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西班牙北大圆环十(埃武拉)

Mica

<p>埃武拉(Evora)一座罗马时期的古城,于1986年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葡国的世遗名单中入选时间比较早。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这座可追溯到罗马时期的宫殿城市,在15世纪作为葡萄牙王宫时就达到了它的黄金时代。16一18世纪期间,建筑的白色房屋加上修饰的金属阳台,对巴西的建筑风格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p><p><br></p><p>走近埃武拉城,果然是一座白墙红瓦的城市,浓浓的地中海风情(上图)。</p> <p>埃武拉拥有过辉煌的历史,尤其和阿维斯王朝关系密切。这座距离里斯本仅有100公里的小城,14一16世纪却是葡萄牙的第二大城市,曾经的宗教和文化中心。</p><p><br></p><p>最初建城的是罗马人,归属卢西塔尼亚行省,为阿连特茹地区的首府。城市真正的发展开始于1165年,那是葡萄牙人从穆斯林手中收回了埃武拉之后。到了阿维斯王朝统治的1385-1580年间,其发展达到了黄金的巅峰状态。皇家和教会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兴建宫殿和教堂。1559年又在原"圣灵学院"的基础上,建立了埃武拉大学,并得到了当时罗马教廷的恩准。(这是葡萄牙境内的第二所大学)。大学的成立为城市注入了科学和知识的力量,埃武拉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17世纪加强了城防,增修了沃邦防御系统。18世纪开始走向衰落。到19世纪之后,曾经一直被历史眷顾的埃武拉城渐渐地被遗忘了。发展的停滞让城市定格在了某个历史状态,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古遗址被保留了下来,正所谓失之幸也。</p><p><br></p><p>现在的埃武拉是座旅游城市,吸引游客前来的主要原因是她拥有一座"人骨教堂"。</p> <h3>人骨教堂在欧洲的许城市都有,最著名的应数位于捷克库特拉霍拉的圣母升天教堂,大约拥有2-3万具尸骨。埃武拉人骨教堂属于圣方济格教堂的一部分,共存有5000具人体尸骨,教堂也因此而声名远扬,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h3><h3><br></h3><h3>人骨教堂的出现归因于欧陆数次大瘟疫的流行以及连续不断的战争造成了的大量的人口死亡,而埋葬逝者又占用了太多的土地面积,当时仅埃武拉城就有43座墓地之多。从宗教的角度讲,这种现状也会令死者的灵魂受到谴责。出于现实的原因,教士们想到用人骨装饰教堂,这即可省出大量的土地资源也可使亡灵得到安息。天主教视死亡为神圣的事,人骨教堂也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一个沉思的场所,思考该如何面对自己身后的去处,这对宗教信仰者具有现实的意义。</h3><h3><br></h3><h3>圣方济格教堂(The church of San Frocksco 上图)位于老城门附近的五月一日广场(Praca 1 de Maio),秉承圣方济各教派的精神,教堂外观非常地朴素,简洁,几乎没有什么装饰。1226年初建时是座罗曼式建筑,15一16世纪加以改建,采用了哥特式风格并且融合了阿拉伯和曼努埃尔建筑设计的元素。改建后的教堂主要用来作为皇家祈祷的圣地。</h3> <h3>教堂的正立面很少见,据说是唯一前门带有拱廊的教堂。正面五个拱门将半圆拱、尖拱和马蹄拱混搭于一体。拱廊大门上方的石雕为皇家徽章,分别代表了若昂二世和曼努埃尔一世国王(上图)。</h3> <h3>教堂内部也是一样的简约风格,砖墙拱间隔,罗曼和哥特风格的结合(上图)。