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桂林,祖国的“老牌”旅游区,近些年似乎有些被忽视,人们更热衷于新奇的景区了。 <br> 然而,我却去过桂林三次:青年时、中年时、老年时,每一次的感觉都不一样,都有乐在其中的享受。尽管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可我仍乐此不疲。 <br>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是儿时从父亲口中得知的说法,想去亲历见识便成了一种愿望,而满足这一愿望竟成为了自己人生的一种乐趣,一道风景。</h3> <h3> 第一次是在1967年10月,那是视“游山玩水”为大逆不道的年代——说是与革命相悖。<br> 不满二十岁的我独自来到桂林,去了象鼻山、七星岩、花桥、榕湖、月牙山、还珠洞、芦笛岩等景点,但留下的印象却是凋敝、清寂,七星岩要11点才开门,花5分钱进入的南溪山白龙洞竟仅有我一个游人!人们对眼下的碧水青山是木然的,但我却兴致勃勃,尽管晚上睡的是火车站。<br> 当年,我未能拍照——那是很郑重、很高档的事,只留下了这张在当时可谓精美的芦笛岩门票,0.15元。</h3> <h3> 第二次来桂林是1985年7月,距第一次十七年。“游山玩水”业已不作“负能量”看待了,旅游业正让城市兴旺着。<br> 一家三口四天的自行游玩,其乐融融。当然要留影,但,仅有的彩色胶卷得省着用。那是我们人生与祖国的春天,人们怀揣着希望和欢愉。</h3> <h3> 第三次到桂林一带游玩,是在2018年4月,距第二次三十二年。外出旅游早已成为了国人的时尚,城乡也因第三产业繁荣着。<br> 这一年,我与子霖将跨入七十岁。我俩从贺州经阳朔沿漓江北上到桂林。一路上舒心游览,放肆拍照,闲适写生。躬逢人间四月天,好不春风得意。<br> 几十年过去了,仍是山明、水秀、洞奇、石美的“四绝”,仍是“甲天下”的美誉!在青山绿水间的感慨良多。桂林,岂只是山水大美,它还是文化胜地!愿我辈莫辜负了这大好河山,莫辜负了惟有的今生。<br> 回顾对比三次游历,竟是这般地有意思: </h3> <h3> 第三次出行去广西桂林的铁路交通之变化,是往昔无法想象的。且看1985年与2018年两次的火车票: <br> 1985年 共51小时 29.80元; <br> 2018年 7小时 351.50元:</h3> <h3> 暮春时节,虽然芳菲几去,但风和日丽,绿满山原,万物生机勃勃。<br> 我们是从阳朔开始游漓江的——因为“阳朔山水甲桂林”。当年,因暴雨没有把阳朔看个明白,而今不妨住下来漫游。<br> 到江边先拍个纪念像吧。</h3> <h3> 晨起,散步到漓江边,抬头一望:一惊,好美!雾里山川。赶紧坐下写生……</h3> <h3> 在阳朔,我们沿漓江散步——由下游富安码头起,直到上游过帜江楼。<br> 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兀立的青翠山峰,流淌的漫江绿水,断断续续的鸟鸣,让人自由散漫,心旷神怡。<br> 面对大自然的恒定与悠久,不禁嗟叹人类社会翻云覆雨的变迁和我们自己生命的须臾。<br> 精彩世界,若梦浮生。</h3> <h3>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如今的流水清耶?浊耶?</h3> <h3> 登临阳朔标志性的碧莲峰。山水奔来,江天一览,怎能不纵情潇洒?“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让人不能自已。<br> 旅行仍然还是那么地令人销魂!</h3> <h3> 而今的阳朔“西街”,是县城最为繁华之地!入夜,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热闹喧哗的时髦新潮,绝不逊色于大都市的娱乐街区。<br> 不过,这里也有闹中取静的地方,如徐悲鸿故居、孙中山纪念馆、山水园等。</h3> <h3> 群山起势,众水有脉。阳朔遇龙河为漓江支流,人称“小漓江”,令我联想到长江三峡和巫山大宁河,大小皆成趣,不可不游。</h3> <h3> 漫步遇龙河畔,四周风光旖旎,满目翠绿。青峰列岸,绿水宛流,古桥人家,江上竹筏点点,有静有动。<br> 一路走来,如行画中。</h3> <h3> 遇龙河上游的“旧县”是古代阳朔的县城,而今只是村镇模样,比之于我们刚去过的黄姚古镇显然逊色,但,其还是葆有了些质朴的旧貌和过往的旧物。<br> 想来,好些人文景观比自然景观更耐看、耐想。于是,写生留念。</h3> <h3> 距阳朔120余公里的黄姚古镇,堪称当今古镇中的明珠。<br> 青山大树掩映的黄姚,保留得出奇地完好,其质朴、温馨的旧貌使那些新打造的形形色色的小镇,黯然失色。</h3> <h3> 来到著名的兴坪,索性投宿江边农家民宿。出门便是漓江,置身绿水青山间,好不惬意!</h3> <h3> 沿漓江畔漫步是我俩三十多年前的愿望,而今,终于实现。留下小诗为念:<br> 一去红尘卅二年, 春风释愿我回还。