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序</b></h1><h5> 世上常有很多对南方不了解之北方人,认为我们赣闽粤之客家人,乃少数民族,或汉番杂裔。更甚而有专家学者,粉墨登场,或专而为文、或私器以DNA之论,俯判我们为少民蛮族。古今中外,遍观欧美,皆有种族歧视盛行于道,我中国概莫能外。<br> 悲乎,若无族谱明载,或连自己堂堂大汉正裔身份,都要由他人剥夺、厘定,并被歧视之。幸而白纸黑字,族史凝炼如斯!它让历代状若白丁野夫者,都能在族史熏陶、口口相传中,明白我们源自哪里,从何处来。家族历史,亦是华夏泱泱族史!吾若不谱,谁与相著?<br> 百姓庶民史,是华夏炎黄族史重要组成部分,与历朝历代官述人物史传纪,相得益彰。它丰富了史论,使主干、黑白的华夏帝王将相族史,生出了浩繁的旁枝蔓节,而变得色彩斑斓。为什么叫炎黄子孙?知黄族自黄帝而今一百余世谱,而得其然。不靠专家一张嘴,亦不靠教授一篇文。但凡御器皆可公用,乱是非以藏其私。<br> 诸如清朝焚书坑儒、对前代史籍进行全国性集中篡改,甚至销毁之事,即可发生。而只有家史族谱,因传抄数量大,书写编撰代代分散、原子化,历代以后,又可有各地谱籍汇总参对,有错则改,则得以有天然的淳朴性、稳定性。当然,由于家族迁徙播衍,后代由于交通闭塞、信息隔离,传抄人员的素质或笔误,导致同一族源、但不同地方裔孙的族谱,在某几个世系中有不同的小错漏,可谓在所难免。<br> 本文便是基于对黄钺赣州后裔黄万崇及其六子万宿、万宣、万荣、万崇、万宗、万宝支系族谱,一些与事实不符的记载,而进行的源流考证。<br> 本人认为老谱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br> ⑴ 关于《于都黄氏二次联修族谱》黄钺生殁时间问题;<br> ⑵ 关于冈公-元义-阁公-万荣-中章-先刚-春公-尚仁-淑扬-岗公”世系的混乱和错误问题;<br> ⑶ 关于民国二年修谱与93年于、安、会、寻修谱问题;<br> ⑷ 关于会昌县令“黄钺(字元受)”并非淑扬孙、冈(岗)公儿子的问题<br> ⑸ 关于“元二郎”和“黄钺”并非同一个人、而是黄钺后人错误续接世系的问题;<br> ⑹ 关于会昌肇基之祖黄钺,及黄钺与觉公关系的问题;<br> ⑺ 关于黄觉最有可能是黄枢儿子、即为黄钺曾孙的问题;<br> ⑻ 关于修正峭公~钺公~万字六公房世系的问题;<br> ⑼ 附1:黄钺(字元受)生平。</h5> <b>黄钺家族简介</b> <h5> 黄钺(1104-1165年),宋朝建昌军南丰人,出生于“才子之乡”江西临川,祖孙五代一门七进士:<br> ⑴祖父黄履中1109年进士(大观三年己丑贾安宅榜);<br> ⑵父黄俯1112年进士(政和二年壬辰莫俦榜);<br> ⑶二叔黄仰1118年进士(政和八年又作重和元年王昂榜);<br> ⑷三叔黄侑;<br> ⑸黄钺(字元受,又作元授)1135年进士(绍兴五年乙卯汪应辰榜);<br> ⑹子黄文昌(字世永,1128-1165)1148年进士(绍兴十八年);<br> ⑺孙黄枢(?—1210)1199年进士(庆元五年)。<br> 另:黄钺次子黄文晟(字世成,1137-1187年)是举人;同时,据《历代黄氏进士录》政和八年又作重和元年(1118年)王昂榜进士载“黄次渊:佚名,字次渊,建昌军南丰人,侄黄元授”可知,黄次渊为黄钺叔,那其很有可能是黄侑,并且黄侑字次渊。<br> 黄钺家族不仅自己名人辈出,它同时也是海内外邵武黄氏万派大显祖黄峭第二十子黄井的后裔。黄峭是谁?黄峭(872-953年,字峭山),战国四君子之首的楚国春申君黄歇第四十五世孙。可以说黄氏能位列当今八大汉姓之一,黄峭居功至伟:当今全世界三千万黄氏中,黄峭后裔至少有两千多万。<br> 黄峭曾祖是唐朝袁州刺史黄恭(字彦高)。黄恭任刺史时是在唐朝贞元年间,此时已是安史之乱以后,他的一个儿子黄膺(字惟淡,黄峭祖父)带领家族随王朝、王审知兄弟自河南光州固始(今潢川)入闽。王朝、王审知是“开闽三王”之二,其中王审知是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开国国君。所以,黄恭的曾孙黄峭生于闽西、成长于闽西。适逢唐末乱世,青年黄峭在地方举义师、后随李克用南征北战,而立之年因军功官至工部侍郎。他娶三妻,生21个儿子,100个孙子、13个孙女,334个曾孙、116个曾孙女……<br> 其中,黄峭第二十子便是黄井(928—1008年,又名黄昌、黄祐,字惟杨,号国臣)。黄井自幼聪敏,乡试中举,进士及第。初任南丰县尉,后迁任知州。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任朝烈大夫;越二年(979),擢刑部尚书。因平蛮有功,宋太宗钦赐铁简赞曰:“命世奇才,山斗重望;忠贯烈日,威飞秋霜。”且同赐三代诰命。黄井是江西南丰黄氏肇基始祖,南丰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谱载黄井娶2妻,共生7个儿子,其后裔分布于全国各地及海外,合计约400万人,是黄峭21子中后裔最多的儿子之一。<br> 黄井直系下传100余年,便到了上面提到的黄钺家族。