <p>过了凤县,火车进入西秦岭甘肃境内。许多小村庄一闪而过。自小在甘肃长大,对甘肃的小县城却是知之甚少,宏庆站、李家河站、两当站、聂家湾站、徽县站、虞关站,一个个甘肃的站点除了徽县我似乎都是第一次知道。</p><p>徽县,虽然没去过,但却耳熟能详,因为徽县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铁一院的知青点。</p><p>徽县的严坪村是个四面被秦岭包围着的古色古香的小村庄。村子南面山峰壁仞千尺、势如斧削,崖壁黑白相间宛如巨幅水墨画,北侧是缓缓的山坡耕地。秋天,千年银杏、杨树叶黄,柿子挂枝,怎么看都是一幅幅田园诗画。</p><p>久居城市,总是向往山川田野,到这里小聚,散步,在天地间寻找真实的自己,做一会儿自己就好。</p> <p>宝成铁路线沿着嘉陵江水一路向南,反反复复14次跨越嘉陵江,嘉陵江水在徽县站和虞关站之间优雅地转成了一个“C”字型大弯,滔滔东去。</p><p>本想小憩一会儿,哥说109号隧道就要到了,你注意看窗外,宝成铁路一共有301个隧道,109号隧道特别些。</p><p>这一路火车蜿蜒曲折如地老鼠一般钻进一个又一个深长幽黑的隧道里。车窗外,火车依山蛇行,远远看见黑乎乎的109号隧道洞口。本以为火车会驶进隧道,但是火车甩头拐上了一座跨江大桥,径直驶进了另一个隧道……</p><p>哥说刚才看见的隧道口是始建于1954年,已经废弃的109隧道,火车正钻的这个隧道是建于2008年的新109隧道。</p> <p>还记得汶川大地震吗?2008年5月12日,忽然地动山摇,109号隧道瞬间坍塌,巨石陨落,正好挡住了隧道出口,正在隧道内行驶的21043次货物列车直接撞上了巨石,机车脱轨,12节载有500吨航空燃油的列车在洞内起火燃烧,运送救灾物资的大动脉中断……</p><p><br></p> <p>改线工程十万火急。</p><p>中铁一院再次担当起109号隧道改线工程的设计任务,工程师们挑灯夜战,改线工程于2008年6月正式开工,11月12日改线工程竣工通车。</p><p>改线后的宝成铁路通过两桥一隧将宝成线取直,比老线路缩短了近500米的距离,时速从60公里提高到80公里。原109号隧道成了一处遗址。</p> <p>过了甘肃的虞关站,火车再次进入陕西,到了由北侧的秦岭山脉和南侧的大巴山脉合围而成的汉中盆地。略阳,位于汉中盆地的西边,在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p><p>从八百里秦川翻越秦岭到了汉中盆地,气温明显升高湿润。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小时候同学们要背诵的地理常识,我一次次亲历。有秦岭,就有了南方北方,有了南方人北方人。确切地说,我们是南方人。</p><p><br></p> <p>白水江站、红卫坝站、马蹄湾站、徐家坪站、横现河站,一个个小站停车两分钟,我每一次都下车拍站名,看小站,时常是还没走远,列车员已经在大喊:上车了。</p><p>终点站是四川广元站,全程350千米,运行时间约12小时。但是因为疫情尚未过去,刚上一年级的玥玥出省要事先报备审批,回来要隔离,我们只能在略阳下车。</p> <p>下午14:40分,火车准时到达略阳站。</p><p>到了汉中略阳,如同回老家一般。略阳离勉县只有81.75公里,风土人情,气候饮食,语音语气几乎完全一样。</p> <p>收拾行囊下车,出站,没有站前广场,直接到了马路上。沿马路西行,核桃饼店面皮店菜豆腐店,扑面而来熟悉的老家味道,小弟脱口说这里还是老样子。老样子你记得?那时你在老家不过是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娃儿,略阳你怎么会有记忆?