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真异构 堂堂显匠心

马桂兰

<h3> 谁说老歌就唱不出新意?谁说一个蛋糕分的人多了,得到的就少了?今天参加校际间同课异构的的4位语文老师,就在俗称被讲烂了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参出了新味,悟出了深意!当然还有收获了许多!</h3> <h3>第一位构课者:锡市六中的王晓惠老师<br> 王老师把构课的核心放在如何去更深层地挖掘愚公身上闪耀的人格光辉上。为此她设计了四个问题串联起本文的关键内容: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遇到了哪些具体的困难,移山的结果是什么,愚公精神至今还被传唱是什么原因。四个问题环环相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也逐一落实了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对于愚公精神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分析愚公为何坚信自己,以此得出愚公看待问题的着眼点更长远,对人与自然的力量有清醒的认识,结合材料补充原文中夸娥氏实为夸蛾氏,夸为大的意思,蛾为蚂蚁的意思,作者其实也是在赞扬像蚂蚁一样看似渺小的愚公,看似渺小的力量的移山精神 ,希望同学们能正视生活中的困难,用愚公精神来战胜困难,移走自己心中的大山。</h3> <h3>匠心之处:主题挖掘独到</h3> <h3>第二位构课者:锡市一中的侯建华老师<br> 侯老师寻找合适的“入射角”进入文本,在预习中抓出“平险”这个短语,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教学,并贯穿整堂教学。<br>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两段话的异同,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br> 侯老师还设法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体验,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让学生比较《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与《精卫填海》这三个故事的异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在比较中得出新的结论,让学生的思维从发散走向深入。</h3> <h3>匠心之处:<br>1.一个词——平险,穿起一节课</h3> <h3>2.反弹琵琶设问</h3> <h3>第三位构课者:华油学校的褚晋媛老师<br>  褚老师从题目“愚公移山”切入,通过把题目分为三个关键词来梳理故事情节;接着让学生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人物不同态度,通过梳理不同人物的态度及其原因,从而为后文解析愚公精神做铺垫。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地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子。又通过智叟和妻子对话的比读,抓住妻子和智叟对于愚公的称呼以及说话的语气词、句式来知悉他们对于愚公移山的态度。最后通过设问“你心中有没有一座大山”让学生联系他们的成长过程,写下他们的所想所感,以逐步内化愚公之精神。</h3> <h3>匠心之处:<br>1.抓住题目中的“山”“愚公”和“移”三词巧妙入课。</h3> <h3>2.关注描写人物情态的词——视角独特</h3> <h3>第四位构课者:锡市三中的孙展蕊老师<br> 孙老师以一颗一如既往的心,在传承和创新之间寻找着语文教学的成功之路, 以火热的激情感染学生,用完美的设计引导学生,尽显扎实的教学功底,环环相扣的教学流程,尽显她完美的教学技艺。一收一放,神采飞扬;一讲一练,教学相长;她不断追求,乘势而上,一步步攀登教学的高峰。<br>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孙老师围绕主问题“一个人的成功因素有哪些”而展开 ,引领学生着重探讨愚公成功的原因,初步感受愚公精神,但这样的主题探讨依托在隐性的柔性的语言训练中。所以,本节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由读懂文题开始,一步步走近愚公,走进愚公的精神世界,最终把愚公精神内化为自己走向成功的精神力量。  </h3> <h3>匠心之处:<br>1.化文字为形象的导入</h3> <h3>2.步步深入地愚公精神探究</h3> <h3>敬业的评委老师们</h3> <h3> 半天的赛事就这样紧锣密鼓地完成了,但是我还是觉得意犹未尽。我突然发现了同课异构这种比赛形式的魅力所在,那——便是让参赛者跑得更快,更远,也更美!</h3>

愚公

愚公精神

老师

学生

匠心

构课

教学

愚公移山

移山

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