</h3> <h3>重要的人骨教堂(Chapel of Bones, Capela dos Ossos)并不在大殿内,而是教堂的西厅,从侧门进去,参观需要另外购票。</h3><h3><br></h3><h3>16世纪由圣方济格的修士所建,尸骨大多来自于中世纪埋葬在墓地中的居民。小堂入口白色大理石门楣上刻有一行文字,告慰生者,意思是"我们埋葬在这里等着你的到来"(上图)。</h3> <h3>走进堂内没有任何阴森恐怖的感觉。小堂不大,面积只有18.7x11平方米(上图)。天花板上的彩绘描述的是与死亡相关的内容,边缘用骷髅加以装饰,眀亮的色调很好地中和了室内单调的骨灰色。八根厅柱全部用水泥横向嵌入人体的肢骨,也以颅骨作为装饰(上图)。</h3> <h3>祭坛右侧一座白色石棺,里面放置的是三位教士的遗骨,他们都是13世纪教堂的创建者(上图)。</h3> <h3>所有的墙面包括门框密密麻麻堆砌着大量的骨骼,其中大部分都是肢骨因为那是人体最不容易被破坏的部分。其间相插着一些颅骨。区域间隔也同样是用肢骨排列组成。厅内还有两具完整的人体骨骼,放在玻璃棺内,其中之一是儿童。室内光线柔和,丝毫没有恐惧感只是略感压抑。这种保持尸骨的方式比起西西里岛巴勒莫尸骨教堂的悬吊方法好的太多,即省空间也添加了些艺术的感觉。</h3> <h3>世间各类宗教都试图用自己的"理论"向众生解释生与死之间的关系,不管是"生命轮回"也好,还是"最后的审判"也罢,全是教导信众如何才能得以善终。在宗教的世界观里"来世"的份量重于今世,需要认真去思考。</h3><h3><br></h3><h3>人骨教堂里悬挂着一首长诗,作者是安东尼.阿森考神父(Antonio da Ascencao)。他以诗歌的形式道出了修建这座小堂更深层次的意义:让走进这里的人思考死亡意味着什么和应该该如何去面对?他希望以此开解人们对死亡现象的疑惑和面对死亡的恐惧。</h3><h3><br></h3><h3>其实这种思考还是太麻烦了。如果参观完这座人骨教堂令你感到不爽甚至绝望的话,不仿读一下祭坛之上的一段话:"我在光明中死去,逝去之日一定比出生之日要好"。</h3><h3><br></h3><h3>就我而言,死的事最好不去多想,因为活着比死亡要更好。</h3><h3><br></h3><h3><br></h3> <h3>离开人骨教堂走在埃武拉人间的大街小巷里,压抑的心绪顿时一扫而光。城市在现代没有得以发展,看不到一点现代建筑的影子,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后就更不允许更新了。整个老城区依旧保留着18一19世纪的原貌。</h3> <h3>狭小的街巷,鹅卵石铺就的路面,走在上面硌脚。小巷上坡处加一道拱门增强了画面感。</h3> <h3>沿坡而就的民居,错落有致。粉刷成白色的墙壁加上橘黄的墙围窗边框,统一,单调,刺眼。各家的门面简繁不同,告诉你什么叫贫富之间的区别。</h3> <h3>主街道被各式店铺占满,琳琅满目的各式工艺品堆满了街边,这些商品有个统一的名称"软木制品",它们的原料全都来源于软木橡树的树皮。软木橡树也叫"栓皮栎",特点是不怕被剥皮。软木产品首屈一指的当数葡萄酒瓶塞,那是葡萄牙传统的出口商品。葡萄牙素来有"软木王国"之称,软木橡树的种植面积占全世界总面积的1/3。埃武拉所在的阿连特茹地区(Alentejo region)又占葡国总面积的1/3,是最主要的软木橡树产地。除了瓶塞之外,当地人还用橡树皮制成形态各异的日用品,旅游纪念品,如各式各样的包包,㡌子,鞋子以及小摆件等,即别致又美观,还有记念意义,只是价格可也不便宜(上图)。</h3> <p>埃武拉的古城区早在罗马人初建时就很有规划,形成从中心向周边放射性沿伸的模式。现在依然保留着这种佈局,城市八条主街最终全部汇集到吉拉尔多中心广场(Geraldo Squea/Praca do Geraldo,上图)。这座埃武拉最大的广场建于1571或1573年,以民族英雄吉拉尔多的名字命名,以此纪念1167年从摩尔人手中成功夺回埃武拉城的英雄事迹。当地人将他奉为大功臣、救世主,就连城徽也是以吉拉尔多的马上英姿作为设计图案。同时,也是为了奉献给葡萄牙的开国皇帝阿方索.