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封的记忆(五)

美友1386791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依溪而居的苗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1986年整党工作队记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重 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在全党开展了一次,为时三年多的整党工作。这次整党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党的建设运动。在整党中,坚持“整党促改革,整党促经济,经济检验整党”。正是中国共产党自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方针后,在党和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贯彻始终如一的做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1986年6月,我有幸参加了湖南省委组织部抽调的整党工作队。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湘西自治州花垣县,那里可是全国贫困县之一 。当我接到通知时,我还是一名预备党员,7月份才满一年的预备期。为了便于我参加工作组,单位党组织提前为我召开了转正党员大会。赴湘西之前,我们集中在枫林宾馆进行整训,主要是学习相关文件,强调工作纪律和交待基本工作原则。这批人分别来自湖南省各厅、局及所属的二级单位,还有中央驻长的各单位。有厅长、处长、科长,还有像我一样的普通工作人员。经过一周的集训,我们这批工作队员带着被褥和生活用具,由省委组织部安排的大客车送往湘西州,沿途经过了益阳、桃源、沅陵、泸溪、吉首等市县,并由各市县交警部门,用警车开道护送至目的地。说实话,我们都是非常普通的人,有必要这样兴师动众吗?不仅惊动了沿途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更是打扰沿途民众。虽然说是省委组织部对这批人员的重视,但是,让我有另一样的感觉,有些过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从吉首至花垣县要经过矮寨,这条公路可是久负盛名,称得上“矮寨公路奇观”,位于矮寨北坡上,人称“矮寨天险”,为湘川公路上最险的关卡,其地势之险、工程设计之巧妙居全国公路之冠。这是一条为适应抗日战争需要而修的一条国道!可以说是用血肉筑成的抗日生命线!这一段公路长约6公里,却修筑于水平距离不足100米,垂直高度440米,坡度为70-90度的大小斜坡上。这样特定的空间迫使公路多次转折,形成13道锐角急弯,26截几乎平行、上下重叠的路面。我是第一次乘车攀矮寨这一段公路,让我产生了非常奇特的感觉。仿佛离开了地球,遨游在天上,不知目的地在何方。每一次急转弯,你都会以为投向了地狱,作好“永劫不复”的准备。每当随车弯转过来了,你就会长长地暗舒一口气,感谢上帝保佑逃脱死亡。不过现在难得经历这段惊险的旅途了,2013年3月,在德夯大峡谷之上建成了一座雄伟的矮寨大桥。</span></p> <p>矮寨大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我们到达花垣县后,根据县委的安排,每五名工作队员组成一个驻乡镇工作小组,然后再由乡镇党委安排每一名工作队员到村。驻花垣县工作组组长是省冶金厅副厅长、副组长是省统计局副局长。我们这个小组是由中南石油局培训中心主任为组长,成员有第五物探大队某分队的副指导员、地质大队监察科长、省广播电视大学的一名教员,还有我共五人,驻三角岩乡。我被安排在距乡镇几公里外的一个苗寨,依溪村,协助村党支部进行整党工作。但是,我和广播电视大学的那名队员居住在邻村的一户土家族人家。我的住户属卧龙榜村,李姓,有大叔大婶、大儿子李祖国和儿媳妇、小儿子、俩个可爱的孙女儿,祖孙三代共七人,居住着一套三居室的小青瓦木板房。第一天到达住户家,可把住户忙坏了,李祖国帮我们搬运行李,安置在一间偏房(原来是小儿子住的房间),我和另一位队员同睡一张床铺。大儿媳妇正在做早餐,大婶忙着捉鸡,追得鸡到处乱跑,当时我还以为他们是在为了我们的到来杀鸡接风呢。但是,捉了一只鸡让李叔拿到集市卖掉,换回了一些日常用品,如:洗衣粉、煤油、盐巴、面条、肥猪油等。第一餐吃的是他自己种的大米饭,一碗自家园子的青菜,另一碗就炼完油的渣炒青辣椒。大孙女辣得直哭,大人在一旁说,辣不要怕的,吃了辣椒长头发的。哈哈,这不知道是哪位“专家”的理论。这里虽然每家每户都接了电,但长期没电,偶尔有电时,也因线路太长只有一点点亮光,绝大多数时间仍然用煤油灯</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安置好后,依溪村党支部吴书记带着我走进了苗寨。寨子三面环山,一条简易砂石小路连接省道,大约一公里左右。寨子里没有村部,只有一个初级小学,学生全是本村的孩子。寨子里有一股长年流淌的泉水,村民们生活、牲畜用水,以及田地灌溉都是取自于这股泉水。