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应太钢公司冯主任和老部下黄经理之邀,赴山西太原一聚,甚是开心高兴。我和冯主任认识,始于20世纪末,那时我们都在冶金行业的运输企业主持工作,大家因工作关系,每年都有业务、技术、管理方面的交流。由于思想认识和脾气性格相似,很容易就成了很好的朋友,即使后来大家都离开了运输工作岗位,乃至退休后,仍然保持着联系,这一切正应了两个字“聚散”。<br><br>其实生命的意义,归根到底就是“聚散”,人生只有“聚散”,才会充满禅意、充满生机,才不负来世的意义。如果不珍惜眼前所拥有的“聚散”,那这样的一生,注定充斥着后悔。所以,珍惜眼前人,做好现在事,充满高兴和期待的对待每一次“聚散”,才是对人生最好的尊重。<br><br>这次山西太原之行,不仅仅是老朋友的相见,更是与山西风光的再次“聚散”,在冯主任安排下,参拜五台山,行走青龙镇,漫步常家庄园,游历了阎锡山故居,真可谓是:<br>情真意切心间暖 , <br>美酒言欢手把盏,<br>饮尽人间苦与甜,<br>风光无限天地间。<br><br></h3> <h3>一、参拜五台山,与佛祖“聚散”,禅悟“真善美”。<br><br>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介于北纬38°55'—39°66',东经113°29'—113°39'之间,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其中五座高峰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它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br><br>相传五台山寺院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当时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了五台山,发现释迦牟尼遗留足迹,再加上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又是文殊菩萨曾经演教和居住的地方,同时,这座山的山势奇伟,和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修行处)相似。由于这三种原因,二人决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后,以其山形命名为灵鹫寺。汉明帝为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两字,因而寺院落成后的全名是大孚灵鹫寺。大孚灵鹫寺是显通寺的前身。从此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大孚灵鹫寺为中国最早的寺院。<br><br>目前五台山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等。2007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9年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br><br></h3> <h3>1、五台山影像之一</h3> <h3>2、五台山影像之二</h3> <h3>3、五台山影像之三</h3> <h3>4、五台山影像之四</h3> <h3>5、五台山影像之五</h3> <h3>6、五台山影像之六</h3> <h3>7、五台山影像之七</h3> <h3>8、五台山影像之八</h3> <h3>二、行走青龙古镇,与历史的村落“聚散”,感知古朴醇厚的百姓民生。<br><br>青龙古镇位于山西省阳曲县,原名菁蒿嘴,清嘉庆年间,村中王氏族人王绳中,为大清捐银百万两,皇上赐 “百万绳中”匾额一块和绣有“青龙”图案的大旗一面,示意满汉一家,从此菁蒿嘴便更名为青龙镇。而王家也逐渐成为当地官宦云集(三至五品官员多达130多位),商铺遍布全国各地的官商富贾。</h3> <h3>发迹后的王家按皇上所赐“青龙”图案,在家乡依其南北5华里,上下起伏、左右弯曲的地形,不断充实完善建筑群,按镇南头弯道形建筑群为龙尾,镇西弯形建筑为弯曲向后蹬的龙右腿,镇东曲起通向塌崖坡的道为龙的左腿,风水坡弓形旧道是龙的右前腿,龙王庙弯曲的坡道是龙的左前腿,下街是龙脖,大十字是龙爪,河坡是龙头,五里长街为龙身,龙头上河神庙等两处庙宇的水井为龙眼,使之形成一条活灵活现的巨龙形象建筑群,借助镇东一条大河由南至北滚滚而去,远远望去,青龙镇犹如一条出水巨龙,腾空而起。</h3> <h3>9、青龙古镇影像之一</h3> <h3>10、青龙古镇影像之二</h3> <h3>11、青龙古镇影像之三</h3> <h3>12、青龙古镇影像之四</h3> <h3>13、青龙古镇影像之五</h3> <h3>14、青龙古镇影像之六</h3> <h3>15、青龙古镇影像之七</h3> <h3>16、青龙古镇影像之八</h3> <h3>17、青龙古镇影像之九</h3> <h3>18、青龙古镇影像之十</h3> <h3>19、青龙古镇影像之十一</h3> <h3>20、青龙古镇影像之十二</h3> <h3>21、青龙古镇影像之十三</h3> <h3>22、青龙古镇影像之十四</h3> <h3>三,漫步常家庄园,与晋商“聚散”,了解民族资本的崛起与辉煌。