恩里克,没有他带领的复兴运动,葡萄牙人也不可能将摩尔人驱遂出国土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国家。</p> <p>吉拉尔多广场上最主要的历史建筑物,一座是位于北端的圣安东尼奥教堂(San Antoao Church),另一座是广场中心的恩里基纳喷泉(Henrinquna Fountin 上图)。</p><p><br></p><p>圣安东尼奥为一座哥特式教堂,按照皇家的要求设计,建于1570年。我们没有进去参观。</p><p> </p><p>中央喷泉也是建于16世纪,大理石建材,文艺复兴风格。共有八个喷泉口分别代表了由广场通往八个方向的街口。地面的辅法称作"Calcada Potuguesa",和吉马良斯主广场一样。广场东西两侧建有很多的建筑物,其中最大的是葡萄牙银行,前身是市政厅。许多商店,酒吧聚集于此,是休闲吃喝的好地方。据介绍"cafe Arcada"是这里最棒的。</p><p><br></p><p>吉拉尔多广场和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事件有关。最著名的事件是布拉干萨公爵费尔南多二世被杀。1483年刚刚继位的若昂二世国王下令将费尔南多公爵斩首,行刑地就是吉拉尔多广场,由他亲自监斩。俩人之间本就是血缘关系,可为了权力却斗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此事件在《吉马良斯》一集中已有提及就不再多言。另外是15世纪伊莎贝拉女王在西班牙推行的"宗教审判所"事件,范围之广波及半岛各地,葡萄牙自然不可幸免。这一持续了200年之久的"思想清洗运动",扩大化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吉拉尔多广场至少见证了2万多人被定罪或被处以了极刑。</p><p><br></p><p>1910年,吉拉尔多广场被国家认定为历史文物古迹加以保护。</p> <p>埃武拉主教堂(Catedral de Evora上图)是当地最重要的的历史古迹,也是葡萄牙最大的中世纪教堂,1988年被单独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教堂位于城市山坡的最高点,从山下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她居高临下的身姿。除了显示其教权的威力外也给普罗信众们带来某种心灵的震慑力。</p><p><br></p><p>罗马天主教在葡萄牙共设立了三大教区,埃武拉是其中之一。教区成立于1186年,管控着里斯本以南的南部地区。作为南部宗教中心的主教座堂地位当然非同一般。更加不一般的是红衣主教恩里克王子曾经担任过埃武拉教区的大主教和枢机主教。此人是国王若昂三世的兄弟,若昂三世去世时,其子塞巴斯蒂昂年幼,恩里克出使摄政王辅佐幼主。在塞巴斯蒂昂一世战死沙场之后,恩里克又填补空位出任国王统治葡萄牙,时间在1578至1580年。因为他是宗教人士,教宗不准其还俗娶妻生子,所以在他死后阿维什斯朝便断绝了顺位继承人。为此引发的王位之争被西班牙菲力二世乘虚而入夺得了葡国的统治权,阿维斯王朝就此走到了尽头。这段历史是葡萄牙人永远的痛。</p><p><br></p><p><br></p> <h3>1166年,当英勇的吉拉尔多"解放"了埃武拉地区之后,天主教便迅速地取代了伊斯兰教开始修建教堂。1186年初建时为罗曼式结构,1240-1340年进行扩建,采用了早期哥特式风格。之后在漫长的岁月里,大教堂多次加以改建,每一次都会融入了时代流行的建筑元素,如14世纪的哥特式迴廊,16世纪的曼努埃尔式小堂和18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华丽主堂。她所经历过的每一个时代都在此留下了印记。</h3> <p>大教堂的正立面完成于16世纪,双塔钟楼风格迥异,右侧大尖顶上覆盖中世纪蓝瓦,左侧尖塔被数个类型相似的小尖塔环绕着。意欲如何不清楚(上图)。</p> <h3>主门两侧各自排列着精美的大理石雕像,这些灵动而鲜活的人物都是1330年殉教的使徒。