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與君相遇,參觀遼博唐宋八大家展</p><p>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在博物館里,面對面,我看著你,儘管你看不到我,但我感受到了你山一樣的氣魄,水一樣的奔騰。</p><p>我凝望著他們,高高在上,佇立在牆壁。也許是後人想象出來你的樣子,我也努力的想看清你的世界。讀著你的文字,看著你的墨寶,你彷彿就在我的眼前,潑墨揮毫。</p><p>雄唐雅宋,六旬開外的大姐,聲音不高,慢條斯理,身邊圍了一大群人,在聽她娓娓道來。八個人在他的口中鮮活著,彷彿就站在我們的旁邊,在聽志願者的講解,我似乎看到牆壁上他們在笑,甚至聽到他們在竊竊私語。</p><p>幽暗的燈光,參觀的人們都安靜的看著,八大家近在眼前,他們拿出他們的作品,把他們的故事擺在我們面前。</p><p>二唐六宋,從志願者那裏我瞭解到是明代人作出的研判。最羨慕蘇家父子,三人組團入圍,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p><p>雄唐是一個奔放的社會。《馬說》《師說》在小學課本上他們早已朗朗上口,《黔之驢》《永某氏之鼠》《扑蛇者说》讀來倍感親切,他們彷彿就是我們曾經的同窗學友,彷彿就站在我們的身邊與我們共同緬懷。</p><p>雅宋是一個充滿文學和藝術的社會。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醉翁亭記》《秋聲賦》我曾經去過滁州,登臨碎翁亭,瞻仰那位六一居士。在一個江南的雨天,一把小傘,煙雨濛蒙。我沉浸在你的亭里賞雨。二次造訪,你喚醒了滿園的桂花與我相會,香氣滿亭。</p><p>《赤壁賦》一條小船傲遊在大江里,古畫把我帶到長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好處不勝寒。詩人的高度令人仰望,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記得那次早春去西湖,漫步湖邊,我感受著西湖的美,走在蘇堤上,我默詠你的句子,我的內心比西湖還要美。坐在樓外樓裏吃著東坡肉,我悄悄的舉杯與你共飲。</p><p>軾和轍都與車有關,把手和印跡,講解員妙語連珠,詩人在她的口中復活了,我聽著他們的每一個故事,真彷彿走進了歷史,陶醉其中。</p><p>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鞏的文章流傳並不多,但這首小詩卻妙不可言。</p><p>王安石變法,古代社會讓我們看到古人求索創新不畏犧牲的大義凜然精神,還有他的書法自成一絕,被蘇軾稱為“無法之法,然不可學”。</p><p>《洛神賦》一部多麼唯美的名篇,然而他卻成為了《辭賦》向《駢賦》過度的標誌,也沖淡了他的歷史價值。從古文運動,也讓我們看到了八大家的輝煌,也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深邃和底蘊。</p><p>三個展廳,匠心獨運,每一件藏品都充滿著藝術和歷史的光環。宋徽宗的《瑞鶴圖》或許是千年前開封城外的一次鳥類遷徙,美麗的畫面被瞬間定格,美麗了千年,也是八大家最後一位仙逝與我們告別的一年。雅宋也從北宋慢慢走向了南宋,正如蘇洵的《六國論》所闡述的,南宋也最終走向了衰亡。</p><p>講解員去吃午飯了,可是我仍然不肯離去,茫然的看著他們,五千年的文明,歷史進不去又出不來,其實我們也行進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