他想了想说对呀,那我咋觉得我来过也记得?故乡的感觉就是这样,哪怕是空气中飘过一丝儿时熟悉的味道,也恍若就在故乡。</p><p>父母亲早年离开勉县,离乡背井到兰州,我们四个兄弟姐妹都出生在兰州。每个孩子小时候都被送回外婆家住过一段时间,对老家充满感情。</p><p>略阳,于我们,是小时候无数次被父母亲牵着路过的一个中转站;是从亲人们口中听说过最多的地方;是那年高考时,我收到堂哥发自略阳发电厂一封封信件的地方。</p><p>熟悉又陌生的略阳,我们终于来了。这一次不是路过,是专程。</p> <p>站在嘉陵江大桥上看略阳,河两岸半新不旧的房屋挤挤挨挨。一个始建县于西汉元鼎六年的县城,老屋城墙已经在旧城改造中几乎全部拆除消失殆尽,和我的老家勉县一样,过去的痕迹已经随着嘉陵江水滔滔东去,无处可寻。</p><p>一座桥,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从照片和书画中见过略阳嘉陵江大桥,由苏联援建于1961年的大桥造型独特优美,很像兰州黄河大铁桥,如一条长龙横卧在嘉陵江上,是作家笔下的一篇散文,是诗人眼里的诗,是画家笔下的一幅画,是游子的乡愁,是老百姓眼里的风景。但是已无处可寻当年大桥的身影,因为超过了五十年的使用期限五年,又经历了1981年特大洪水的冲击和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大桥已经不堪重负,只能拆旧建新。遗憾的是,现在的新桥,没有老桥的那种韵律和美感。</p><p>刚下过雨,空气湿润,远山含黛,云缠雾绕,江水混浊,我们在蛛丝马迹中寻找略阳的前世。</p><p><br></p> <p>过了桥去宾馆的路上经过一个市场,小摊沿台阶而下依次排开,如同到了重庆,摊上有核桃、黑木耳、天麻、杜仲各种略阳特产。</p> <p>入住后,时间还早。我们沿江转悠。</p> <p>嘉陵江在我的记忆里是诗意的风情万种的。聂华苓的小说《千山万水长流》写得就是发生在嘉陵江重庆段的故事。</p><p>杨柳依依,微风和煦,江水清澈碧绿,沙鸥飞翔,一桥如虹,一个粗大的杆子上标注着2020洪峰淹没的位置。</p><p>流淌千年的嘉陵江水,滋润着略阳这一方土地,养育了略阳20万人民。略阳曾经"通蜀达陇、秦关蜀门",商贾云集,舟车辐辏。嘉陵古道和茶马古道在这里交汇,留下了李白、杜甫、陆游、柳宗元、吴道子、于右任等众多文人墨客的足迹和诗句,嘉陵江水悠悠,记载着小城经年的风华。</p> <p>江神庙,临江而建。</p><p>刷健康码,买门票鱼贯而入。</p><p>《略阳县志》记载,江神庙建于明代,清道光年间重修。当时是嘉陵江流域段船工们议事、祭祀和聚会娱乐的地方。</p><p>从江神庙的高浮雕艺术和板绘彩画图案、服装服饰、人物形象上看,充满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看简介上说这里是长江流域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氐羌族风格戏院建筑群。</p><p>有些错愕,略阳和“氐羌”民族有什么关系?打开百度穿越历史:明·嘉靖《略阳县志》记载:略阳在春秋为氐羌所居。</p><p>原来如此。</p><p>所有的存在,都不会销声匿迹,总有一种表达方式诉说曾经。</p> <p>转一个地方,除了走访古迹名胜看风景,品尝当地的美食必不可少。</p><p>已经退休离开略阳的堂哥打电话推荐了乌鸡。他说传说中的乌鸡原产略阳黑河流域的黑河坝,一身乌黑,乌冠、乌喙、乌趾、乌舌、乌皮,远在东晋年间就开始养殖,一定要尝尝。陕西可真是个有历史的地方,一枝乌鸡也能追根溯源到1600多年前。