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秋日骋想 三

丁如华

<p>其三:杨公堤。</p> <p>  同苏堤、白堤那般人特别拥挤的热闹相比,杨公堤更多的是一种城市后花园的感觉。杨公堤像不争不抢、始终温柔待人的淑女,安静如画,悠闲避世,又宛如一幅水墨丹青,一阙诗词小令。</p><p><br></p> <p>  杨公堤是西湖边最为幽静的地方,在这里,人少景美,人行景移,移步换景,顺心遂意。</p> <p>  梧桐叶上三更雨,梧桐一叶而知秋。</p> <p>1. 于谦墓。 以前总以为于谦是北方人,直觉就是他的《石灰吟》;硬朗、耿直。此行方知他是钱塘人氏。我来,前往拜谒于谦墓。</p> <p>  于谦是我国明代的民族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以一介书生之勇,不顾个人安危,力挽国家危亡,后被诬遭害。《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于谦同和岳飞,人称“钱塘双少保”;于谦、岳飞与张苍水(明代著名文学家、抗清英雄),被誉“西湖三杰”。</p> <p>  于谦少年立志,17岁那年,写下明志詩《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以平凡的石灰自喻,表达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志和坚守高洁情操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2. 郭庄。 “汾阳别墅”,杨公堤28号,边上是一处极不显眼的小门,一不小心你就错过了。这就是郭庄(之前的“汾阳别墅”)。“不游郭庄,未到西湖”。既然作为老杭州人的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教授如此说了,作为后辈人的我,今日可定要进去参观和见识。</p> <p class="ql-block">  刘庄和郭庄,相聚在西湖西南角边上(刘庄,杨公堤18号),都是背倚山麓,面向宽阔湖面、非常著名的私家园林。试想:如果不是当年宋庄(那是还不叫郭庄)馆主因有客在家而婉拒了年轻气盛的大清进士刘学询之求见名帖,人称“刘三国”,即“文可华国、富可敌国、妾可倾国”的刘学询,怎么会立志要在郭庄南面的西湖边置一座超越郭庄、以致比郭庄更有名气、谓为“西湖第一名园”的别业?然而,话要说回来,郭庄虽然比不了刘庄那种大家闺秀的范儿,然而这里空间虽小,但每一方寸却透露着精致,被誉为“西湖古典园林之冠”,是杭州现存唯一完整的私家花园。</p> <p>  这是一座典型的明清风格江南园林。不大,却是处处亭台楼阁,水榭回廊,绿树环绕,古朴典雅。</p> <p>  郭庄确实没有皇家园林气派,但其巧妙的随景构屋、临流叠石、小桥流水、曲岸清波,谱写了如诗的韵律和境界。</p> <p>  进得门去,踱过月亮门,轻轻叩开扇形窗,便见曲径回廊,水榭亭阁,到处是玲珑雕花,古色古香。</p> <p>  小桥流水是江南名苑的特色,桥下流水潺潺,桥上清风习习。在如此美景中闲游,悠哉乐哉!</p> <p>  东濒西湖,临湖筑榭,曲径通幽,假山叠石,极富雅趣。这座凉亭借假山高台而筑,确实赏心悦目。“赏心悦目亭”是郭庄最高点,虽然仅仅高出地面几米,但是站在亭子里瞭望西湖近水远山,那可是美景尽收眼底,感觉绝非一般。</p> <p>  这里很像浙江民居特色的四合院,左右厢房和后堂构成一小院,院中清一色的石板铺装,中间是一个用石板栏杆围成的方池,池中涓涓细流不断。主人借西湖之景,引西湖水入园,园中有湖,池形如镜,一镜天开。</p> <p>  树是嘉木,花是奇花,那般滴翠的绿,那般羞涩的红。有栏杆相扶,有假石相依,有清波弄影,便多了几分异趣,几分妩媚。</p> <p>  会客室里,堂悬佳联,那墨迹,淋漓着湖山风物;八仙桌旁,椅虽在,人已渺,但依然恍闻满座高朋的谈笑之声。</p> <p>  青藤绕墙,绿萝缠树,蔓系槛边,云歇楼台。散步青石路上,每一步,都仿佛踩在一首清丽古词的韵脚上。</p> <p>  解放后,郭庄曾搬进来企业和事业等单位。1982年,陈从周独自寻访郭庄,看见其破败不堪,写了一文《郭庄桥畔立斜阳》,为郭庄“鸣冤”,并提议重修郭庄。后来,杭州园文局听从陈从周的建议,收回并重新修建郭庄。陈从周先生晚年自称梓翁,“梓”者,木匠;“梓翁”就是老木匠。“树木成林绿成笼,做个梓翁乐融融。”国人是最讲良心的。为国为百姓做了好事的人,无论是民还是官,人们总是念念不忘,并想方设法纪念他们。杭州百姓在郭庄建造和命名了“梓翁亭”,以示缅怀。</p> <p>3. 荷。 时近晚秋,已不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季节。荷,褪去世俗风华,只留下孑孑风骨,在简洁到纯粹的倒影里,进入了生命的另一重境界。