<br></h5> <h5>以下为正文:</h5> <b>黄钺后裔黄觉与其六子(万宿、万宣、万荣、万崇、万宗、万宝)之源流考证</b><br> <h5> 文/江西赣州雩都县靖石 武昇</h5> <h5><b> 一、 关于《于都黄氏二次联修族谱》黄钺生殁时间问题</b><br> 2014-2017年,于都黄氏与其他两县进行了三县族谱联修。其中,于都靖石黄氏主要为黄万崇(1204-1276)支系,在靖石已繁衍约八百年。<br> 据1997年于都老谱载,黄万崇祖父为绍兴年间任会昌县令的黄钺。该谱载:<br> (峭山公)十四世孙:元二郎(岗公次子),讳钺,字戟吾,宋绍兴年间仕会昌县令,督建城池,详载邑志,东南西北四门首勒有黄钺建城字迹,后解组就居邑之富尾,其为会昌肇居之祖,亦为万安昆仑迁居会昌之始祖也。绍兴乙卯年(1135)八月十五日丑时生,宋庆元丙辰年(1196年)九月初八申时殁,葬会昌野鸭塘虎形。配张氏,绍兴己末年(1139)正月初十生,绍熙庚戌年(1190)十一月十四日殁,葬野鸭塘犬眠形。子一:觉。<br> 而实际上,<b>1135年是黄钺中进士的时候,不是他的生年。</b>据《宋登科记考 卷九》高宗绍兴五年(1135)749页“【黄钺】字元受,建昌军南丰县人,仰子。绍兴五年登进士第”;宋 洪迈《夷紧甲志》卷九《黄履中祷子》“黄钺,字元受,建昌人,汪应辰榜登科”;《正德建昌府志》卷一五《选举 进士》、《同治建昌府志》《选举表 进士》等记载,<b>1135年为黄钺中进士的时候。</b><br> 那他生年是什么时候呢?据《南丰志》记载:黄钺,字元受,登绍兴五年乙卯(1135年)进士,建昌府南丰人。登进士时年31岁。<b>所以黄钺应生于1104年,即宋崇宁三年甲申。</b><br> 而实际上,<b>黄钺也并非殁于1196年,而是1165年。</b><br> 据宋大文学家、黄钺儿子黄世永好友杨万里《黄世永哀辞》载:“乾道己酉秋七月,予因谒乡先生武冈史君罗公。公曰:‘子之友黄世永者死矣。世永之父元授得州南雄,六月某日世永自行都侍南雄公,西归至贵溪逆旅,南雄公疾不起。后一日,世永亦卒。或曰皆暍也,或曰世永毁也’。予闻之心折泣。且疑后月馀,得中书舍人周公子充与友生胡季永书,与武冈公之言不异,于是哭之尽哀。”参考自清《钦定四库全书 卷四十五》。</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b> 乾道己酉年是1165年,黄钺于该年六或七月某日去世。</b></span></h5><div><br></div> <h5></h5><h5><b> 二、 关于“冈(岗)公-元义-阁公-万荣-中章-先(元)刚-春公-尚仁-淑扬-岗公”世系的混乱和错误问题</b></h5><h5><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⑴ 关于“岗公-元二-觉公-万荣”四个世系重复的问题</span></b></h5><div> 据循州《海龙虎谱》记载世系:“峭山—井—历尧—<font color="#ed2308">冈—元义—阁—万荣—中章—先刚—春—尚义—淑能</font>—震—文—景升—僚”(黄僚是邵武黄峭第十六世孙)。<br> 于都黄氏2014-2017年二次联修谱时,针对已发现的世系问题,因时间仓促,无法简单凭个人意志纠正,只能在原老谱基础上,对原世系作了小修改,二修谱世系为:“峭山—井公—大成—<font color="#ed2308">岗公—元义—阁公—万荣—中章—先刚—春公—尚仁—淑扬</font>—岗公—元二郎—觉公—万宿/万宣/万荣/万崇/万宗/万宝”。<br> 现针对流传范围极广的循州《海龙虎谱》、及受循州《海龙虎谱》影响的多个地方如《于都黄氏联修谱》作个探讨。这些谱中,从“<font color="#ed2308">冈—元义—阁—万荣—中章—先刚—春—尚仁、尚义—淑扬、淑能</font>”这一段世系是比较一致的。无非一些谱中,将“冈“写作“岗”或写作“冈公”、“岗公”,或把“先刚”写作“元刚”。<br> 但问题就出在这段比较一致的世系中。以《于都联修谱》为参照,井公-大成之后世系,“四世【冈公】—五世【元义】—六世【阁公】—七世【万荣】”,与“十三世【岗公】—十四世【元二郎】—十五世【觉公】—十六世【万宿、万宣、万荣、万崇、万宗、万宝】”,这两段世系是相冲突的。<br> 稍细心查看,便不难发现,四世“冈公”与十三世“岗公”是同一人,配偶相同,其子五世“元益、元义、元三、元士、元梧”与十四世“元一郎、元二郎、元三郎、元四郎、元五郎”是同名、同音、异体字。唐宋古音“二”与“义”同音(ngi四声),现赣南客家话部分地区仍保留此古音。<br> 而六世“阁公”与十五世“觉公”也是同名、同音、异体字。唐宋古音“阁”与“觉”同音(gou四声),现赣南客家话部分地区仍保留此古音。而七世“万荣”与十六世“万荣”也是同一人。<br></div> <h5><b> ⑵ 关于“冈(岗)公—元义(二)—阁(觉)公—万荣”四个世系为人为添加上去的问题</b><br> 通过常识,可以初步判定“岗公—元二郎—觉公—万宿/万宣/万荣/万崇/万宗/万宝”是真实存在的世系,而“冈公—元义—阁公—万荣”系人为添加上去的。