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天我们智星老师一行8人参加了河东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教学研讨会,带着区教研室王主任的要求:思考课中深度学习、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文化三个方面是如何落实的?以及于科长的任务单:寻找课堂中“心动”的瞬间这些任务,认真聆听专家们的精彩课堂。</p> <p> 王永胜老师的《集合》,以学生思维推进课堂进程,以课堂中的生成问题为突破口,引领学生自主寻找解决办法,让数学学习在课堂中真实发生。</p> <p>我的收获:</p><p>一、深度学习</p><p> 课堂上,通过情景中3个不同的问题为引导,层层递进,逐步认识、学习有关《集合》的知识。</p><p> 先求三(1)一共有多少人?通过这个情景初步认识集合圈。王老师通过移动王乐同学名字的位置让学生理解集合元素的无序性,通过将跳绳同学于一的名字在集合圈内外跳动,理解集合元素的准确性。</p> <p> 再学习求三(2)班参加活动的人数。虽然和一班的已知信息一样,可老师数来数去都少2人?通过这样的疑问,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重复现象。王老师以“怎样才能让这里的苗伟和张晓东即能进入踢毽子比赛的集合圈,又能进入跳绳的集合圈?还能让人一眼看出是9人。”这样精准的要求引领孩子深入学习。</p><p> 王老师通过将前2名学生的做法对比展示,发现不足,引出更好的解决办法——让两个集合有重合的部分。孩子用精准的语言描述每一部分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集合的意义。</p><p><br></p><p><br></p> <p> 最后猜测想三(3)班的人数,通过猜想“可能、最多、最少”有多少人?一步一步悄悄地引领学生进入更深度的学习。也讲将猜想、验证这种研究方法应用数学中。</p> <p>二、数学文化</p><p> 通过介绍韦恩图的来历,增强数学文化,让孩子热爱数学。王老师说这个图也可以叫“三年级一班图”,更加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与自豪感。</p> <p>三、“心动”的点。</p><p> 王老师的一句“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让我对王老师充满敬佩感,这是走进孩子心灵的老师,这是真正了解孩子学习困难的老师。在建立集合的计算数学模型时,理解减去重复的部分是难点,王老师抛出问题,用数点子的方法让孩子直观感受重复的部分数了两次。让孩子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p><p> 巩固提升中,求两根竹竿的长度,一题多问,让学生自行提问,不断巩固,应用数学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p><p><br></p> <p> 一节精彩的引领课深深吸引着我,让我有时都忘记了做笔记。回头再看感觉都是学习的点。王老师这种以问题促进孩子学习的方法,让孩子主动积极、探索知识的方法,大概就是深度学习吧!</p><p> 相比名师的课堂深知自己的不足,又好像明白了一点东西,就向王老师在分享中提到的初次外出学习时的懵懂一样。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多一点思考,多一点探究,不忘初心,做更优秀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