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第四部:赵树理之《三里湾》

我心永恒

<p>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第四部:赵树理之《三里湾》</p> <p><b>  赵树理创作的《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优秀作品,1955年初版。小说围绕华北解放区模范村三里湾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秋收、整党、扩社、开渠……合作化运动给农村带来新气象,但由此也引发了有关两条道路、两种思想、两种生活方式的种种矛盾,三里湾在发生着巨变。该书善于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言和行动来刻画人物,寥寥数笔而神形毕肖,结构上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手法,情节连贯而不跳跃,语言生动、朴素、幽默、风趣。</b></p><p><b> 2019年9月23日,《三里湾》入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选题计划“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列为第四部。</b></p> <p><b>  小说从赵树理十分熟悉的山西太行山区长治地区试办、扩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现实生活吸取题材。《三里湾》通过秋收、整党、扩社、开渠等四件事的描写,生动曲折地反映了中国农村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热情歌颂了贫下中农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表现了农村中先进力量与落后势力的矛盾消长,揭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同时,作品注意对生活的纵深剖析,挖掘中国农村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艰难曲折的历史根源和人们的心理态势,不仅反映了农村两条道路斗争这一主要矛盾,还反映了封建主义思想在农村中的遗毒和影响,反映了农民在家庭关系、婚姻问题上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从而广阔地描绘出农村各阶层人们的精神面貌。深刻地反映了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既包括了生产关系的改变,也包括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道德风尚、社会习俗的改变,使作品的内容更为深厚。真实反映了农民群众在合作化以后对文化、技术和知识的渴望,反映了农村知识青年同农民的结合,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农村的发展方向,充满了理想的色彩。</b></p> <p><b>  《三里湾》的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都具有口语化、形象化的特点。作品中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明白晓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充分显示出赵树理是一个语言大师。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三里湾》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作品中的人物语言都能确切地体现出每个人的身份、个性及心理状态。</b></p> <p><b>  赵树理(1906年—1970年),原名赵树礼,山西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1937年参加抗日工作,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新华日报》等报社工作。1943年发表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优秀作品。1945年至1948年,发表了《三里湾》《锻炼锻炼》等多篇作品,先后在《工人日报》《说说唱唱》《曲艺》《人民文学》等刊物工作,1964年回山西晋城工作,其主要作品辑为《赵树理短篇小说选集》和《赵树理选集》。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