</h5><h5><b> 这里,放一个大杀器,一个一剑封喉的理由:黄井生于928年,黄钺生于1104年,相差176年。如果按《于都谱》原载世系“井公—大成—岗公—元义—阁公—万荣—中章—先刚—春公—尚仁—淑扬—岗公—元二郎”共12代人,代距为14.67年/代</b>。这是什么品种的人类能传这么快呢?如果没有添加世系,哪个生物学家能给我解释一下?<br> 而只有去掉那人为添加的四代,还原到八代,176年/八代=22年的代距,才是非常标准非常正常的。<br> 应当承认,黄氏人口众多,出现同名同姓者在所难免。像黄钺,历史上就不止一个。不过,在同一家族、直系上下代之间,连续四代名字一样,这是严重违反中国传统伦理的。尤其是在相近不久的世系族谱上,连续四代与直系祖先取同名、同辈,这既有辱祖先,又侮辱当世叔伯兄弟直系宗亲。<br> 所以,前人修谱者,针对同一段四个世系出现重复的问题,想到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就是将这四世中的“岗公—元二郎—觉公”的三世作了异体字处理:即将“冈”改为了“岗”;其子元一、二、三、四、五郎分别改成元益、义、三、士、梧;“觉”改成了“阁”;同时,觉公六子“万宿、宣、荣、崇、宗、宝”,改为阁公二子“万萱、万荣”(同时“宣”字改成了“萱”)。人为的痕迹非常明显。<br></h5> <h5> 那这两段世系有没有可能是堂兄弟关系呢?有三个理由判定,不是:</h5><h5><b> 首先,上面第一点说了,“四世—六世”与“十三世—十五世”配偶都相同</b>:岗公与冈公都配罗氏,元义与元二郎都配张氏,阁公与觉公都配赵氏。<b>儿子数也相同</b>:冈公生五子,岗公也生五子;元义生一子,元二郎也生一子。巧合太多,应该就有问题了。</h5><h5><b> 其次,古代书香门第家族取名有一个特点:即同辈兄弟之间,为了体现家族性,取名要么同字、要么同字体,而不会追求同音。比如,黄岗与黄冈是同音,黄觉与黄阁也是同音,家族之间,叫起来是分不清你我的。</b>而同字的例子,比如黄峭后裔、著名岭南黄氏黄海龙、黄海虎、黄海豹兄弟,其父便在他们几兄弟名字里都按了“海”字。<br> 而宋代大文学家苏氏兄弟,兄叫苏轼,弟叫苏辙。“轼”和“辙”都是“车”字旁。这是同字体的例子。而宋会昌县令黄钺叔父辈黄俯、黄仰、黄侑,名字里则都是“亻”字旁、左右结构。<br> 再次:宋朝男儿曾流行过一个取名法,即“一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像著名的宋朝抗金名将杨家将,从杨大郎至杨八郎,一家八郎(老八为义子)。这种例子,各族(家族,非民族)各姓中均有很多,光黄峭后裔内部各分支也有很多。如江西石城县《石城北关黄氏十三修族谱》记载,城公后裔有万一郎、万二郎、万三郎(其中万一郎迁居南丰县二十七都双井,万二郎留在原籍,万三郎迁居浙江金华府铁板桥)。如果各位在族谱上看到这类以数字+郎为名的,基本可以判定他们生活在宋代。至今,日本还保留了这种华夏取名遗传。比如“小泉纯一郎”,说明他在家里兄弟中排行老大。<br> 但是,将“一郎、二郎、四郎、五郎”写作“益郎、义郎、士郎、梧郎”,则根本没这习惯,也没这必要,单独拎出来又失了它的本义。不仅如此,如果兄弟是“元一郎、元二郎、元三郎、元四郎、元五郎”,<b>堂兄弟哪怕起名“元六郎、元七郎、元八郎、元九郎、元十郎”,都不会起“元益、元义、元三、元士、元梧”这样不伦不类的名的。</b><br> 据以上三点理由可知,这两段世系非堂兄弟关系,而是只存在“岗公—元二郎—觉公—万宿/万宣/万荣/万崇/万宗/万宝”世系,而不存在“冈公—元义—阁公—万荣”世系,即后者系人为添加上去的。<br></h5> <h5><b style="color: inherit;"> ⑶ 关于“冈/岗公”非“大成”儿子、“中章”非“万荣”儿子的问题</b><br></h5><h5> 据广东蕉岭黄海虎僚公后人《黄氏族谱》记载世系:“峭山公—井公—大成公—<font color="#ed2308">中章公—元刚公—春公—尚仁公—淑能</font>—震公—文公—景升公—僚公(海虎)”。<br> 据广东长乐迁重庆潼南县双江镇黄海虎僚公后人《长乐尖山黄氏族谱》记载世系:“峭山—城公—<font color="#ed2308">中章—元刚—春—尚仁、尚义—淑能</font>—震—文—景升—伯、僚”(清朝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由礼部儒士、湖南长沙府攸县尉黄佐丞致仕后编修)。<br> 据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从广东迁居重庆江津市嘉平镇黄海虎僚公后人《广东兴宁三房祠老谱》记载世系:“峭山—井公—<font color="#ed2308">中章—元刚—香春—尚仁—淑能</font>—震—宇文—景升—伯、僚”。<br> 据广西阳朔《黄氏族谱》记载世系:“峭山—城公(亦名井)—<font color="#ed2308">中章—元刚—春—尚仁、尚义—淑能</font>—震—文—景升—伯、僚”(清朝光绪四年(1878年)编修。见黄燕熙《黄氏通书》第836页)。