</p><p>出了江神庙,天色已晚,穿过热闹的步行街,路过我们住的宾馆,按着堂哥推荐的饭店一路寻过去,出乎意料的是大门紧锁漆黑一片。是受疫情影响吗?不得而知。</p><p>转身,街对面灯火辉煌,霓虹闪烁。</p><p>一大盆乌鸡一端上来,满屋飘香,尝一块,果真鸡肉细嫩、味道醇香,大家喜笑颜开,共举杯,为同游为秦岭为慢火车也为略阳乌鸡,干杯!</p> <p>夜色降临,小城华灯璀璨,夜幕下我们沿江散步,小弟挥舞起绸带有模有样。略阳的秋夜,温湿滋润,不冷不热,是我们熟悉的感觉。</p><p>回到宾馆,被褥潮湿。房间驱蚊喷雾的味道还没散尽,我们坐在走廊上谈天说地……</p><p>一梦到天明。醒来,雨声嘀嗒,拉开窗帘,小城笼罩在水雾之中。</p> <p>撑一把伞走出宾馆,左转下几个台阶就是热气腾腾的小吃一条街,热面皮,菜豆腐、罐罐茶、浆粑、灰搅团、拨拉子、包子、馄飩、油条豆浆、牛肉面应有尽有,当然选择热面皮,菜豆腐。吃好又买了几个凉面皮,回程的火车上继续吃。</p> <p>吃过早饭,我们再一次来到东门楼。</p><p>东门楼始建于明,是典型的氐羌建筑风格,为防贼匪而建。</p><p>远山涳濛,雨水湿地,倒映着静静座落在八渡河西岸的东门楼。我忽然想起2018年的夏夜,我们四个自驾从宝鸡去青木川古镇,回程时在略阳住了一晚,曾经来过东门楼。</p><p>雨后的楼前广场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地方,此时空寂无人。广场西边的大型浮雕墙,图文并茂地讲述着略阳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略阳县志》载:“此地为用武之地……”,诸葛亮筑城屯兵几度北伐,还有武则天造字灵岩寺,九纹龙史进称帝略阳,林则徐迁城……</p><p><br></p> <p>略阳是山城也是水城,四周五山环抱,地势陡峭,三面环水。雨后,遥岑远目,山峦重叠,雨雾缭绕,天光云影笼罩着依山傍水的房屋,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栏杆拍遍,好一幅淡墨山水画。不必行远,在小城中心就能看见嘉陵江、八渡河、玉河三条河流交汇,河水或浑浊泛黄或清澈碧绿,三条不同颜色的河流在山下汇聚,穿城而过。</p> <p>流连在山水之间,直到哥打电话说他们已经到了火车站,我们才按来时的路走过嘉陵江大桥,验票进站。</p><p>曾经,父母亲一次次从这里离开家乡,又一次次从这里回到故土。如今母亲已长眠在关中平原,父亲已九十高龄,再也不能重返家园。血脉相传,从今往后,我们会带着他们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一次次回到这里。</p><p>候车室不大,人也不多。许多本地人肩挑手提,不懂怎样使用刷身份证检票。</p> <p>略阳站台依势而建,沿着铁轨弯曲成优美的弧形,我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拍下了火车进站时的视频。</p><p>慢火车来时是6063次,回程是6064次。</p> <p>一眼看见站在火车边上的列车员竟然是我们来时车厢的列车员,怎么那么巧呢。</p><p>原来他们跑车是一个往返。火车到达四川广元终点站后休息一晚上,第二天跟来时的火车返回宝鸡,休息三天后,又一次启程跑车。自小生长在铁路片,对列车员的生活不陌生,铁路服是我们最熟悉的服装,四海为家的铁路人说一口铁路普通话,听一句便觉得陪儿亲。</p> <p>列车员查票中……</p> <p>风吹雨打纹丝不动、迎来送往一列列火车……</p> <p>一身铁路服,大盖帽,虽然带着口罩,遮不住的英姿。