<br><br></h3> <h3>常家庄园,座落于山西榆次东阳镇车辋村,是被称为“儒商世家”的常氏家族宅院建筑群。它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六朝,近150年连年不断修筑,形成了房屋5000余间、楼房50余座、园林7处、占地达60万平方米的宏大规模,在清代晋商大院中首屈一指。1947年,因战争原因,被毁多处,现开放的常家庄园,为原常家庄园遗存的半条街,共计12余万平方米,不及原面积的1/4。其中宅院4公顷、园林8公顷、附属房屋3公顷,庄墙12公里,形成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八贴、九堂、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的格局。</h3> <h3>游览常家庄园的建筑风光,自然而然就联想起中国晋商对中国近代商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他们通过商业经营和金融活动,促进了地区间的联系,扩大了国内外贸易市场,促进了城镇的发展,引领社会风尚发生变化,使从商、经商成为社会时尚。与此同时,他们将其积累的资本,投向近代工业生产领域,开始早期资产转化,有力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h3> <h3>23、常家庄园影像之一</h3> <h3>24、常家庄园影像之二</h3> <h3>25、常家庄园影像之三</h3> <h3>26、常家庄园影像之四</h3> <h3>27、常家庄园影像之五</h3> <h3>28、常家庄园影像之六</h3> <h3>29、常家庄园影像之七</h3> <h3>30、常家庄园影像之八</h3> <h3>31、常家庄园影像之九</h3> <h3>32、常家庄园影像之十</h3> <h3>33、常家庄园影像之十一</h3> <h3>34、常家庄园影像之十二</h3> <h3>35、常家庄园影像之十三</h3> <h3>36、常家庄园影像之十四</h3> <h3>四、游历阎锡山故居,于民国“聚散”,回忆军阀混乱的旧时代。</h3> <h3>阎锡山故居,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城东北22公里的河边村。始建于二十年代初,三十年代结束,长达14年之久,耗资140万两白银。整个建筑群坐东向西,占地面积61834平方米,近30座院落,八百余间房屋。现存18座院落575间房屋,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总体设计分为上下两院,前后为东西花园。</h3> <h3>阎锡山故居,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政治仕途升降沉浮的历史遗迹。从故居建筑风格上看,它以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但从故居展览陈列的资料上看,用大量篇幅介绍了阎锡山自幼家境贫寒,靠奋斗获得成功,成功后大办实业,培养人才,散财助人,为当地老百姓办了一些事,是个为老百姓做好事的"清官",当地老百姓对他也不反感。对这样评价阎锡山感触有疑。评价历史人物,一是看他对祖国的态度。这是根本的一条。他可以不是爱国主义者,但他不能卖国求荣。二是看他做没做伤天害理、贪脏枉法、祸国殃民的事。三是看他人生轨迹是否进步,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是否有好处。他的功过是非、成败荣辱是否与国家人民的命运休戚相关。针对上述三条,对阎锡山功过是非,一目了然。因此,如何评价阎锡山,应该以历史事实回答。 历史不能戏说。</h3> <h3>37、阎锡山故居影像之一</h3> <h3>38、阎锡山故居影像之二</h3> <h3>39、阎锡山故居影像之三</h3> <h3>40、阎锡山故居影像之四</h3> <h3>41、阎锡山故居影像之五</h3> <h3>42、阎锡山故居影像之六</h3> <h3>43、阎锡山故居影像之七</h3> <h3>44、阎锡山故居影像之八</h3> <h3>45、阎锡山故居影像之九</h3> <h3>46、阎锡山故居影像之十</h3> <h3>47、阎锡山故居影像之十一</h3> <h3>48、阎锡山故居影像之十二</h3> <h3>49、阎锡山故居影像之十三</h3> <h3>50、阎锡山故居影像之十四</h3> <h3>世界真的很小,好像一转身,就不知道会遇见谁,世界真的很大,好像一转身,就不知道会失去谁,总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总有一些人与我们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总有一些人与我们熟悉了,却还是要说再见。这一切就是“聚与散”的因果关系。因此,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相遇不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