<br> 据广西钦州板城游甘棠宗支记载的世系:“峭山—井公—<font color="#ed2308">章—元刚—春—尚仁—淑能</font>—震—文光—保—伯、僚”(见黄燕熙《黄氏通书》第836页)。<br> 据广西马山县古零新黄 黄海虎僚公长子庆吉系后人记载世系是:“井公—<font color="#ed2308">章—元刚—春—尚仁—淑能</font>—震—文光—保—伯、僚”(见黄燕熙《黄氏通书》第731页)<br> 以上多地比较老的族谱有一个共同点,即从“中章”至“伯/僚公”世系都是一致的,差别只是,中章是源出井公还是源出城公的问题。<br> 而根据前文(1)(2)小节的论述,“冈(岗)公—元义(二)—阁(觉)公—万荣”乃人为添加的重复世系,去掉这个世系,则循州《海龙虎谱》世系变成了:“峭山—井—历尧—<font color="#ed2308">中章—先刚—春—尚义—淑能</font>—震—文—景升—僚” ,《于都黄氏二次联修谱》的世系则为:“峭山—井公—大成—<font color="#ed2308">中章—先刚—春公—尚仁—淑扬</font>—岗公—元二郎—觉公—万宿/万宣/万荣/万崇/万宗/万宝”。<br> 从以上各地族谱证明:一、“冈/岗公”非“大成”儿子,修正后的《于都谱》至少可以表明,“冈/岗公”实际为“淑扬”儿子,而“大成”为黄峭山裔孙,是“冈/岗公”的两轮太公祖了;<br> “中章”也并非“万荣”儿子,黄万荣生于1193年,而中章比他早生了两百多年,怎么成了儿子?这是谬误了。</h5> <h5><b> 综以上三点,系统佐证那段世系的错误性。</b><b></b></h5> <h5> <b>三、 关于民国二年修谱与93年于、安、会、寻修谱问题</b><br> 1129年,金兵南侵至吉州,与虔城近在咫尺,赣民忧惶,于是黄钺安家会昌富尾。黄钺后人黄觉生六子,万宿、万宣、万荣、万崇、万宗、万宝。<br> 1235-1241年,蒙宋战事起。1258年,蒙军全面攻宋,兵锋直抵川渝鄂。在此前后,黄觉六子一分为六,从会昌县城外迁,肇基六方:<br>长子迁会昌站塘乡,次子迁会昌羊角,三次迁会昌珠兰杉坑,四子迁于都靖石乡,五子迁瑞金葛岗乡,六子迁安远濂里。六支后代再以此散居、或转迁他处者,不一而足。<br> 此后,因散居六方,长子万宿后裔黄以翼于明初(1369年)首修黄钺会昌族裔家谱时,只修了万宿房家谱;<br> 后次子万宣、三子万荣两支,因当时同住会昌珠兰乡附近,两房联修家谱,接的是长子万宿房谱头;<br> 清乾隆时,安远三修谱,则只修了次子万宣、四子万崇、五子万宗和六子万宝四支的房谱,而未修到长子万宿、三子万荣支系。何也?因当时万宣、万崇、万宗和万宝四支系,所居地要么时属安远县管辖(如靖石),要么已从会昌、瑞金、兴国诸县迁至安远定居;而万宿、万荣两支所居还属会昌管辖。所以因属地关系,以县邑为单位,都是同一邑联修黄氏族谱的。会昌、安远虽属邻县,也是各修各的谱。<br> 至于建国后,1954年靖石乡又划归于都县管辖,所以1993-1994靖石万崇一支后裔的谱又是与于都县黄氏联修的,万宿、万宣、万荣、万宗、万宝五房未参与同修。想当然,当时万宣、万宗、万宝四支应是与安远县黄氏同修,而万宿、万荣二支应是与安远县同修。2014年,于都黄氏第二次联修族谱,靖石万崇后裔也是单独修的。<br> <b>黄觉六子万宿、万宣、万荣、万崇、万宗、万宝,惟一一次同修族谱,是民国二年会昌、安远同修族谱时,兄弟六人后裔才修成同谱。</b>可惜的是,<b>明明当时已经统一了世系辈分,现如今仅一百余年,六支族谱为何又是乱得不成章法呢?</b><br></h5> <h5> 这又跟六支后裔分居各县、各修各的谱有关。比如:<br> (1)自靖石乡划归于都县管辖,1993年于都黄氏联修族谱时,靖石派人往于都县宽田乡借民国二年修的族谱,发现于都井公房系原来有谱头,即“<font color="#ed2308">井一大成(又名历尧)一岗一元义一阁一万荣、万萱</font>”(据此推理,黄觉六子中,可能在此地有黄觉二子万宣、三子万荣后裔居住)。当时由于信息闭塞、掌握资料有限,故不管此谱头是否有误,便接续上了。2014-2017年于都黄氏第二次联修时,万崇支系继承的也是这个世系谱头。<br> 而民国二年(1913年)会、安两县联修《黄氏族谱》时,记载的黄钺世系为“<font color="#ed2308">峭山—井公—大同—冈公—钺公</font>”,两者世系明显不同。所以,1993、2014于都黄氏两次联修族谱时,靖石乡万崇支脉世系的问题,源头即出在,所借阅的宽田乡民国二年修的黄氏族谱的谱头就是有问题的。<br> 富有戏剧性的是,2014年于都黄氏第二次联修族谱,靖石乡万崇支系后人发现同县宽田乡一支黄氏也是二房万宣的,这支把万崇后裔世系带偏的支裔,目前更进一步,已经把自己修到了井公其他房系下,至今也未修回来。另外还发现同县车溪乡一支黄氏也是万宣后裔,之前则跟宁都县他房黄氏修在一块。这都是没有跟上“大部队”的结果,混进其他嫡系里去了。<br> (2)而民国二年(1913年)会、安两县联修《黄氏族谱》就没问题吗?该谱记载的黄钺世系为“峭山—井公—大同—冈公—钺公”,其中,大同公生于1080年,与井公生于928年,代距152年,明显有误。