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温浩然

温浩然

<p class="ql-block">  窗外,一片片雪花落下,此情此景,似曾相识,不禁让我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来。</p><p class="ql-block"> 我们村子不大,全村不足1000人,坐落于丘陵沟壑之间,按所处高度可以分为上村、中村和下村,下村住的人最少,但土地最肥沃,人们的房子建在山谷之间的坝地旁,分布有泉眼、水涧;中村人口最多,历史也最久,周围有学校、小卖铺、药铺、粮油站,到现在仍然是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我太爷爷、爷爷的屋子都在这里;上村是后来修通省道后才陆续形成的,村里人在进村一条不甚宽的路两边修盖了崭新的窑洞,但住的比较分散,这边一两家,那边三五家,远不如中村那么有人气,但胜在交通方便。</p><p class="ql-block"> 村里人主食以吃粗粮、土豆为主,细粮为辅,尤其以早饭最有特色,每家每户都要吃上一碗“酸粥”,吃饭时,人们都喜欢到村头巷尾“会餐”,一群人靠着墙蹲着,或者坐着,边吸溜地吃着,边参与到热点话题中说几句,村里有什么大小新闻都会在这里传播,一些有趣人、有趣事也会被人惟妙惟肖描说一顿。吃过饭后就是一天的劳作,上午男人们出地去耕种、除草、割野菜、拾柴,女人们在家收拾、喂猪喂羊喂鸡,村里以前有一个专门放羊的老汉,每天中午十一点半准时站在我家西面的坡头吆喝“某某家,赶过羊来。。。”赶上农忙时候每家都是全家出动,早上也不做饭了,带着干粮和水就去地里,一直忙乎到太阳落山才回来。村子里民风朴实,物质上不相互攀比,由于距县城较远,也很少有赌博、吸毒等不良习气,村里人以胡姓居多,仅有三五户外姓,宗族意识比较强,村里重视教育,虽然常年天旱少雨,务农收入普遍较低,但是村里尊师重道,克服重重困难,改建了小学和学前班,并鼓励所有小孩上学。去年有人统计了一下,从建国至今村里一共出了224个大学生,进入90年代后期,几乎每年都能考上4、5个本科,在我们那一带也算有些名气,这与村里普遍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村里吃水是个问题,下村还好一些,中村和上村只能靠自建旱井积聚雨水,好一点的去其他地方拉水吃,极不方便。后来村里花大加钱打了一口深水井,基本解决了吃水问题。</p><p class="ql-block"> 村里重视乡土文化,每年都会举办庙会,请忻州北路梆子、太原晋剧团等知名剧团来唱大戏,众多在外的乡里乡亲都会趁此赶回老家团聚,各色商贩从周边赶来做买卖,村里也会组织扭秧歌、踩高跷等社火表演。最近几年,庙会升级成了乡村文化节,在以上活动形式上增加了摄影展、书画展和手工艺品展,今年还办了一次旅游节,声势颇大。回想起小时候的庙会,从家长手里要来几毛钱,兴奋的买一根冰棍或者一根玉米棒,和小伙伴们爬上戏场边土砌的墙头看唱大戏,心里别提多美。</p><p class="ql-block"> 工作以后,因为单位很忙,回老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回去,总忘不了去学校操场上转转,回忆一下儿时下课后在操场游戏的场景,偶尔也去太爷爷的老宅看看,先辈们生活过的老宅虽然已破旧不堪,但还是有很多让人想念的地方,沿着儿时下地走过的小路,到处都是熟悉的样子:捉迷藏玩过的山药窖子、避雨时待的小土窑,还有路边随处可见的牵牛花、狗尾草,不远处的租给别人种的田地长满了玉茭,没有了小时候遍地甜瓜的景象了。</p><p class="ql-block"> 村子每年都在变化,不仅房屋建筑、人们衣着打扮在变化,而且私家车也越来越多,宽敞的马路,明亮的路灯,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但村子也仿佛从来没有变过,人们的淳朴善良没有变过,尊师重道的传统没有变过,总之一句话:那份浓浓的乡土情也从来没有变过!</p><p class="ql-block">作者:温浩然</p> <p>中间的是本村一个姑姑,嫁到了内蒙,现在和我爸妈在一个镇子上经商,亲上加亲</p> <p>近几年老人们平均寿命达到八十以上,原生态的村庄,与世无争的乐园</p> <p class="ql-block">丰收的喜悦(中间是我大妈,左边是我莲姐)</p> <p>村里人现在还在用这种方式从五六里外的圪梁上往下背草料、柴火,少的也有二十来斤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