<br> 江心击水权当驾,山顶擎云欲作冠。<br> 沿岸舒心读草木,抚崖息步阅江天。<br> 长歌短唱聊年少,净手濯脚拜碧山。</h3> <h3> 青山隐隐,碧水悠悠。散漫地沿江而行,既踱步也涉水,既远望也近看,既长啸也静默,既放歌也起舞,既畅想也发呆。随意而放肆,游目聘怀,忘乎所以!<br> 周遭只有大自然的风貌和它的气息。</h3> <h3> 江流泱泱,碧绿如染,山峰青青,平地凸起。山是凝固的岁月,水是流动的光阴,景便是启悟的钥匙。山水无言而纯真,只有用心灵来与之对话,才能领受到它赋予我们的一种博大、宽广的襟怀与气度。</h3> <h3> 碧草茵茵,白马萧萧。小憩的背景正是漓江有名的景点“九马画山”。</h3> <h3> 江岸漫游,有一种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有一种融入大自然的怡然乐趣,还领略了些“诗意栖居”脱离红尘之感。<br> 说来有些奇怪:是否物质方面的向往使人们涌向城市,而精神方面的追求则让人追寻山林田园?</h3> <h3> 留个影,划个船。“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h3> <h3> 象鼻山无疑是桂林城标志性的景点。当年自然河堤,曾下水游泳;如今广场石阶,只留影而已。 </h3> <h3> 当年亲近的七星岩骆驼山,而今竟被远远地隔开了。我俩还是找到了当时拍照的枫树,都长粗了。</h3> <h3> 游桂林,淡看它的人文遗存是可惜的。<br> 前两次来桂林,便很喜欢伏波山及还珠洞。这次,我俩骑着共享单车再寻旧踪。孤峰依然兀立,半枕陆地半插江潭,还珠洞内试剑石和米芾像等碑刻尚在!天然洞府,神仙小居。又想起刘禹锡“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诗句。<br> 故地重游,仍是令人流连忘返。</h3> <h3> 对于桂林,我们似乎轻看了它的人文环境。这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南国重镇,历代便是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相得益彰的福地。如,其摩崖石刻是全国最多之地,也是宋代题刻最多处,堪称祖国文化瑰宝。<br> 七星岩景区的碑刻颇为集中,其龙隐岩的宋“元祐党籍碑”最为珍贵。</h3> <h3> 上两次都未能造访成“桂林第一峰”的独秀峰,而今终于开放,怀旧如愿。因抗战时期家父曾在独秀峰下工作过,故在此留影。</h3> <h3> 来到风光秀美的花桥,想起1985年我们仨席地而坐、而卧午休的往事,当时,还告诉女儿这里是爷爷喜爱的地方。<br> 而今,又闻到草木与碧水的清香。这始建于明代的木质古廊桥,早已脱胎换骨了。</h3> <h3> 1985年我们仨还去参加了漓江——阳朔“船去车回”的一日游,三人共32元。<br> 这次,没有去打听漓江游的价格,据说220元/人,不菲的收费对旅游业来说,是福?是祸?</h3> <h3> 1985年登山顶俯览桂林的留影。这次,仅上了象鼻山、独秀峰,没有再去登临叠彩山、月牙山、伏波山、南溪山、穿山等了,攀登之风光俱在回忆与照片中了。</h3> <h3> 1985年桂林郊外的留影,为的是让女儿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h3> <h3> 1985年在桂林游览的门票,大多为0.10元。那时,想不到如今动辄就是几十元,当然,也想不到凭老年证可不花钱</h3> <h3> 1995年前后曾有一歌曲《我想去桂林》,唱出了“无钱有时间与有钱无时间”的纠结,其实,旅游还有一要素——体力,快要七十岁的我俩能来游览,甚幸!<br> 回程的火车上,闭目便是桂林阳朔的山山水水。如歌岁月,无限江山。聊以一小诗结束此行吧: <br>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br> 再度桂林游,至此不羡仙。</h3> <h3><br><br>后语:<br> 入冬后,似乎新冠疫情又有反复。宅家无聊,也玩手机,便做了此桂林美篇。<br> 想起今秋做的《我看山西好风光》美篇,这一北国一南疆,一黄调子一绿颜色,一关注人文一着眼自然,或许能相映成趣。<br> 在我的旅行生活中,两次去山西,三次去桂林,以为每一次都有新感觉、新收获。这种旅游嗜好给自己带来了一种精神享有——关注大千世界,如这次,其间感慨最多的是景物变迁,而最深的却是社会、人心,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这种交织着的沧桑感与愉悦感,颇有意趣,更有人生况味!自以为应与朋友们分享和交流。故,发出此篇。但愿寒冬时分,大家玩手机时多一个消遣。<br> 哭也春秋,笑也冬夏。既然此生遇上了这个靠手机度日的年代,那我们得学会自得其乐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