如果将大同公年龄往前提,后面世系中年龄也接续不上,又会产生新的问题。<br></h5> <h5> (3)而安远会昌寻乌等县他房也修得乱七八糟。1994年修谱时觉公六子世系都是乱的。虽然民国二年(1913年)会、安两县六支联修了《黄氏族谱》,并统一了字辈,但1994年时,同一“国”字辈,会昌是第32世,安远是第36世,于都则是第38世。<div> 如上图,黄觉三子黄万荣支系,谱头跟上面提到的于都宽田乡万荣万宣后裔所用的一样,世系则比黄万崇支系《于都黄氏联修谱》更加乱。他们世系是完完全全把“中章——淑扬”这段世系当作黄钺后裔了。<br> 而且在这本谱里,黄觉六子中“万荣”排行老二,排在“万宣”前面了,明显有误。<br> (4)明洪武二年己酉年(1369年),黄钺会昌后裔黄以翼在《富尾老谱序》中载:“……今我会昌富尾钺公,系峭山公十五子井公自绍兴间卜宅居此,历有年所。而其谱事之修仍与昆仑合刻,浱南丰双井之次上承邵武禾坪,洞然若观火者,老谱有可据也。<b>尔来十有余世矣</b>,播越分徙如黄河之水……“这说明,当时修谱时,确认自钺公至1369年,会昌当地黄钺支脉黄氏已繁衍至十余世。<br> 黄以翼为黄觉六子中的老大黄万宿支系,是当时六支人口中,传的最快的一支。不过按当时族谱世系,“钺公—觉公—万宿—均丞—蛟瑞—仲祖—以翼”,<b>此为七世,就算加上黄以翼儿子、孙子、曾孙,满打满算才十世,不符合“十有余世”的自述,所以这个世系与谱序是自相矛盾的。</b><br> 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参考其他房族谱即可明晰,暂时不述。<br></div></h5> <h5> <b> 四、 关于会昌县令“黄钺(字元受)”并非淑扬孙、冈(岗)公儿子的问题</b><br> 黄钺,字元受,又作元授,建昌军南丰县人。绍兴五年乙卯(1135年)汪应辰榜进士。<br> 宋绍兴年间,县令黄钺始筑县城城墙,周围二里五十步,高一丈五尺,三面阻水,南为濠,广十丈,深六尺,长一里五十步。东南西北四门,勒有黄钺建城字渍。详见《会昌县志》(1984年新华社出版)(1页)《大事记》;《赣州府志·卷十一》;《江西通志·卷六十六》。<br> 据《宋登科记考·卷九》高宗绍兴五年(1135)749页“【黄钺】字元受,建昌军南丰县人,仰子。绍兴五年登进士第”;宋 洪迈《夷紧甲志》卷九《黄履中祷子》“黄钺,字元受,建昌人,汪应辰榜登科”;《正德建昌府志》卷一五《选举·进士》、《同治建昌府志》卷七《选举·进士》《光绪江西通志》卷二一《选举表·宋进士》等记载,<b>黄钺(字元受,又写作元授)为建昌军(今抚州)南丰人</b>。<br> 据黄钺南丰后人《蓝溪黄氏续修房谱》(1814年修)、《西麓双进黄氏族谱》(同治丁卯十一修)与《宝石双井黄氏族谱》(民国八年己末岁重修)同载,世系为:“峭公—井公—大成—梦斗—贾公—卿公—友诚—履中“。<br> 据黄钺南丰后人《鹏溪黄氏》记载,世系为“履中—俯公—钺公—文昌—枢公—赏公”。<br> 据黄钺南丰后人《梅溪黄氏》记载,世系为“履中—俯公—钺公—文晟—楫公—焘公“。<br> 据《双井黄氏族谱原序》(大宋绍兴六年丙辰岁秋菊月望日 黄俯作序)记载:“履中—俯、仰—钺”。<br> 据《黄公(注:文晟,字世成)墓志铭》(宋陆九渊撰。陆九渊,字子静,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记载:“南丰黄世成,少事场屋,再举不第,即弃去益。翻经史百家言,究穷其道理,结庐石仙岩有终焉之意。其兄世永,甫冠登科,所志颖脱……其父南雄府君,官至正郎,泽及世成。世成推以与弟,泽再及,又推以与次弟,有季弟泽不及,则推已田与之……世成,讳文晟,<font color="#ed2308">曾祖履中</font>,康州司理参军,妣叶氏;<font color="#ed2308">祖俯</font>,左迪功郎处州司理参军,赠左朝请大夫,妣太宜人吕氏曾氏;<font color="#ed2308">父钺</font>,左朝奉大夫,知南雄州,妣宜人曾氏娶曾氏;<font color="#ed2308">子男五人</font>:长曰楫,先四年卒;次曰楠,曰槐,曰椿,曰棐,女三人:长适湛觉,次适曾林宗,幼在室;<font color="#ed2308">孙男二人</font>:焘、勲,女一人。世成生于绍兴丁巳年(1137)二月已亥,卒于淳熙丁未(1187)十二月壬辰,享年五十有一。”<br> 该《墓志铭》记载的世系为:“履中—俯公—钺公—文晟(字世成)。”</h5><h5><b> 以上大量史实可以充分说明黄钺的世系源流问题,他并非“淑扬—冈(岗)公”世系后代。</b><br>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历史错误的呢?<br></h5> <h5><b> 五、 关于“元二郎”和“黄钺”并非同一个人、而是黄钺后人错误续接他房世系的问题</b><br> 据《富尾老谱序》(明洪武二年己酉年(1369)冬月日 黄以翼)载:<br> “黄氏有谱由来久矣。唐太宗考天下谱,帙合一百九十三姓,三千六百一家,黄氏与有荣焉。