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于丹到蒙曼,国学大师沦为“文化小丑”,沽名钓誉注定不会长久

媒体联盟•时代名家

<h3>荣格曾经说过:“思想的动摇并非正确与错误之间左右不定,而是一种理智与非理智之间徘徊。”</h3></br><h3>我们当今的社会,灯红酒绿,霓虹灯彻夜闪烁。在越来越发达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被名利声誉迷住眼,欲望对人的诱惑,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我们就如深陷沼泽般逃不出,走不掉,只能在欲望的囚笼中陷得越来越深。</h3></br><h3>美好的生活给予人心中极大的满足感,让多少人迷失了自己本该要走的道路?如果不能保持清醒的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如若做不到胜不骄,败不馁,就算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了成功,所得的名利和声誉永远是暂时的,人们从不吝啬于去吹捧那些比他们强大的人,也不吝啬于将那些从高处跌落的人踩在脚下。天堂和地狱,往往只有一线之差。</h3></br><h3> <h3>很喜欢安意如这样的一段话:“进一步,沦身于世,尘罪满身,退一步,天涯路远,孤身觅道。”当今的社会繁华而多彩,高楼林立,鳞次栉比,灯红柳绿的生活迷住了双眼,在这灯红柳绿中衍生的无法阻挡的物质诱惑和精神上的吹捧,使得一部分人飘飘然然,乐在其中,但一部分人却被逼的无路可走。</h3></br><h3>沽名钓誉,跌落神坛</h3></br><h3>在人潮涌动的欲望都市,名声就像一只追逐自己尾巴的动物,当它捉住它时,它却不知道还能继续干什么,只能继续追逐它。当随着出名而随之而来的令人兴奋的赞誉,迫使这群名人参与到他自己的毁灭当中。于丹是,蒙曼亦是。</h3></br><h3>于丹,曾经在《百家讲坛》中红极一时,风光大显。</h3></br><h3> <h3>《百家讲坛》,一个讲述国学,解析国学的神圣场所。而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中华上下五千年所出现的优秀历史历代史学的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结晶。</h3></br><h3>在《百家讲坛》这个平台上,出现了纪连海、易中天、钱文忠、于丹、马未都等一批名人。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和语调,以故事性的方式讲述古代文史内容,这种新奇的传授国学的方法引起了大众的注意。</h3></br><h3>于丹等人也因此彻底红火出圈,从此人生似乎变得顺风顺水起来,她不但被尊称为“国学大师”,“中国十大教育英才”,成为了品牌中国年度人物之一,同时也获得了首都十大教育人物等各类荣誉称号,一时之间风光无两,无人可出其右,从此声誉名利双收。</h3></br><h3> <h3>但于丹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就已经宣告了结束。</h3></br><h3>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一名优秀学子,她的父亲于廉毕业于无锡国专,文笔极好,是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家”。她的姥姥也曾经作为大家闺秀上过女子师范。</h3></br><h3>我们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极具有文化熏陶的环境中,是怎么养成于丹这种追名逐利、沽名钓誉的心态的呢?</h3></br><h3> <h3>通过《百家讲坛》出名之后,于丹马不停蹄的继续进行到传播“国学大业”的奋斗中,先后出版《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于丹的名气越来越大,她已经迷失在名利的洪流中,无法放手。</h3></br><h3>于丹开始对自己进行包装,于丹对于那些越来越多华而不实的话说起来越来越顺口,这种话说的越来越多,于丹就逐渐相信了自己说的话,那些优秀的品质似乎是为于丹自己量身打造。</h3></br><h3>于丹开始在自以为传授国学的方式下,做着娱乐圈应该做的事情,包装、人设、名声与噱头,一点都不少。</h3></br><h3> <h3>她为了名利不断奔走,先后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南加州大学等名校进行巡回演讲。</h3></br><h3>随着名声越来越大,收获的金钱也越来越多,她的欲望越来越得不到满足,虚荣心也在人们的吹捧下越来越膨胀,但匹配不上的文采与日益膨大的野心很容易造成从高处跌落地点情况。于丹开始出现耍大牌等现象,连小崔都直言:“请到于丹是一个很难的事情”。</h3></br><h3>因为安排的酒店不好,为此就闹了三次,一晚上换了三家酒店。在于丹的经典语录当中有这样一句:“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失”。于丹,已经在物质的世界中迷失,她的言行不一引起了人们的不满。</h3></br><h3> <h3>但真正让于丹身败名裂的,还是在北大讲座时被北大学子轰下台的事件。通过这件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于丹,发现她的言论并没有达到可以去解读国学的标准,一直以来,人们都像小丑一样被她戏弄在股掌中,她的言论不过是在解读的基础上添加各种各样的心灵鸡汤,让人们误以为她是有文采、有文化的罢了。</h3></br><h3>同样被爆出丑闻的还有红极一时的蒙曼。我相信许多人应该听说过甚至看过《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这个可以净化人心的节目,当下的社会,急功近利、喧嚣浮躁,但这个节目让我们可以静下心来,细细品读那经历历史洗涤而毫不褪色的文化瑰宝。</h3></br><h3> <h3>我们对于台上解读的导师满怀有敬意,他们智周万物,他们满腹经纶,我们的社会对有学识的人永远充满敬意,这也是对我们国家历史文化的一种敬意。</h3></br><h3>但我们很遗憾的发现,在这样一个难得宁静的桃源之地,依旧受到了社会这种虚荣心态的冲击。蒙曼,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在《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舞台上解读《悯农》这首小诗时,让她跌落神坛。</h3></br><h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在小学都能熟背的诗句,作为国学大师的蒙曼却解读失误,本该是于夏季炎热的季节,农民顶着烈日的阳光辛勤的耕作,但她却解读成在春天播种。</h3></br><h3> <h3>这样的低级错误让人们不能接受,她紧接着就被发现在解读诗词中还有其他错误。</h3></br><h3>在刘禹锡的《乌衣巷》中,本该是描述物是人非的变迁之感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蒙曼的口中,却成为了所谓的和美之家”“革命的家”。</h3></br><h3> <h3>心怀敬意,深思而后行</h3></br><h3>我们从来都不提倡书读成千篇一律,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们永远提倡的不是为非所欲的去解读历史人物所要表达的意思,我们应该在结合生平、背景等一系列情况下,去有逻辑,去满怀敬意的解读。</h3></br><h3>蒙曼的解读造成了诗句的逻辑不符,随心所欲的解读诗句仅仅为了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她的这种行为是对诗人的不尊敬,是对我国流传千年文化的不尊敬,若人人都学习蒙曼,为了标新立异,为了与众不同,为了名利,那中华文化将会面临毁灭。</h3></br><h3> <p>不忘初心,方得始终</p><p><br></p><p>“在创作家的事业中,每一步都要深思而后行,而不是盲目瞎碰 。”当我们淡看世间,潇洒于天地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p><p><br></p><p>当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名利声誉时,我们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但如果人被套上了名利的枷锁,当名利赋予你权利和威望的那一刻起,你已经变成了他的奴隶,你变得不再像自己,变得虚荣,浮夸。</p><p><br></p><p>所以心静如水、无怨无争,在闹市依旧保持一颗初心,安然享受一份简单生活,如此足矣。</p><p><br></p> <a href="https://mo.mbd.baidu.com/r/dHjnD5o3cs?f=cp&u=c4a514383f265bc7"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mo.mbd.baidu.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