</p> <p>来来回回眼见得列车员上上下下火车,迎来送往旅客, 行注目礼、验票、报站、打扫卫生、开关车门、帮助有困难的旅客,虽然每个人都戴着口罩,那种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态度依然从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中流露出来。</p> <p>忘记了是在回程的那一站,遇见一群穿橘黄色工作服的通勤人员。这一群人长年累月为保障全线的安全畅通,风吹日晒,昼夜不停地巡查在这大山深处六百多里的铁路线上,一刻也不敢懈怠,保障着这条铁路畅行无阻。我赶紧退后,让他们先上车,以微小的不为人知的细节向他们致敬。</p> <p class="ql-block">开车后我再去寻找他们的身影,推开车厢门,车厢里寂静无声,这么快他们已经或坐或依睡着了……他们早已习惯在晃动的车厢里进入梦乡,习惯了山里简单纯朴的生活。轰隆隆的火车声,人来人往的嘈杂声丝毫不能影响他们的睡眠,他们不习惯的是城市的喧嚣浮躁,他们远离着现代文明,一年四季坐着火车在单位和家一条铁路线上奔忙。</p> <p>6063/4次小慢车途经陕西、甘肃、四川三省,沿途停靠38个车站,沿线大山里的几百个孩子,最多时有两千多孩子要走出大山去沿线城里的十几所学校上学,这趟慢火车方便票价便宜成了他们每天的通勤校车。</p><p>为了方便孩子们上下火车,6号车厢被划定为“通学车厢”,集中接送学生;为了方便孩子们在火车上学习做作业,专门订做了加大加宽的小桌板;为了方便孩子们读书,车厢里设立了列车书架。一节车厢俨然就是一间流动的教室,窗外风光无限,瞬间移景换地,窗内书香弥漫,梦想、希望、未来沿着铁轨延伸。六十一个春夏秋冬,一个个孩子们从这里飞出大山,展翅飞翔。</p><p>我穿过几节车厢,来到6号车厢,因为是假期,车厢里空空如也。我却似乎看见车厢里孩子们读书做作业,含笑轻语,凝神思索……</p><p>想起刚才和两个列车员交谈的时候他们说这趟票价只有21.50的火车人越多越亏损,国家一直补贴,这就是一趟“公益慢火车”,为的是助力大山里的孩子们、通勤职工和当地老百姓。</p><p>一趟火车,成了学生的校车,职工上下班的通勤车和农贸市场,自小坐火车出行的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如今,这趟慢火车也是一趟旅游列车,人们怀着各种期待,不同的心情登上了这趟列车。此行,我所有的希冀都得以成全,不期还收获了许多。</p> <p>从前的日子慢,车、马,邮件都慢。如今快,什么都快。回首,几十年漫长的光阴似乎也是转瞬间。满山的红叶枯了又红,慢火车,在宝成线上已经穿行了六十一年,从蒸汽机车到电力机车,当年修建铁路的父辈已老,还有多少故事鲜为人知,抵达时要让父亲讲讲当年,我要给父亲说说现在。</p><p>“近山思无穷,临水心未厌”,兄弟姐妹同出行,于山水中忆父辈,英雄豪气,移山填壑,天堑变通途;品一城厚重文化;拍一程光影声色;写一段纪实文字,出离于世,却又烟火人间。</p><p>火车,继续向西北行驶,不知前方还会邂逅什么?</p> <p>作者简介:</p><p>杨丽,陕西汉中人。居福州。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海洋摄影协会福建分会理事。</p><p>用文字记录人间百态,用镜头定格美景。</p><p>出版散文集《露润清莲》《行走的诗意》及台湾版《人间自有真情在》《潮落还有潮起时》。文章散见各杂志、报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