载在史册,可考而知盖()石公受姓,江夏称郡,或武功佐国,或文章传世,固有班班可数者。今我会昌富尾钺公,系峭山公十五子井公自绍兴间卜宅居此,历有年所。<b>而其谱事之修仍与昆仑合刻</b>,浱南丰双井之次,上承邵武禾坪,洞然若观火者,老谱有可据也。尔来十有余世矣,播越分徙如黄河之水,流三江衍五湖靡有纪。及今不修,后世年远必有一体塗人之视。夫谱者也,又補(补)之谓也。普与布,远近亲疏咸普载之,補(补)则弥缝其缺而完其故也。钺始会昌流传至今,若卒葬庐舍,东西南北之区无不托足,安可听其涣散而不修谱,以睦乃族哉?虽然谱之修固有合族於今日,而支分派别势必至於复修,而后亲者不疏,疏者不远,如黄河之水流三江衍五湖,同一发源於星宿者也。诗曰勿替引之。愿我黄氏世修其谱,人文兴起无愧夫一百九十三姓、三千六百一家,斯可矣,是为序。”<br> 从以上黄以翼《谱序》中可以表明,自黄钺(1104-1165)安居会昌以来,居住在会昌的黄钺后裔在200多年时间里,一直是没有修家谱的。直到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其裔孙黄以翼(生于1295年),在75岁时才首修会昌支裔族谱。因为间隔时间久远,受限于当时封闭的信息和交通条件,在对待黄钺以上世系时,“<b>而其谱事之修仍与昆仑合刻</b>”,将上世系错误接至吉安万安昆仑元二郎房系。<br> 导致这种错误的原因,根本原因是年代久远,有很多无法验证、厘清的东西。<br><div> 比如:<br> 1、<b>黄钺成长于赣州、吉州,后人误以为他家乡在这附近</b>:黄钺在会昌当县令、宅居时间并不长,家族根基不深。而黄钺知会昌县令前,是随父亲黄俯在赣州长期生活的。黄俯在1112年(即黄钺八岁时)中进士的,后长期在赣州任虔州司理参军;<br> 2、而黄钺祖父黄履中在1109年进士登科,刚开始在吉州(吉安)永丰为县令,所以<b>童年、少年的黄钺与吉安、赣州两地渊源颇深</b>(古代父亲为官,未成年孩子是跟着父亲的)。而万安昆仑在吉州境内,离赣州又没多远,所以黄钺后人黄以翼修族谱时寻亲至吉、赣间的昆仑,是符合逻辑的。<br> 3、<b>无论黄钺、元二郎,都属于黄峭后裔、黄井支派</b>:黄钺祖上源出抚州南丰双井,是黄峭二十子黄井后裔,而“中章至淑能、淑扬至冈公”这支系也源出抚州南丰双井,也是黄峭二十子黄井后裔。<br> 4、<b>黄钺、元二郎都是黄峭十世孙</b>:由前文可知,无论是各地黄海龙(伯公)、黄海虎(僚公)后裔族谱,还是于都修正的族谱,都表明元二郎是从峭山之后第十世孙:“峭山—井公—大成—中章—先刚—春公—尚仁—淑扬—岗公—元二郎”。而从上文第四节可知,黄钺(元受)也是峭山之后第十世孙:“峭公—井公—大成—梦斗—贾公—卿公—友诚—履中—俯公—钺公(元受)”。<br> 5、<b>古代人为了避免同名,往往还会起字,黄钺的字“元受”与“元二郎”有相似性</b>。像黄钺者,古代历史名人录里就有宋、明、清朝多个黄钺。但黄钺字元受者,在古代,仅宋朝建安军南丰人一个。朋友间称呼他,也往往亲切地称其字(元受,亦作元授),像他的好友刘才邵、王庭珪等作的《次韵黄元授见访》、《次韵黄元授悯旱》、《次韵黄元授喜雨诗》、《和胡观光黄元授二首》、《次韵周穆卿教授兼简黄元授司户》等,还有杨万里作的《黄世永哀辞》里述:“乾道己酉秋七月,予因谒乡先生武冈史君罗公。公曰:‘子之友黄世永者死矣。世永之父元授得州南雄……’“都称黄钺为“元授”。但万安昆仑的黄元二郎者,“元二郎”并非字,而是大名。<br> <b>综上前4点非常近似的历史巧合,在黄钺后裔200余年的口口相传中,变得不再非常确定,再加之第5点巧合,导致前人修谱者应是将元受(授)与元二郎混淆成一个人了。</b><br></div></h5> <h5><b> 六、 关于会昌肇基之祖黄钺及黄钺与觉公关系的问题</b><br> 前文已经阐述了比较多的有关黄钺史实。现在最核心的问题,是黄氏会昌肇基之祖,到底是黄钺还是黄元二郎。因为从可能性来讲,黄元二郎为会昌肇基之祖、是黄元二郎后人修谱时误将会昌县令黄钺事迹揉合进族谱里也是有可能的。我们接下来分析,是否有这种可能性。<br> 于是,基于族谱所载:<br> (峭山公十四世孙)元二郎(岗公次子),讳钺,字戟吾,宋绍兴年间仕会昌县令,督建城池,详载邑志,东南西北四门首勒有黄钺建城字迹,后解组就居邑之富尾,其为会昌肇居之祖,亦为万安昆仑迁居会昌之始祖也。绍兴乙卯年(1135)八月十五日丑时生,宋庆元丙辰年(1196年)九月初八申时殁,葬会昌野鸭塘虎形。配张氏,绍兴己末年(1139)正月初十生,绍熙庚戌年(1190)十一月十四日殁,葬野鸭塘犬眠形。子一:觉。<br> 除了前面已论述的黄钺非元二郎、生殁年等机械性错误以外,族谱所载中有以下4点事实:</h5><h5><br><b> ⑴ 黄钺宋绍兴年间知会昌县令,督建城池。</b><br> 历史上,名黄钺者可以不计其数,名元二郎者也可以有很多,但是,惟独族谱上从1369年首修谱起,一直坚持、明确记载祖上为会昌县令,且任上首修会昌城墙者,这个记载历史事迹是独一无二的,没有雷同者、也不可能雷同。既便黄钺在南丰祖地其他后裔支系也没有这个记载,可以说,黄钺会昌后裔的这个记载,是惟一记载黄钺仕会昌县令、且督建城墙的支系。