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有一种温暖叫牵挂,牵挂的是一方黎明;</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有一种付出叫奉献,默默无闻不求回报;</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有一种使命叫担当,不辞辛苦日夜奋战;</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有一种幸福叫微笑,灿烂在每一个贫困户的脸庞……</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多少爱的诗篇让我记忆犹新,多少感人的画面令我刻骨铭心;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只为心底的那份责任担当。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就是我们的扶贫干部,更是宜阳县白杨镇扶贫一线的中流砥柱。每每想起他们,心底就止不住的激动,笔端的情感也随之倾泻而出。</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躬身践行勇担当</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记白杨镇东马村包村干部刘志伟</span></p><p><br></p> <p>他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在这方贫瘠的土地上默默耕耘;他没有丰功伟业,有的只是在平凡岗位上任劳任怨。五年来坚守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默默无闻,低头俯身在资料堆里;五年来来往于田间地头,家与工作单位,走乡入户完善信息资料,这就是东马村扶贫干部刘志伟的真实写照。五年来,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扶贫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心系群众 全心全意服务</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分包东马村后,刘志伟同志始终怀着一颗为民服务的心,确保扶贫工作公平、公正,让群众满意。为尽快掌握村情概况,他白天在田间地头奔走,晚上入户走访谈心,深入了解全村基本情况,倾听村民意见和建议。为了不耽误村民白天的劳动时间,他基本每天早餐都顾不上吃就去走访、核实情况。经过他不分昼夜的忘我工作,原本一个月才能掌握的贫困户情况,他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就准确掌握了全村贫困户信息,并做到熟记于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他把贫困户当作亲人,了解贫困户诉求后,他因户施策制定帮扶措施,因人而异开展帮扶工作,激发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力求做到贫困户人人有事干、户户增收有门路。在他每周“5+2”、每天“白+黑”,事事亲力亲为的努力下,2019年全村贫困户16户58人顺利脱贫。</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建章立制 坚持党建引领</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为充分发挥党建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他以党支部规范化创建工作为契机,从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三会一课”、党费收缴、“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建设入手,激发村支部党员的身份意识,引导全村党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基层组织建设与脱贫攻坚中去。</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但农村党支部有其特殊性,普遍存在制度执行不规范,党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等情况,工作开展的难度比较大。为此,他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处处发挥自我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他的感召下,东马村党支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体党员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更是通过三新讲习所,积极开展扶贫工作宣讲活动,提高了群众对相关扶贫措施、扶贫成效知晓率, 更增强了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积极谋划 打造幸福家园</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为促使东马村长远发展,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刘志伟还经常与村干部和村民沟通交流,为村集体的未来发展想办法、谋方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要想富,先修路。”2018年,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资40万元新修建了1.4公里村组通道路,同时新安装太阳能路灯87盏,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出行环境。同时,他还为贫困户积极谋划产业发展,2018年发展花椒种植100亩,发展红参等中药材特色产业种植150亩,2021年计划再种植高油酸花生1000亩;在解决贫困户脱贫的同时,帮助他们致富。此外,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同时,他还注重提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17年投资8万元新建800平方米文化广场一个,并安装了配套设施。</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从泥泞不堪的“土路”到宽敞平整的“水泥路”,从晚上漆黑一片到路灯照得亮堂堂……五年间,东马村的巨大变化,向我们诉说着刘志伟没日没夜的忘我付出!</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俯首甘为孺子牛</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记白杨镇石板沟村包村干部张进国</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一心扑在脱贫攻坚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整理扶贫档案,学习各项扶贫政策,填写帮扶措施和脱贫计划,扶贫档案里的每一个数据,贫困户家每个人的情况都熟记于心,这就是石板沟村包村干部张进国。</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把脉问诊,做脱贫攻坚的“实在人”</b></p><p>为做好扶贫工作,从2015年12月他分包石板沟村的第一天起,他就带领村三委干部认真对村里的贫困家庭进行摸底排查,对排查出来的贫困家庭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并对评议结果进行公开公示,然后建档立卡录入贫困户系统。同时,他还细致分析每一户的致贫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因户施策进行帮扶。</p><p>“扶贫先扶智。”为切实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他还利用村民大会和调查走访等契机,加强对贫困户的政策宣讲。随着系列工作的推进,贫困户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转变,他们也真正意识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全村精神风貌也随之好转,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强力推进,做脱贫攻坚的“实干人”</b></p><p>结合该村工作实际,张进国和石板沟村村组干部密切协作,精诚配合,下实功、出实招、干实事、殚精竭虑想办法,千方百计添措施,一心一意谋发展。</p><p>在他和村“两委”的努力下,2017年筹措资金115万元新建了三公里村组通道路,2018年又修缮加固400米村组通道路,彻底改变了石板沟村过去“晴天一身灰,下雨一身泥”的落后面貌。同年投资43万元新建石板沟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解决了38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投资12万元新建了一个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安装了篮球栏和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p><p>为加强贫困户后劲发展,他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引导贫困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2019年发展花椒种植340亩,发展红参、板蓝根等中药材种植200亩;2017年新建猪场一个,2020年6月投资50.45万元新建鹅棚两个,真正实现了贫困户持续增收有保障。最终,石板沟村贫困户34户118人于2020年顺利脱贫。</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心为民,做脱贫攻坚的“实心人”</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他一心扑在工作上,舍小家顾大家,任劳任怨,洒下了汗水,留下了感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0年3月20日,对于张进国来说是一个特别难忘的日子。当天下午,他的妻子在工作时不慎被一棵大树砸到了,伤情特别严重,被工友们紧急送往了县医院。经检查,被诊断为:胸椎十二三节压缩性骨折,骨盆骨折。在医院治疗了半个月后,需回家卧床休息。但当时正值脱贫攻坚信息核查的关键时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满怀愧疚把妻子拜托给亲友们照顾;情况稍微好转一点,为了不麻烦大家,他就悄悄把妻子接回了单位照顾。由于每天要去村子里帮扶,一忙起来总是没个时间点,以至于不能按时返回单位;为此,他的妻子经常不能按时吃上饭。单位领导知道后狠狠批评了他,并安排专人每天为他妻子按时送饭。</p> <p>正是因为他工作上的狠劲和拼劲,石板沟村的扶贫工作在我镇总是遥遥领先,并成为其他村学习的典范。提起张进国,石板沟村的群众都用“老黄牛”来形容他,默默无闻又吃苦耐劳,用鲁迅先生所写的“俯首甘为孺子牛”来赞扬他的工作再贴切不过了!</p> <p>当然,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我镇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的扶贫干部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就像那天上的繁星,默默地照亮了贫困户前行的路。相信有他们,白杨镇的明天将会越来越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