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民俗摄影家姚崇杰先生作品

摩登姥爷

<p><br></p><p>淄博民宿摄影家姚崇杰先生,最近通过微信发给我一通他的摄影作品,上世纪八十年代黑白老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淄博民间的一些景象,唤起我的故乡情结。下面与大家一起来分享这些平凡而又真实的镜头。</p> <p><br></p><p>图一,锔匠</p><p>锔 [ju] ,就是把有裂纹的瓷器或陶器,如瓷壶、瓷碗、瓦盆、瓦缸(淄博叫大瓮),用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工艺技术,这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中国有句老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这种锔匠手艺。如今已经很少有人干这营生了,这手艺已经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了。</p><p>京剧、评剧、豫剧、吕剧等南北地方戏曲都有《锔大缸》这出戏,情节引人入胜,深受各地群众喜爱。</p> <p>图二,钉马掌</p><p>马匹以及骡子、毛驴,在过去都是行军打仗、交通运输的重要工具。为了延缓马掌(即马蹄)的磨损,要在马掌上面钉上一块“U” 马蹄铁,用于保护马掌。因为马匹、骡子这样的大牲畜不老实,钉马掌弄不好会被它们踢一脚,这可不是好玩的手艺。</p> <p>【该图是从网上下载来说明钉马掌手艺】</p> <p>图三,叫卖糖葫芦的小贩</p><p>一辆到站的公共汽车后面,四个肩扛糖葫芦的女人,紧贴汽车窗口叫卖。一个身穿制服,头戴大盖帽,手推“大金鹿”自行车,皮鞋锃亮的铁路人员正经过这儿。这卖糖葫芦的景象现在看不到了,自从有了威风凛凛的城管大队,小贩们早已望风披靡了。</p> <p>图四,山里人家</p><p>山里不缺石头。山村里盖屋、垒墙、垒堰,石磨、石碾,比比皆是。你看那老人的背影,也活象一尊石佛。</p> <p>图五,银匠</p><p>银匠是个高级手艺,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你看银匠身边的工具焊枪、氧气包、模具等还都是自己制作的。工作台上有柜子,有一把锁锁着,金子、银子等贵重物品的确要随时保管好。</p> <p>图六,姚崇杰先生的街头摄影作品展览</p><p>背对我们,人头攒动的是观看摄影展览的过路群众;而手持相机,面带微笑的小伙子,是姚崇杰先生;你看他那时多么潇洒帅气。他手中的相机不知是他使用的第几个了。</p> <p>图七,姚崇杰先生年轻时的武术照</p><p>这是嘛武术咱叫不上来;看他那炯炯有神的双眼,和一身腱子肉,可知姚先生是有两下子的。</p> <p>图八,卖老鼠药的老人</p><p>这卖老鼠药的老人,看到有人给他照相,笑得合不拢嘴。</p> <p>图九,卖草绳的老太婆</p><p>这草绳能干嘛用?用处多了。不值钱?是不值钱,这几把草绳能卖上三五分钱也是好的。老太婆一身打扮很土气,但右手里拿的文明棍(手杖)还挺时髦的。</p> <p>图十,牛贩子</p><p>穿着棉裤棉袄,袖手旁观的牛贩子,和身边的老牛,蹲在市场上,静候买主的到来。</p> <p>图十一,河边洗衣妇</p><p>清清的河流,对面是茂密的植物。这边两个妇女,各自在河里洗衣服。带草帽的那个背影,看起来比较年轻,穿着也随潮流。镜头较远一点的另一个妇女,看不清模样,但弯曲的驼背,还有那一双裹足(美称金莲),以及头上挽的发籫,不难猜出这是一位从旧社会过来的老妇人。</p> <p>图十二,淄川西关大集上的这些货物,现在很少能见到了。</p><p>照片上摆放的货物,是当年老百姓常用的三种用具。</p><p>一,簸箩(或称笸箩)[b oluó]: 是一种藤编的盛物器具。洁白的颜色,密实而匀称的制作。大小尺寸不等,任意挑选。</p><p>二,簸箕[bò ji]: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器具,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用来簸粮食,去除杂物。</p><p>三,篮子:当地人称箢[yuan]子。竹篾等编成的盛东西的器具,可以挎在手臂上,使用非常方便。年节送礼或有喜庆往来,盛满物品的篮子上盖一块女人用的红头布,别有风味。</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