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非遗”——柳编

张法才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兴柳编</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写“非遗”先溯源。柳编技艺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在从事采集作物的过程中制作各种容器和包装物,采用有韧性的植物,借助初步掌握的编制方法,制作出不同类型的柳编产品。从奴隶社会到战国时期,柳编就已经在人们生活中普遍使用,历经各个朝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器具。</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新石器时代便出现用柳条编织的篮、筐。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唐代,沧州(今河北沧州和山东宁津以北地区)柳箱已很著名。宋代,人们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到了近代,传统的柳编品种多以衣箱、笸箩、箢子、簸箕、簸箩为主。直到20世纪后才逐渐向工艺品方向发展。逐步成为中国部分省、市、县(全国四大柳编生产基地,湖北、 山东,安徽,河南)出口创汇项目。2008年6月7日,博兴柳编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编制品纳入了较高档次的工艺美术品范畴。 柳条变“金条”,蜚声鶴起。</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博兴县志有记,我县兴福镇,800年前曾有一王姓青年,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具有高超的编织手艺。他编、拧、织、系,巧夺天工,编系筐、篮、箢、篓,无所不能,人称“王缠”。他游乡串里、为民传艺,后人尊崇“王缠”为编织业先师,至今人们仍塑其像、燃香火纪念他。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柳编技艺这一民间传统,却一直在当地群众中家族相传、邻里相授、世代传袭。</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解放后,大集体年代,柳编乃是兴福、曹王一带生产队主要的副业项目之一。那时,我县的兴福、曹王二镇交界的贾杨、贾李、蔺家、东鲁、魏家、李韩村、城外李村,湖滨镇安柴村,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青壮劳力,以地窨子作为加工场所,既温暖,又可保持条编材料一定的湿度。利用冬闲,劳动一季,柳产品除自给自足外,还服务于相邻县市的农业生产和农村日常生活,远销至博山、章丘、青州、临淄一带。生产责任制后,手工匠人,多各自为战,利用农闲时间,在闲置房屋里扎个简易塑料帐蓬,继续从事传统的柳编行业,以贴补家用。改革开放后期,新兴产业特别是橱房设备制造业迅猛发展,劳动力资源开始出现短缺。农村闲散劳动力,特别是年青一代,逐渐向高新技术领域转移。传统的柳制家什、农具、器皿被铁艺、不绣钢、塑料、纸料等原材料替代,柳编工艺慢慢从兴盛走向衰败,多数柳编工匠改弦易张,柳编工艺几近失传。</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博兴县柳编历史虽源远流长,但发展之路也曲曲折,坎坎坷坷。纵观博兴柳编近代发展过程,也曾有过繁荣与辉煌,但辉煌往往与徘徊孪生。上世纪70年代初,在县二轻局引领下,博兴县成立柳编厂,后更名为博兴县工艺美术一厂,主要生产经营柳编制品。1973年,山东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派人来博兴县发展柳制品出口业务,并组织柳编人员培训学习,并赶制样品参加了广州秋季交易会,当年出口额6.35万元。从此,博兴县柳制工艺品开始打入国际市场。至85年底,柳编产值己达312万元。期间,县美术一厂,广揽英才,集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遵循以人为本,创新为魂的发展理念,居安思危,自强不息,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客户的信任,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一路引领博兴柳编走向巅峰。柳编制品一时作为我县拳头产品,蜚声海内外。产品畅销日本、香港、荷兰、西德、美国、意大利、加拿大、新加坡、法国、挪威、丹麦、西班牙、芬兰、英国、瑞士、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县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 八十年代后期,随着个体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以集体经济为支柱的经营发展模式己难适应柳编行业经营发展的客观需求。取而代之,个体私营出口企业迅速崛起,全县先后二十多家以柳编原材料供应、产品设计、钢木架加工、产品收购、包装、仓储、出口贸易等专业型企业应运而生。勤劳智慧的博兴人民,用一双巧巧手编织宇宙万物百态,把天然环保、富涵审美元素、形态各异的家什、饰品、物件呈献给世界人民,将独具特色魅力的东方文化融入世界烂灿文化的宝库。</p><p>&nbsp;&nbsp;&nbsp;&nbsp;&nbsp; 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上海召开,丰富多彩的多元世界文化展馆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最亮博兴人眼球的却是一处特殊的场馆,那就是西班牙馆。 &nbsp;它的外围全部由藤柳混合编制的条板组成。这些条板,均出自于博兴一群普普通通的柳编艺人之手。2O1O世博会,博兴柳编艺术让博兴名片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p><p>&nbsp;&nbsp;&nbsp;&nbsp;&nbsp; 柳制品的出口创汇带动了我县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八七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县林业局工作,正值我县大力发展蜡杆、杞柳产业。县林业局营林站的郑光玉高工曾带我多次去中国林科院、河南林科所、山东林科所等科研院所及河南省民权县、商丘,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考察并引进优良杞柳品种,在我县大面积推广发展蜡粮间作和杞柳经济林。其间,我多次以讲座的形式,在田间地头指导群众,推广杞柳丰产栽培技术。全县兴福镇义和村、曹王镇贾杨村、东鲁村,湖滨镇的姜韩村、陈户镇崇德村、乔庄镇河徐村等村庄累计发展杞柳三万多亩,亩产干柳1000余斤,亩收益2000余元,一跃发展成为全国、全省杞柳和柳制品主产区。作为一名林业技术工作者,能为博兴林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曾做出过小小贡献,半生也算有点谈资吧。</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柳编技艺作为一种有实用技艺和审美艺术有机结合,共同创造了人类美好的生活。它追求天然,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和真诚。与一般传统艺术相比,其造型观念的主观性、能动性更加突显。儿时的记忆中,乡下的老家,家家都有“送箢子”习俗。每逢春节、结婚、盖房上梁或走亲串友,若要带吃的东西,一般都用它盛着,看上去很干净,很庄重。亲戚中,若有结婚生子送喜礼,也用它盛,乡下老家的人都称这种习俗叫“送箢子”。小孩满月日也叫“送米”日,奶奶、姥姥、七大姑、八大姨、表姐、表妹人人一个大箢子,有盛米的,布盛面的,有盛衣服布料的,同乘一辆大马车,半车人半车箢子,好生气派。现在,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仍保留送箢子的习惯,送箢子的场景在乡下偶尔还能遇见。当今,走亲串友,人人揣个大红包,饭店就餐随礼,简单易行。相比从前,老觉铜臭味浓了,人情味却淡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听说曹王镇贾扬村有一杨姓老师傅, 是传承柳编工艺的一位老匠人,年近八十多岁了,还坚守柳编老行当。老人家最善长勒编,行内称“系货”。以麻绳作经,以柳条作纬,麻绳互相交织穿过柳条间,穿一次,绕扣勒紧。民间所见箢子、簸箕、笆斗、箩筐、柳条包等,均以此法编结。他系编的器具,古朴典雅,自然又不失时尚,在当地很有口碑,深受中老年人的晴睐。去年年底,我也特意托人请杨师傅给我系了个箢子。老人家专门挑选粗细均匀、品相优质的柳条,以弓弦(用生牛皮或生牛筋割剪成细线条状)作经(一般经线采用麻绳),配以方孔铜钱箍箢把,精心系作而成。我如获至宝,还刷了桐油,小心使用,兼作收藏,以留予晚辈以作念脉。俗话说:“家有多箢子,金银万罐子”,顺祝每个博兴人借柳编技艺的传承,代代吉祥富贵!</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 博兴柳编技艺历经数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创新,已发展为具有特殊地域性的民间艺术展现。其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人们的普遍公认。但近年来,传统柳编技艺的生存空间面临被挤压,加上受世界文化产业化变革的影响,柳编技艺的传承、发展遭遇前所未有考验和冲击,如何传承及保护柳编技艺已成为破译我县柳编特色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发展的关健课题,“失遗”形势不容乐观。县委、政府要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各级媒体的作用,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凝聚全县人民共识。要强化组织引领,积极开展各种当地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扩大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力。积极培养民间艺术传承。面对于日益萎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可采用经济补助和奖励的方式,鼓励匠人培养传承。要重视产品研发,积极探索构建产、学、研、工贸一体化大航母战略格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示范,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文化资源整合,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双丰收。我坚信,在县委、县府高屋建瓴政策引领下,全县有识之士共同参与,坚持创新驱动和保护并重的发展理念,博兴柳编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广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