<br><div> 而且这个记载不是空穴来风的,前文已提到《会昌县志》(1984年新华社出版)(1页)《大事记》;《赣州府志·卷十一》;《江西通志·卷六十六》载:“宋绍兴年间,县令黄钺始筑县城城墙,周围二里五十步,高一丈五尺,三面阻水,南为濠,广十丈,深六尺,长一里五十步。东南西北四门,勒有黄钺建城字渍”。其中会昌县志还注明了绍兴年间是(1131-1134年)。<br> 这里延伸一下,为什么会昌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置县,刚开始都是有城无防,直到黄钺仕会昌县令期间(1131-1134年),才带领官民开始修筑了会昌古城墙,从此才有了“铜赣州、铁会昌”的盛名远播?<br> 这里有个史实,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北宋向南宋转换、即南渡之际,金兵乘胜追击,大举南侵,一支进攻江西,一支进攻浙江。1129年,金兵进逼扬州城时,江东宣抚使刘光世不战而逃,朝廷没有追究他的罪责,只改任他移屯江州(今九江)。金兵攻破黄州(今湖北黄冈),渡江南袭江西时(当时宋朝隆裕太后躲在洪州南昌),刘光世又“引兵退”(率军南逃),致江西军、州多为金所有。至该年年底,金兵已已连续攻破江州、洪州、吉州,就差打到赣州了。直到第二年春,金兵孤军深入宋境太久、面对宋兵夹击,不得不退兵而去。<br> 于是,才有了1131年-1134年会昌县令共同钺的“始筑会昌城池”,以备不时之需。<br></div><div> 黄钺其他支系都没有相关他任会昌县令的记载,如果是元二郎200年后的后裔,要在族谱上编造黄钺的这个事迹,要去参考哪部黄钺后裔的族谱,才有这个记载呢?所以族谱上的这个记载,只有可能是黄钺后裔原创的。<br></div></h5> <h5><b> ⑵ 绍兴乙卯年与黄钺人生的高度关联性。它并非黄钺的出生年,而是黄钺中进士之年。</b><br> 绍兴乙卯年是1135年,现在并没有任何史料、族谱证明该年是黄元郎的出生年份,但该年却是黄钺高中进士、乃黄钺人生中重要的年份,所以族谱出现这个年份不是偶然的。但问题是,为什么族谱会将黄钺的出生年份从1104年后推31年到1135年呢?<br> 前文已述,黄钺(元受)被误认为元二郎,然后被错误续接到冈(岗)公系下。而冈(岗)公谱载生于宋大观乙丑年(1109年)。正是因为<b>“父亲”生于1109年,所以“儿子”怎么能生于1104年呢?然后,黄钺的生年才被人为后推31年,到了1135年</b>。<br>这个逻辑也可以解释下面第3点:<br><br><b> ⑶ 谱中载黄钺绍兴乙卯年(1135)生,宋庆元丙辰年(1196年)殁,享年62岁,而实际黄钺生于1104年,卒于1165年,享年62岁,享寿也具有高度关联性</b>。<br> 正是因为黄钺后裔修谱者,知道黄钺生年被人为往后推了31年,所以编谱者也按部就班,将黄钺殁年也理所当然地往后推了31年。如果是黄元二郎的生殁的话,有这么巧合,生殁跟黄钺都相差31年?<br> 而实际上,在此前,已知的任何黄钺支脉后人族谱中,无论是会昌黄钺后裔,还是南丰黄钺后裔族谱,都没有关于黄钺的这个1104-1165真实的生殁年记载。直到我们通过《南丰志》记载“黄钺,字元受,登绍兴五年乙卯(1135年)进士,建昌府南丰人。登进士时年31岁”。<b>考证出黄钺生于1104年</b>。再通过宋大文学家杨万里的《黄世永哀辞》载“乾道己酉秋七月,予因谒乡先生武冈史君罗公。公曰:‘子之友黄世永者死矣。世永之父元授得州南雄,六月某日世永自行都侍南雄公,西归至贵溪逆旅,南雄公疾不起。后一日,世永亦卒。或曰皆暍也,或曰世永毁也’。予闻之心折泣。且疑后月馀,得中书舍人周公子充与友生胡季永书,与武冈公之言不异,于是哭之尽哀”,<b>得出黄钺卒于1165年</b>。<br><b> 而考证出的黄钺真实享寿62岁,与《于都黄氏联修族谱》中经人为推后所载的享寿62岁,这绝对不是中彩票般的巧合!</b>下面来重点说一下第4点。<br><br><b> ⑷ 黄钺为黄氏肇居会昌之祖。</b><br> 据《会昌客家黄氏文化》第三章 宗支繁衍:<br> “收集、记载会昌黄氏五十多支脉宗中,唯黄钺公在会昌最早,始居于绍兴年间,其后觉公六子:万宿、万宣、万荣、万崇、万宗、万宝兄弟均居于县城富尾,而后迁徙站塘,大坝脑,珠兰,羊角,于都,靖石,安远水头,寻乌长举,赣县,泰和等各地。<br> 其次是庆华公孙、琯公、郭公兄弟于宋末元初自广东梅州蕉岭程官渡竹簷下移居没事头官丰村立业。<br> 再就城公12世孙,朝玉公于明洪武年间由万安赤冈迁移至白鹅中心居住。还有其它五十多支先后于明、清、民国年间迁入。”<br><b> 这一点,明确了在全县范围内,黄氏五十多支脉中,黄钺公支脉肇居会昌最早。</b><br> 我们在上面第五章说到,黄钺从小成长于赣州,赣州相当于半个故乡,对当地感情肯定不一般;加之上面第(2)节中,说到1127年之南渡之际,尤其1129年冬,金兵都从长江以北,一路沿赣江南下,都快打到赣州城了;再结合1131-1134年黄钺任会昌县令、修筑会昌城墙,此时,黄钺已娶妻生子、长子黄文昌(生于1128年)已五六岁,<b>这些内外在因素,使黄钺在任完会昌县令时一时决定在会昌安家,表明族谱论述是完全合情合理的。