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酌剂为盈虚:严复提倡的奢俭论

心平气和

<p><br></p><p>“黜奢崇俭”的经济思想由来已久,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开始出现一些新式资本主义工业企业之后,“黜奢崇俭”论就逐渐被地主阶级顽固派用作反对向新式工业投资的理论。这种理论极力宣扬:有财富不应该“奢”,即大量花费掉,而应该“俭”,即用来买土地、放高利贷或变为金银以及其他贵重物品窖藏起来。这里所说的“花费”。不仅指个人消费方面的花费,还包括生产消费方面的支出。“黜奢”就是反对从西方引进新式工业,反对向新式工业投资。1898年至1900年间,严复在他所翻译的《原富》一文的按语中,吸收了西方经济思想,对中国传统的奢俭论进行了抨击,提出了在积累和消费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新的见解。</p><p><br></p> <p>&nbsp;</p><p>(一)在说明对积累和消费关系的看法时,他把“俭”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所养”、“有所生”的俭,也就是能够引起财富増殖的俭;另一种是“不养不生”的俭,也就是单纯对消费的节省或扣除,而不把这种节省、扣除用于扩大再生产、增殖财富。严复指出:“崇俭”、“贵俭”的原则只能适用于前一种“有所养”、“有所生”的俭;至于后一种“不养不生”的俭,那只是“财之蟊贼”,只应加以反对,是根本谈不上“崇”和“贵”的。</p><p><br></p><p>(二)他又把消费区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从而对传统的“奢”作出了新的解释。他认为消费的增长,必须以不妨碍资本积累,不妨碍扩大再生产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的消费才是有害的,才是“奢”。在这个限度之内,个人消费的增长,就不但无害,而且会对生产有促进作用,会促进市场的扩大和产品质量的改进、提高。对这样的消费,决不应看作“奢”而加以反对,而应该允许并鼓励其增长。他明确指出,这样的消费不但多些无妨,而且是“以多为贵”。</p><p><br></p><p>(三)严复还认识到消费和积累都受收入的制约,只要收入增多了,个人消费就可以而且应当有所增长。</p><p><br></p><p>(四)为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严复提出了一个原则:“母财、支费相酌剂为盈虚”。“母财”就是资本,“支费”就是消费,“相酌剂为盈虚”就是斟酌情况来进行增减,而斟酌的标准则由“上述的对生产的影响”和“收入多少”这两个因素决定。</p><p><br></p><p>严复以农业生产为例,认为只想扩大消费而不顾资本积累,那就象把当年收获的谷物全吃掉而不留种子一样;只顾资本积累而过分限制消费,那就象把所有的收获物都当做种子样。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荒谬的。正确的做法是恰当安排资本积累和消费二者的关系,做到既有适当的消费,又可使财富越来越增长。</p><p><br></p><p>严复关于奢俭问题的思想在当时是有很大的进步意义的。同时,严复关于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对当今的生活消费也是有借鉴意义的。</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