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第六中学“书香润心灵,阅读促成长”阅读分享活动 第四期

微光

<p>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书籍就像是历经冲刷的晶石,既凝聚了前人的思想精华,又吸收了后来者的智慧。手捧书籍,就是手捧希望;开卷读书,就是打开心灵之窗。</p><p><br></p> <p> “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本次读书交流会分三个阶段开展,首先是由语文工作室主持人黄琼芝老师开场致辞。</p> <p>  其次由工作室成员杨玲玲老师分享乔丽华的《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p> <p>  杨玲玲老师从十个小的方面为我们介绍了朱安的一生。</p> <p>  文艺评论家陈丹青说:“一个伟人的诞生 往往出于迫不得已。鲁迅文风的阴冷、偏激、滞涩,也与朱安这个背景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安成就了鲁迅。”</p><p> 与民国同一时期的许多精英女性相比,朱安实在是太平凡了,她足不出户,目不识丁,但朱安那句呐喊“我也是鲁迅的遗物!”却让人振聋发聩,惹人心痛——她是鲁迅身后被遗忘的女人;</p><p> 从小生活在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环境中的朱安,“阴差阳错”的嫁给了“门当户对”的鲁迅,而为了这一嫁,安姑娘苦等讯哥儿八年。</p><p> 自小裹三寸金莲,只学女红的旧式女性,撞上了学识渊博,漂洋留学的新时代青年鲁迅,两个无法互相慰藉的人生活在一起,对彼此都是一种羁绊与折磨,注定无法拥有一段美好的婚姻,因此朱安过了一辈子无性无爱的生活。在这婚姻的囚笼里,婚礼第二天,讯哥儿就住进了书房,安姑娘七年都等不到讯哥儿的一封家书,也正是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安姑娘悟到——“爱情需要的是感觉,不是感动。”“他的温柔与我无关”。</p><p> “梦是好的,钱是要紧的。”无论哪个年代,我们都将为了活而活着。即使安姑娘得不到鲁迅的爱,甚至要接受“第三者”许广平的存在,但为了生活的安全感,为了150块的生活费,聪明理智的旧式女性朱安小心翼翼的像一只蜗牛一样,步履迟缓地爬行着,从未停止。</p><p><br></p><p> 1936年10月19日“中国云坛巨星陨落”,鲁迅在上海溘然长逝。在战乱频繁、物价飞涨的年代,为维持生计的朱安迫不得已“售卖”鲁迅的藏书,甚至发出“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的呼喊。</p><p> 1947年6月29日,朱安,这个在战乱年代的苦命人,封建文化下的边缘人,旧式婚姻里的寂寞人,最终安静长眠于世,亦未能实现与鲁迅合葬的遗愿。</p><p><br></p> <p>  最后,语文工作室主持人黄琼芝老师做总结,在座的各位老师互相交流。</p> <p>  人生如书,书中亦有人生。读不同的人物传记,便是在领略不同的生命风景。</p> <p>  “时光漫卷书页过,只觉芳气满庭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博览群书、读自然万物、感社会人情,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诗意、有内涵的老师。</p> <p>主编:刘红锋</p><p>副主编:王家娅</p><p>审稿:黄琼芝 杨玲玲 赵忠玲</p><p>编辑:张怡婷</p><p>供稿:张怡婷</p><p>供图:杨玲玲 网络</p><p>发布:思茅第六中学</p><p><br></p>

朱安

鲁迅

玲玲

老师

黄琼芝

旧式

工作室

哥儿

遗物

张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