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善里的故事

启轩天地

<p>2020年11月,中国职工摄影家协会、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联合发出了开展“不忘互助初心,牢记保障使命”摄影活动的通知。二七职工摄影小组立即行动起来,于12月1日上午,前往位于桥西,毗邻陈庄大街的德善里16号,采访拍摄两位互帮互助20年的二七职工金正伍、张子云,倾听他们的故事,拍摄他们的生活画面,近距离感受二七人朴素、善良、真诚的人格魅力,体会互帮互助于平凡之中的精神和文化内涵。</p> <p>德善里,一条以中国人“积德行善”传统道德观命名的街巷,这里的人崇尚做善事,好人好报的理念,留下了许多积德行善的故事。据说,原来这里是工厂大总管的私人花园——沈家花园,不知哪一年,出于什么缘故,沈家低价变卖土地,远走他乡。一些厂子里上班的工匠,在这里买了宅基地,盖房围院。这里原本没有路,最早的住户主动从自家的宅基地了划出一块地,留出了一条路,后来的住户就此效仿,依次由西向东,这样才有了条宽敞的街道。</p><p>街道的南侧是原来的长辛店铁路中学——德善里18号,校园一栋欧式红楼,是早期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旧址,1918年冬和1919年春,青年毛泽东曾两次来到这里。据曾在这里就读过的何长工回忆,预备班的同学在此就读两年间,组织过两次大规模的公益活动,一次是修了一条通往京城方向的路,另一次是当年长辛店闹鼠疫,同学们冒着被传染的危险,到老百姓家,用石灰挨家挨户消毒。</p><p>我们当下讲述的正是,当代德善里人积德行善的故事。</p> <p>金正伍,58岁,原二七机车厂转向架车间油工班班长,第四代二七人,爷爷是给高级客车包皮革的皮匠,父亲是做精密模型的木匠,而他是被称为机车美容师的油漆匠,几代的手艺人,世代的大工匠。靠手艺养家,靠本分做人,老实、厚道、善良的家风,世代相传。</p> <p>张子云,62岁,原二七机车厂转向架车间箱体班班长,工人技师,技术革新能手,复员转业军人。实现多项技术革新,攻克多个技术难关,在协助加工航天部三院加工风洞实验装置核心部件中,昼夜奋战,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完成大型薄壁高精度加工任务,令全程监造的航天部老工程师赞叹不已,称赞他,攻克了航天系统的一大难关,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立了一大功。</p><p>2000年7月7日,在帮助油工班制作专用工具中受伤,右手手指严重受损,失去正常功能,出院后,他不能开镗床了,就主动帮助油工班,出主意,想办法,成了金正伍高参和助手,油工班也因他的到来,充满活力。</p><p>2010年建军节前夕,感觉有些身体不适的他,还是想参加车间一年一度的“纪念八一建军节复员军人聚餐会“后,再去医院看看。每年的聚餐会上,每个老兵都要敬军礼,点到报名,报番号,合唱《我是一个兵》。他有太深的军人情结,他从没忘记我是一个兵。没想到的是,住院的第二天,他就得了半身不遂。</p> <p>张子云家住五楼,爱人家里有年近九旬的老人需要照顾。面对这种情况,金正伍腾出一间屋来,自家人挤在一间屋里,毅然把张子云接到德善里的平房院里,照顾他的生活,帮助他锻炼,这一坚持就是十年。最初的五年,张子云不能行走,不能自理,生活起居,翻身,擦身子,喂饭,全靠他的精心照料,有了他的陪伴,张子云以军人般的坚强,战胜病痛,坚持锻炼,现在每天都能行走五公里了,他对生活的信心重新被点燃。面对这深深的同志情,工友情张子云感动万分,不知道多少次,他对金正伍说:谢谢!金正伍说,你恢复好了,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p> <p>在百年二七,在一如德善里这样的百年街巷,在职工宿舍区,在一代又一代的二七人中,在工友、同事、师徒、兄弟姐妹之间,互帮互助是一种风尚,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悠久历史的积淀,是质朴、善良的产业工人的本色,也是一种力量,在企业发展的艰难时刻,在单位或伙友遇到困难的时候,总能显示出这种力量的的强大,这是初心的体现,是使命的担当。</p><p>早先在厂子里,兄弟们都管金正伍叫“金子”,今天我还是要叫他“金子”,他不求回报,无怨无悔照顾张子云,十年如一日的故事,让我感到了这颗金子的分量,他们的故事让互帮互助助人为乐的精神,放射出夺目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