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岁次庚子,小雪节候,清溪学校喜迎秦海群老师,讲授古法吟诵——当音乐遇上古诗词</p> <p> 清溪学校陈琳老师作为本次活动主持人,隆重介绍了活动嘉宾—— 秦海群老师:秦老师是中华诗词古文吟诵传承人,民革中央妇青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副研究馆员,长江读书节领读者,华中科技大学古诗词吟诵特聘副教授,海声群诵项目主讲人。</p> <p> 秦老师身着传统汉服——右衽紧身浅水蓝色裙袍,端庄优雅,气质清新,微笑着走上讲台,行拱手作揖礼。台下还以热烈的掌声。</p><p> 秦老师说,古诗词要唱出来,诗经离骚、东汉乐府、论语孟子、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可歌可咏的,而且传承了千百年。吟诵,是我国传统的美读古诗文的方法,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领悟古诗文的内涵与意蕴。</p><p> 然后,秦老师吟诵了《诗经·丰年》:</p><p>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p><p> 编钟古乐伴奏, 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二三千年前的中国:祭祀堂前,祖先灵位高起,祭品少牢已备。众人峨冠博带,且歌且舞……其声高亢激越,响遏行云,直击心底,透彻灵魂。</p><p> </p> <p>秦老师强调,中华古诗词是集格律美、意境美、辞采美和音乐美于一身的。音乐美是它的天然维度,吟诵是古诗词千百年的传统。普通话语音教学和简化字一起,丢掉了古诗词的灵魂,只剩下躯壳了。古人学诗词,必学“吟诵调”:吟,拉长了声音像唱歌一样的读……依字行腔,平仄起伏,抑扬顿挫,随诗词内容或豪迈奔放,或低沉婉转,或高亢激越,或闲情逸致。 </p><p> 古汉语声调分“平、上(读第三声)、去、入”。平声分为阴平(今天的第一声)、阳平(今天的第二声),上声是今天的第三声,去声是第四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分化和转入了其他各声调里面,但在方言里仍有保留,如四川话和武汉话里的里的“白”……总之,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普通话语音丢掉了入声,造成了传统声韵和吟诵的断代。古人吟诵讲究“平长仄短”,平声字读长一点,音调低一点;仄声字读短一点,高一点。</p> <p> 随后播放的视频里,有秦老师指导的大型汉服吟诵表演。学生演员们且歌且舞,表演的是传统礼仪。秦老师现场教授了拱手作揖礼——</p><p> 天揖:双手环绕相搭,掌心向内,高至眉心,鞠躬九十度,平身。这是大礼,行之于尊长。时揖:与天揖类似,只是双手高至于胸,鞠躬约45度。这是抗礼,行之于平辈。地揖:双手至于腹,鞠躬30度以下。是尊长对下辈的还礼。</p><p> ——这真是一次传统文化的实践教育盛宴,幸甚至哉!</p><p> 传统礼仪是需要言传身教的,是需要身体力行的。中国自己的传统历史知识、传统音韵与诗词吟诵、传统服饰与礼仪等等,在今天都已经边缘化了,却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学习外国的英语——这在世界各国都是罕见的。一个民族丢掉自己的根基,淡化了自己的祖先,抛弃了自己的灵魂,剩下的将是不中不西,扭曲而可悲。割裂历史就是忘却,忘却意味着背叛啊!</p> <p> 随后,张蒙老师身着宽袍大袖裙带飘飘的汉服,吟诵了《诗经·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秦老师教授了唐诗《枫桥夜泊》的吟诵与理解,又示范吟诵了《论语·学而》篇。</p> <p> 秦老师说:学好古诗词,就要了解中国古代声韵学知识、诗词鉴赏理论,还有古代历史基本常识、文化常识和吟诵知识。愿古代基本知识走进我们的心底,厚植我们的根基,丰富我们的灵魂。</p> <p> 窗外寒风凛冽,室内温暖如春。两个小时的讲座快要结束了,听讲的师生们意犹未尽,依依不舍,纷纷关注“海声群诵”公众号,以求有持续学习的机会。</p><p> 今夕何夕,见此高人。</p><p> 福我清溪,益我学人。</p><p> 吟之诵之,舞之蹈之。</p><p>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