</p> <p>  在志行高洁、砥砺不懈的屈子看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用荷花织好裙裳;没有人懂我也就算了,只要我内心依旧怀有馥郁芳香。</p> <p>  《红楼梦》第40回里写道;大家从荇叶渚上船,到了池当中,残荷阻碍了船的行径,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别叫拔去了。”于是那些残荷被留下了。(曹公在著书时引用李商隐这一句詩,是否将“枯荷”改作了“残荷”?)</p> <p>  人常说,春色撩人,秋色宜人。春的色彩是夺目的,树树梨白和桃红,乱花迷眼,撩得人心翻涌。而秋的色彩是整齐而沉稳的,山河开阔,心事归零,能把自己置身于人生之外,从而领略无限生动。</p> <p>  我喜欢秋天,或许与人生的四季有关,亦或与心境有关。总之,丰富多彩的秋天,总会让我们在莫名的憧憬中关注未来,并且期待周而复始的一个个明天依然到来。</p> <p>  走进寂寞秋荷,这里何尝不是无限生机的世界?折损也好,破败也罢,它的优雅和狼狈都不再顾及别人,它只属于它自己。在秋水的澄澈里,在孤独的静默里,它映照自己,也让它住进你的心里。</p> <p>  人生匆匆几十年,我们都是匆匆的过客,时间经不起挥霍和等待。活着,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活着,就是人生赢家 。</p> <p>  秋来犹有残花艳,留着年年纸上香。各有渡口,各有归舟;把心修好,岁月不老。来去人间随日月,尽将佳境留无限。君可知,一向任平生,当行远。</p> <p>4. 盖叫天墓。 杨公堤路边的山坡上,耸立着一座亭子,这里是京剧一代名伶盖叫天的墓。</p> <p>  或许,现在许多人连盖叫天是谁都不清楚。他是当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有“江南活武松”的美誉,他表演的盖派艺术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p> <p>  亭子额枋上,题有黄宾虹手书的“学到老”三个大字熠熠生辉,门楼和石牌坊上,吴湖帆撰写的楹联“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和陈毅撰、沙孟海书写“雁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分别取典于盖叫天生前的拿手剧目和他的籍贯以及名号,这是对盖叫天一生的真实写照和最好评价。</p> <p>5. 上香古道。 据说,清代中叶以前,杨公堤西面茅家埠一带皆为西湖水面,香客常常乘西湖游船在茅家埠登岸,再沿着“上香古道”步行去天竺诸寺(灵隐附近)进香,据此形成了具有浓郁民间特色的香市文化。</p> <p>  2003年,这条上香古道在西湖西进的过程中被修复,成为寻幽探古、体验民俗的文化走廊。在此徒步,游客稀少,十分幽静,有点远离都市尘嚣的感觉。沿途时而栈道,时而石道,时而拱桥,时而卵石小道,尽管真正的古道只有很短的一段,可木板铺成的栈道使原本断续的上香古道连缀成一体。</p> <p>  远远看见前面一茅草盖顶的亭子里有不少人,我也去凑个热闹。</p> <p>  这里是有不少人,然而更让我惊讶的是:沿亭子栏杆架有好多台“长枪短炮”立成一排,“炮口”齐刷刷一并指向前方。</p> <p>  “各位先生:打扰了。麻烦问一句,你们都在等镜头吧?”有一位“炮手”闻声回头,“是的。”“是啥镜头?”“那里哦!”我顺着说话先生用眼神示意的方向朝前看去,是一片较为开阔的水面……</p> <p>  “空镜头?”“不是的,拍鸟。”</p> <p class="ql-block">  “鸟在哪里?”“那里哦!”我仔细一看,前面不远处水里立着一根杆子的顶端,有一只蓝色羽毛的像翠鸟一样的小鸟儿灵巧地伫立着!</p> <p>  还好,我们说话的声音都比较轻,所以没有惊扰到鸟儿。不过它还挺矜持的,对指使直筒筒朝着她瞄着黑黑“炮口”的人们也不理不睬,自顾自整理好羽毛后,就一动不动,颇有“模特”派头!我也静静地一动不动,望着眼前的一切;杭城的男人们真海威!他们不需步行多远,就能拥有这份原生态的大自然,还有与鸟儿同伴同乐的独一份情趣!</p> <p>  这里依旧保持着它独有的清闲与野趣,冷不防不远处就会有野鸟哗哗飞起,成为西湖一道独特的风景。</p> <p>  我看到,杨公堤东面一些临湖的岸坡,都已经铺设好木板走道,就像上海黄浦江滨江步道那样,供市民锻炼身体,休闲行走。西湖以新的方式,更具亲和力了。</p> <p>  在于我还是比较陌生的杨公堤两边,第六感官告诉我,还有很多好去处。无奈,此行归程已定,那么,就把对西湖最新的记忆留给下一次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