据悉这是葡萄牙哥特式雕刻的杰出代表。</h3> <h3>大教堂内为罗马三殿式,中殿高大,以半圆拱砖墙作为分隔。</h3> <h3>横殿两边各有一玖瑰花窗,自然光线经花窗泻入殿堂,聚焦于穹顶之下的祭坛前。</h3> <h3>主祭坛重建于1718-1746年间,由国王约翰五世主持修建,华丽的巴洛克风格。</h3><h3><br></h3><h3>16-17世纪,大教堂曾经被称为"埃武拉复调学校",葡萄牙历史上许多有名的作曲家都和她有过关连,在该国的音乐史中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h3> <h3>大教堂可以登顶但要另外购票。</h3><h3>近观穹顶尖塔确实修建的非常艺术化。六座风格非常类似的小塔围绕着穹顶尖,下方是尖拱排窗,即美观又透光(上图)。这种构造和我们在西班牙萨莫拉大教堂见到的十分相似,只是眼前这座更加突出了哥特建筑风格。</h3><h3><br></h3> <h3>大殿外墙顶装饰性的城垛(上图)。</h3> <h3>教堂顶火把式的雕塑(上图)。</h3> <h3>14世纪建造的哥特风格的廻廊(上图)。</h3> <h3>邻近大教堂的广场公园保留着一组历史建筑遗址,分别是路易斯教堂(Church of the Loios)和卡达瓦尔公爵府(Palace of Duke of Cadaval 上图)。它由一组中世纪古堡发展而来,建在悬崖边的峭壁之上,面对广场中唯一的古罗马遗迹狄安娜神庙(Temple of Diana)。</h3> <h3>路易斯教堂为15世纪民事教区教堂,正式的名称是圣若昂褔音传教士教堂,内有路易斯修道院。</h3><h3>教堂的建造者罗德里戈(D.Rodrigo)和他的家庭属于卡达瓦尔公爵的一支。他主持修建教堂的目的,一则为了他和家人身后的归属,二则为圣埃洛伊修会的修士们提供修行的场所。教堂建于1485年。几年之后,他便将教堂和中世纪的古堡献给了修会。</h3> <h3>约17-18世纪,他的后人将教堂改建成一座蓝色的瓷砖教堂,那是"兰色瓷砖"风靡整个葡萄牙的时代(见上图)。</h3> <h3>不幸的是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波及此地,教堂遭遇到大面积的破坏,失去了许多最初的特征。</h3><h3>教堂内部不大,仅有一个中殿。墙面全部用大幅兰色瓷砖壁画覆盖,内容以宗教故事为主,瓷砖画制作精美(上图),令人想到了波尔图青花瓷火车站。</h3> <h3>入口处的墙面和门框上方也都覆上美观时尚的青花瓷图案(上图)。</h3><h3>参观门票同时包括了公爵府以及博物馆,不可以分开购票,价格并不便宜,真正进来参观的人很少。</h3> <h3>紧邻路易斯教堂的卡达瓦尔公爵府,多元素多风格的混合结构。府邸花园小巧精致,满满的穆斯林园林味道。白墙、门窗以橘色勾边;尖尖的白塔背衬着方形钟楼,拱门和窗子采用了阿拉伯风情的马蹄拱。园内满栽植被,橘树上果实累累,即便是在冬季依然一片郁郁葱葱。</h3> <h3>府邸主楼现为市府所用,现在成了一座小型的博物馆,里面展出了不少16世纪的物品,多为傢俱之类。</h3><h3>公爵府部分与中世纪古堡相接,该城堡建于1384年,塔楼被称为"五盾之塔"(Tower of the Five Shields)。</h3><h3>一圏走下来,感觉性价比不区配,不建议参观。</h3> <h3>位于历史中心的古罗马神庙遗址算是埃武拉最重量级的历史遗迹。又名狄安娜神庙(Temple of Diana 上图),献给月亮女神狄安娜,她同时也是罗马的狩猎神和贞洁女神。神庙建于公元一世纪,选址在当时的罗马广场(Roman forum),一方面为了彰显奥古斯都皇帝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更是为了显示罗马帝国对卢西塔尼亚行省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h3><h3><br></h3> <h3>随着君士坦丁大帝废除多神教改立基督教为国教的巨大变化,神庙尊贵的地位开始动摇。