至少在当时的情境下,与老家抚州南丰比起来,会昌更加远离北方的战争锋线。</b><br></h5> <h5> 这里说明一点,虽然黄钺1135年才中进士,有些人会觉得他在1131-1134年即为官,知会昌县令,会不会不合理?这里是没问题的,黄钺31岁登进士第,中进士前他肯定是举人身份,古代举人是可以做官的。著名的范进中举,54岁了为什么还要考?就是因为考中了就可以做官,吃官饭,这也是他一考中就疯了的原因,突然狂喜疯了嘛。<b>这样推理,黄钺以举人身份,在祖父黄履中、父亲黄俯荫庇下,27岁任会昌县令,也是合情合理。</b><br> 在这里,再说一个基本没人注意到的细节:<b>1135年,即黄钺中进士之年,其祖父黄履中逝世。未几,其叔黄仰也于该年去世。</b>据黄俯作序《双井黄氏族谱原序》:<br> “俯尝闻诸先君曰:吾家谱系始于闵公失国,遂黄氏。至十一世歇公仕楚,封春申君,赐宅黔中。河北地十二县宠恩殊渥,后为李园所忌。吾祖霸公,得补吴郡太守。脱逃外境,由蜀而迁闽之邵武之裔峭山公,娶三妻管氏(应为“官”)、吴氏、郑氏,生二十一子。思远虑后,遂立合同关书,授诸子,执使依名以居。苟非峭山公之规,曷能得其源也。峭山公第二十子曰井公,由邵武徙南丰双井。井公三世孙梦斗公始作系图。凡七世至吾履中公,仍绍先公续谱系:“积德深厚,而始发于吾,吾颇涉经史,尝教训后辈,必当习先人之派作谱,或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俾后代子孙始得其源也。南渡之际,奔走仕途,不遑宁处。吾子俯当述吾之事,以继吾之志可也。”命下慨想良久,今非昔比幸与弟仰发身进士,亟欲践先父之言,奈俯备位司理,仰又太学释褐,竟未得以商确其事也。绍兴五年,昊天不吊,泰山其颓,匍匐墓次,哀痛惨切。乃与弟仰搜寻世系,稽订墓所事。未及终,严霜夏坠,而吾弟凋零,天实丧予,何痛如之!越明年,俯居丧次,仍述前事始末,备具上赖先君之灵,下及吾子黄钺沗擢进士。呜呼,先君庆泽之长而垂裕之速也。如此谱既成矣,若夫润泽之先君,既望于俯而俯深致望于钺也,钺其识诸。<br> 大宋绍兴六年丙辰岁秋菊月望日<br> 赐进士第左迪功郎虔州司理参军 系孙俯书”<br> 该黄钺父亲黄俯作序的《双井黄氏族谱原序》,讲了这么一件事: </h5><h5> (1130年前后)建炎南渡之际,社会动荡,黄俯之父黄履中曾告诫儿子黄俯,应当继承祖先之志把族谱续编下去,可以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这样后代子孙就能知道自己源出何处了。黄俯曾听一些长辈说过,祖上关于黄国闵公、楚国春申君、汉朝郡守黄霸及入闽始祖峭山公的事迹。于是把父亲嘱咐的续谱之事记在心上了。幸亏他与弟黄仰都出身进士,有这才能、也想早点实践父亲之言。无奈这几年,他任职虔州司理参军、弟黄仰又刚刚为官,竟没来得及商确此事。绍兴五年(1135年),父亲黄履中就去世了。于是黄俯与弟黄仰趁机开始商量着整理世系续修族谱。没成到,此事未成,弟仰又于当年去世!第二年(1136年),黄俯在家服丧期间,将族谱修编完成。<br> 可知:1135年黄履中逝世,按古代官员“丁忧”守制,黄俯要为父亲居丧三年,即1135-1138在家居丧,居丧期间,《双井黄氏族谱》于 1136年由黄俯修成,然后期满官复原职(有可能是吉州司户参军);而黄钺身为孙子,父在,居丧要求和时间都没那么严,应是闲家一年,即1135-1136年。<b>族谱载黄钺任会昌县令后即1135年“后解组就居邑之富尾”,应就是发生于他考中进士、闲家期间。时间不长</b>,为什么不长呢?因为我们从其他历史文献可得知(后文《附1:黄钺生平》中会详述),他此后在吉州任司户参军,1140年任吉州永丰县令。而任吉州司户参军应在永丰县令前,即大约1137-1140年左右。<br><b> 所以这样看来,黄钺就居会昌富尾时间,应在1135-1137年之间</b>。这里回到前面所说的会昌城墙,实际据会昌县志记载,会昌县城城墙从1131年开始修建,在黄钺任1134年任期届满时,并没有修好,而是一直修到1137年才修好。如果假定黄钺为会昌肇居始祖,这就很好理解了:他在会昌闲家期间,1135-1136年,也是人在会昌、陪伴城墙修好的,因为前面任上的原因,卸任后肯定也是出言出力了的。所以会昌县志要特别记载是黄钺修建城墙的、并在建好后特别在四面城墙上铭记黄钺。<br><b>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1136年黄钺闲家居丧满,官复原职,继续在会昌任职县令到1137年。</b>上文有会昌县志关于宋朝时期任职县令的人名列表,名单只有11任县令,既有可能是名单不全,当然还有可能是一些县令在此任职并不止三年的可能(宋朝知县一般任期三年)。<br><b> 综合以上4点信息,我们判定,会昌肇基之祖是黄钺,这点确认无疑。前人是将元二郎信息掺合进黄钺后裔族谱中,而非将黄钺信息掺合进黄元二郎后裔族谱中。</b><br> 明确了源头,我们再来讨论第七个问题——<br></h5> <b>七、 关于黄觉最有可能是黄枢儿子、即为黄钺曾孙的问题</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