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人生中最美的珍藏,还是那些往日时光”</p> <p> 技校之美,美在执着</p><p> 因为工作的关系,虽然已经调离学校,但一直在和技校打交道,亲身经历了这所学校30年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一直以曾是一名技校人为荣。</p><p> 1990年,我曾参加学校组织的到菏泽地区技工学校和郓城县技校学习、听课。1991年,又被菏泽地区纪委抽调到巨野县技校清查冒名顶替学生。后来也曾参观学习过市外其他技工学校。那时感慨憧憬,什么时候我们的学校也有这样的规模。</p><p> 30年后回望来时路,有太多感慨。</p><p> 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之后,有的技工学校消失了,有的转隶到其他部门,有的一直在苦苦支撑,而我们历经曲折后高速发展,学校面貌焕然一新。</p><p> 也有太多思考。</p><p> 我们的学校也面对过同样的困难,但我们挺了过来,凤凰涅槃而重生。深层次的原因在哪里。一方面得益于历届区委、区政府、区人社局领导的执着,我们才有了坚强后盾,有了大力扶持,再加上有后续国家和省、市好政策的扶持;另一方面,得益于历届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工的执着,咬定“招生育人、技术过硬,重在安置”这个目标不放松,即使在最低谷的时候也不放弃,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届干给一届看,才终于迎来了职业教育的春天。</p><p> 菏泽是牡丹之都。菏泽人都知道,牡丹有一个特点“舍命不舍花”,就是一旦移栽,生存环境发生变化,第二年春天无论克服多大的困难、做出多大牺牲,也要把花绽放开,把美奉献给人间。我在给外地客商介绍菏泽人的性格时,把这种“不畏苦难、自强不息、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精神归纳为“牡丹精神”。我以为,这既代表了菏泽人的精神,又代表了牡丹区职业教育人的精神,同时,完全可以升华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特质。</p><p> “云深山坞,烟冷江皋,人生未易相逢。”我们来自技校,教职工和学生们的骨子里都带着牡丹精神的特质。我们曾经汇聚于此,又由此奔向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创造出各自的辉煌。盛典在即,菏泽工程技师学院如朝气蓬勃的少年在张开双臂欢迎我们。李成方院长一声召唤,我们共赴冬日之约,愿天南地北技校人相聚时,人人归来皆少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