更伴随着"欧洲民族大迁徙"不断地向南推进,这座罗马神殿最终遭遇了被"蛮族"摧毁的命运,仅保留了部分的基座,石柱和横梁。</h3><h3><br></h3><h3>14世纪为了加强防御,在神庙的原址上修建起坚固的堡垒,神庙废墟中的石料被挪用。残存的基座和石柱部分则被嵌入了中世纪建筑物的墙体中。从14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这幢建筑一直被用作肉类加工和销售的场所,直到1836年正式关闭停业。几百年间,对是否应该恢复和保留罗马神殿古迹的提议反复了多次,最终于1871年得以实施。</h3> <h3>现存的神殿依然维持了原有的长方体轮廓,座北朝南三面环柱,南面入口应该有宽大的石阶,但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北面六根科林斯石柱(Corinthia Columns),东面四根,西面仅有三根。每根柱子都是由长短不一(1.2米/6.2米)的七个桶状石柱榫卯在一起。柱头,底座损毁不严重,横梁只有部分保存(上图)。</h3><h3><br></h3><h3>很难想象这些巨大的石柱已经在这里屹立了2000多年,饱受风雨历经沧桑。它的存在让我们现代人能真实地体验到罗马帝国曾经的辉煌。埃武拉神庙虽然无法和希腊、意大利现存的神殿相比,但在伊比利亚半岛它却是现存最好的古罗马遗迹,有机会一定不要错过。</h3> <h3>埃武拉花园(Evora Public Garden 上图),靠近古城门,一处幽静的好地方。这里的主人是孔雀,全部散养,称霸整个花园,甚至餐厅、咖啡厅它们也一样出入自由。园子是埃武拉皇宫所在地,猜测花园前身应该也属于皇家。</h3> <p>埃武拉王宫,也叫圣方济格王宫或曼努埃尔一世皇宫(Royal Palace Evora /D. Manuel Palace 上图),前身是建于13世的圣方济格教派的修道院,圣方济格王宫的称谓便来源于此。皇家最初涉足该修院始于阿维斯王朝1387年若昂一世统治时期。埃武拉距离里斯本仅百公里,又是阿连特茹地区的首府,若昂一世便将此地作为他和妻儿避难的场所。</p> <p>1470年,阿方索五世继位之后将修院进行了改建,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王宫。国王自己也很喜欢住在这里渡过了许多时光,一直到他输掉了"卡斯蒂利亚王位继承权战争"后才移居它处。</p><p>他的儿子若昂二世是第一位长期住在埃武拉宫殿的国王。他继位之后,无论是政务处理,重要会议的召集和重大决策的制定均出自埃武拉王宫。</p><p><br></p> <p>1495年若昂二世的表兄曼努埃尔一世继位。这位国王在葡萄牙历代君王中堪称是热爱建筑艺术的狂人。自他登基之后便在全国范围中大兴土木,葡萄牙境内现存的许多著名宫殿,教堂,修道院几乎全是他主持修建的,形成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曼努埃尔建筑艺术风格"。埃武拉王宫当然也是其中之一。从1502年-1520年18年的时间里,在他的主持下对王宫进行了彻底的扩建和修缮,最终改建为更加符合皇家身份的形式。曼努埃尔一世还经常召集许多著名的剧作家,艺术家和政治家前来王宫相聚,形同一个文化艺术沙龙,成就了埃武拉艺术的黄金年代。</p><p><br></p><p>随着阿维斯王朝的落败,加上屡屡受战争所累,王宫被损坏的十分严重。后继的王朝并不衷情于埃武拉,特别自18世纪后便被逐渐的放弃。后来的城市化进程更加速了宫殿的破败,仅剩下部分结构被保留了下来。</p><p><br></p><p>修复后的王宫是座不对称建筑。以中央主楼为中心,右半边半圆拱廊基底作为依托兼顾通道功能,类似于吉马良斯的老市政厅。左半边,侧面建有一小穿廊,一律是纯粹的阿拉伯马蹄形拱柱。两侧上下二层的窗型也不相同。宫殿建筑绝非豪华,取色淡雅精巧别致。现在属于埃武拉市政府,用来举行官方招待会或重大仪式(上图)。</p><p><br></p><p><br></p> <h3>离开埃武拉时途经修旧如新的城墙,没有做任何停留(上图)。</h3> <h3>出城的路上伴着城市引水渠走了很长一段,这里地势平坦,水渠不似中部地区气派(上图)。