村民们所种的田地是依山的梯田和三面的山坡。寨子里以吴姓为主,除了嫁出的姑娘和娶进的媳妇,大多数人世世代代就居住在这里,很少人走出寨子。吴支书带着我沿着村里的小道,观看了村容村貌和走访了几位村干部家。当我们路过每家每户的时候,大人、小孩全都在门口看着我这位从省里来的陌生人。当走进会计家门口时,只见一个女孩子光着上身,看上去正在发育阶段,见到陌生来了,赶紧跑回屋里穿了一件只剩一颗扣子的衣服。当我们来到村妇女主任家时,她正在田里干活,小孩把她叫回后,她请我们先在门口稍坐一会,待她清洗一下身上的泥土和汗水。过了好大一会儿不见她回转,我就走到她们家门前的小溪边看看,只见她光着上身还在那里清洗,吓得我倒退几步,甚是尴尬。吴支书又带我到了村长家,村长比我们年长一些,也是吴姓,子女比较多,家境比较贫困。吴村长非常客气,挽留我们在他家就餐,主食是大米饭,菜是一钵干炒黄豆和煎炒的鸡蛋,还拿出了红薯酿制的苕酒。吴支书带我在寨子里遛哒了一圈,一路比较详细的介绍了村里基本情况,同时,我也初步体验了一下苗族同胞们的一些民俗。寨子里大多姓吴,而且基本上都是沾亲带故。平日里很少有陌生人进入寨子,各家各户基本上都是小青瓦木板房,最大的特点是只有门框而没有门板。所谓的“夜不闭户”的成语,可能就是以此处的景象,启发而成的吧?夜不闭户是有门而不关,这里可是根本就没有门,也不需要门。可见这里的民风之淳朴,社会治安之优良。</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这里的整党工作,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分为:动员、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集中整改几个阶段。动员大会是在乡里召开的,全乡的党员各自步行到乡镇大院,席地而坐,听取党委书记的动员报告。在学习阶段,由各村党支部自行组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老“三篇”和这次整党的相关文件资料。还别说,这些山里的党员,特别是一些老党员就认准这三篇易懂的文章,就是相信毛主席的话。</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为了不影响党员同志务农,学习开会基本上都安排在晚上。每次开完会后,我一个人从依溪村走回住户家。深更半夜走在山间小道上,凉风习习,山上不时传来不知名鸟儿的鸣叫声,着实有些胆怯。但是,凭那里优良的民风,我的勇气战胜了恐惧。后一个阶段是整改,在开展批评和自批评的基础上,解决存在的问题。村里存的最大问题是,实行联产责任制之前,原生产大队积蓄的几千元钱,被原来的大队领导借用多年不还,村民对此意见很大。原大队领导中的原党支部书记,是本寨吴姓族长,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时期的老中共党员,他借用的集体资金最多,影响也是最大。经过学习和批评和自我批评,他把家里的牲猪卖了,主动把借的钱还回村里。由于他的带头,其他原大队干部变卖了家里的作物,把钱也还回了村里。我们村第一批整改的成果率就达到了85%,超过了县里规定的整改成果率必须达到60%的要求。</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整党工作接近尾声时,省委整党工作领导小组又下达了一项新的任务,就地开展扶贫帮困工作,为所在的村解决一项难题。经过村里党员讨论,认为解决全村用电问题是头等大事。高压电线从村里过,就是用不上电,全寨子的人长年使用比较原始的照明方法。碾米、榨油等只有担到几公里外的碾房,要不就采用泉水冲磨盘的原始方法。吴支书说,村里向县、乡打了多次报告,要求解决用电问题,可是多年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我和吴支书确定,这次扶贫帮困的任务就是解决全村人的用电困难。我要吴支书重新写好报告,当天就送到了驻县整党工作组长手里。没过几天,县里供电部门就批复了,同意该村接入电网,县财政还补贴了二千元资金。紧接着,乡里也表态赠送一台变压器。我立刻回到单位汇报了扶贫帮困任务,请求给予支持。单位领导很快就赞助了伍百元钱和赠送了几千米电线。就这样,在较短的时间之内,村民们就用上了电网的电,一个漆黑的苗寨,从此灯光灿烂,人们无不欢心鼓舞。村里为我欢送时,特意请了电影放映队,在村里小学操场上放了一场电影。全村的男女老少,包括邻村的村民,享受着久违的公共娱乐活动。</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2020.12.3</span></p> <p>2016.9.30再次回到住户家。李祖国和夫人,以及当时还在哺乳的小女儿一起在原来居住的小青瓦木板屋前合影。</p> <p>2016.9.30再次回到苗寨,在吴支书屋前的合影。</p> <p>住户家的李婶2016.10在长沙相聚</p> <p>2016.10住户全家人来长沙做客。</p> <p>住户小女儿和她的女儿合影。在驻村时,白天基本上没有什么事,经常哄着她,抱着她到村子里玩。住户看到我很喜欢她,曾经还玩笑,送给我当女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