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不能夺其"智"

潘宏斌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电影《金刚川》影评</b></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抗美援朝七十周年之际,国产大片《金刚川》在各大影院上映。一年难得去一次影院的我,在众多媒体的推介下,最终抵不过诱惑,从众了一回。</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金刚川》以抗美援朝为背景,以金城战役为题材,围绕在金刚川上志愿军反复架桥,美空军反复炸桥的故事情节,展现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装备条件落后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补炮火中战桥的英雄气概。与以往战争片不同,《金刚川》并非以正面战场为主线,而是聚焦金刚川上的交通命脉工兵桥,以个体命运侧写残酷战争,来打通观众与人物间的情感共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同影院中的大多数观众一样,有着开始不经意、中场太惨烈、最后蛮震撼的感受,以至于放映结束灯光亮起时还有不少人眼泪盈眶不忍离去。在感动之余,作为一名影迷,我还是认为该片仍有仓促上映的粗糙,觉得《金刚》不能夺其"智"。</span></p> <p><i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请不要抺杀志愿兵的智慧。</i></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由善打游击战的解放军整编制换装的志愿兵,在朝鲜经过长津湖战役、汉江南岸阻击战、铁原阻击战后,无论是丛林战,还是运动战,更不用说游击战了,实战经验已相当丰富。然而《金刚川》中,我们看到的志愿兵却是忠勇有余智慧不足的莽夫。翻开那本历史书,了解那段战争史,不难发现,在武器装备落后,后勤物资溃乏的情况下,有勇无谋能取胜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一次次的架桥修桥过程中,为了大部队安全过河,他们反复推敲,把桥架设在悬崖峭壁下,使敌机最难轰炸;他们白天建桥桩,晚上铺桥板,让敌机摸不清情况;他们另设水桥,把石板铺在三四十公分的水下,车辆也能通过,让敌人看不到桥梁;他们用敌机抛下的副油箱,做成索道滑行上的吊仓,使志愿者安全过河;他们借助炮火和信号灯的余光,迂回到敌人的后方,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等等。可影片中就只有高炮与战机的反复对射;只有桥梁炸了修、修了炸的重复镜头;只有志愿兵把生让给战友,把死留给自己的战友情,而志愿兵智勇双全的一面没有展现出来。我们不希望有违常识的抗日神剧那样让人吐槽,但连斗智斗勇的真实场景都刻画不到位,令人唏嘘。</span></p> <p><i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请不要伤害英雄们的情感。</i></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工兵连连长张飞,作为该剧的主角之一,其原型是抗美援朝老兵张振智,曾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受伤退役后,仍然心系祖国,他以自己在朝鲜战场的亲身经历为题材,在许多中小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78岁的那一年,在一次上课的时候,溘然长逝。而电影中却是被美军扔下的燃烧弹烤成焦炭。我们知道,电影艺术源于历史,高于历史,但不能改变史实,试问你是渺视观众不知史识,还是用英雄的惨死收割观众的眼泪。若张振智的后人看到该剧有何感想,与张老并肩作战且今天健在的战友,如果今天看到这个情景有何感触,三位导演你们想过吗?</span></p> <p><i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请不要小瞧影迷们的审美。</i></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说实在话,金刚川在有些方面是有所创新的,它没有把美国战机飞行员的敌人一味地描述得凶残,也有战友情,也通过他们对不远万里的侵略战争的厌恶,折射出以美军为首的联军支持李承晚政权的非正义,也通过对志愿兵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的敬畏而展现志愿书的英勇。也有从小切口入手,不贪恋正面战场的兵刃相接和硝烟弥漫带给观众的感官刺激,而是将镜头对准后方的几位战士,深挖人性,跳出了传统战争片的桎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然而,不知是拍摄时间的仓促,还是导演能力的有限,不少影迷发现许多匪夷所思的情节。一是缺少情节的连续性。影片只靠场面上的震撼、感官的刺激吸引观众的眼球,没有故事情节的推进,调动观众情绪的紧张与情感的升华。二是过多的重复镜头让人乏味。重要的事可说三遍,但重复的场景不能反复。现在的影迷,多数看过不少欧美大片,他们会在中外电影的对比中,对重复的镜头产生审美疲劳。三是有低级的常识错误,当侦察机盘旋时,志愿军全倒地隐蔽,只有连长不怕暴露骑马指挥。抗美援朝时,即使美式装备再先进,那时候的炸弹不可能精确制导,据当年现场的志愿兵回忆,虽然每天有300多枚炸弹,但真正能炸到桥梁的并不是很多。相比较电影中志愿兵刚修好桥敌机一来就炸坏的情况有违客观。延时炸弹就在桥的不远处清晰可见,可就没有一个志愿兵看到,最后任其爆炸造成伤亡。都说金刚川是一条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暗流涌动的河流,然而从头到尾金刚川都波澜不惊,等等的情况不胜枚举,虽然电影艺术并不等同于纪录片,可以源于历史高于历史,不需要完全根据史实的内容进行全面复刻,但是过大的改变却会导致电影存在逻辑上的漏洞。</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电影是一个需要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时间应该服从质量。仓促上映一部抗美援朝的电影,想要展现抗美援朝的正义,想要弘扬爱国主义主义精神,难免力不从心。现在我们只要提到武打片就会想到李连杰版的《少林寺》,只要提到神话片就想到六小龄童演的《西游记》,只要提到连续剧就会想到唐国强演的《雍正王朝》等等,都是导演长时间精心打磨和演员走心入戏才能达到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希望国内导演不再被政治需要、上映时间所限制,不再被商业利润、票房收入所左右,更多地把心思放在电影艺术的追求上。期待一票难求、万人空巷的国产大片横空出世!</span></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文中图片均摘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