</h3><h3><br></h3><h3>埃武拉城有大半天的时间就可以走完,留给我的总体印象和她的名气有些差距,城市本身的特点并不突出,没有吸引你再次前来的诱惑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重点在史不在景,尤其和第二王朝阿维斯王室的关系。来此前需要一些史料作为铺垫,否则会感觉乏味。</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除了埃武拉古城之外,距离城区仅4.5公里的阿尔门德雷斯巨石阵也是很值得一去的古遗址。该巨石阵属于埃武拉巨石阵群中的一部分,是其中最大的一群。除了阿尔门德雷斯之外,或近或远的还有不少同类石阵。巨石的排列各异,形状也不一样,有椭圆形巨石,尖形巨石,丌形巨石等几种样子(上图所示)。阿尔门德雷斯巨石阵属于椭圆和尖形的混合。</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巨石阵在世界各地都有被发现,规模不等,埃武拉巨石阵群是伊比利正半岛现存最大的竖石结构群。</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阿尔门德雷斯巨石阵(Almendres Cromlech/Recinto Megalitico dos Almeders)位于瓜达卢佩圣母村。从主路到石阵群相距8公里,全是穿行于大片的软木橡树林间的乡村土路,没有车不太容易去(上图)。</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阿连特茹大区地处中南部平原,为农牧业大区,遍布着牧场,麦田,葡萄园,橄榄树和软木橡树林。白墙红瓦的村落相嵌其间,埃武拉作为首都为最大的城市。这里软木橡树林的拥有量为全国之最。橡树不但能生产软木产品,也是葡萄牙黑猪的绝好饲料。黑猪是该地区的特有品种,和西班牙黑猪属同一类别。两国都夸自己的黑猪火腿更胜一筹,我是品不出太大的区别。葡萄牙的黑猪完全放养,橡子从橡树上落下就成了黑猪的饲料。据说用橡子喂养的黑猪做成的火腿带有橡子的香味,所以比西班牙的强。</span><br></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p> <h3>巨石阵位于一片空旷的斜坡之上,四周围绕着橡树林。坡地面积长70米宽40米,大大小小竖立在着95块巨石,大多高2.5米,宽1米。1965年被发现,据考证巨石阵形成的年代大约在新石器时代的公元前6000年-40000年间。</h3> <h3>考古研究认为,阿尔门德雷斯巨石排列的形成有一定的序顺,先是小圆形结构,后又添加了个大的椭圆(如上图上)。前者形成于公元前6000年,后者约存在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中期。石阵朝向东方。但为什么如此排列,又为什么竖立着至今仍然是个不解之谜。在几千年的时间里石阵的排列逐渐发生着变化(如上下图),兴许是风化剥蚀之类的原因。</h3> <h3>每块石头上都有标号,刻有不同的图纹(上图)。有意者可以按图索号,一一对应,十分费时间,试了几个一个也没找到,这需要有信念和虔诚之心。</h3> <h3>目前,大多认为这些排列的巨石最有可能和天文现象或者是宗教信仰有关,这是考古学家较为认可的推测。</h3><h3><br></h3><h3>这里的游客很少。当我们来到巨石阵时,正好巧遇一群当地人在此举行某种仪式。仪式正式开始前,有人环石阵缓慢而行,有人双手抚摩石头低声祈祷(如上图)…,手举相机四下拍摄的我们显得于氛围不很协调。</h3> <h3>傍晚时分,晩霞唤红了天边,微风徐徐袭来略感寒意。人群中有人开始击鼓,四下里很静,鼓点的旋律不疾不徐回荡在旷野之间,顿时营造出某种神秘的宗教崇拜气氛。还有人陆续地赶来加入人群。我们没有时间等待仪式的开始,更不便打扰他们的活动。今天的目的地是辛德拉,又要赶夜路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