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2月1日至12月2日,一二〇师小学部常规教研活动如期进行,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城南小学校长陈晋丽带领本校语文、数学老师共计十二人参加了我校教研活动,迈出了联盟办学的第一步。我校小学部全体语文、数学教师全程参与教研活动。</p> <p> 为了联盟教研取得实效,我校经过前期精心准备,特精选一到三年级五位教师做公开课教学。</p> 语文组 <p> 一年级郭庆玲老师执教的是《雨点儿》。郭老师的一如既往地令人震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p> </p> <p> 一、情景的创设。课一开始那一滴滴可爱的雨点,一下子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师生、男女生共同分角色朗读对话,似乎在为画面配音,意境的创设,极大的引起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兴趣。</p><p> 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能让学生在联系上下文中理解,也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对词语的重构。</p><p> 三、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在教学方法上,朗读形式不一,重视对话训练,运用了分角色朗读来突破一年级学生对“对话”的感受。</p><p> 四、郭老师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堂处处体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将知识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情感的丰富等巧妙地融入语文课堂。</p> <p> 二年级语文老师许建花执教《难忘的泼水节》一课,仿佛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总理与傣族人民共度佳节。许老师的课,轻松活泼。将知识的习得与趣味合二为一,特别是感情的升华,气氛的渲染,像一枚催泪弹,打动了听课的每一个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 <p> 一、多媒体呈现视频,补充知识盲区</p><p> 许老师以“傣族泼水节”的视频导入,拉进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一下子让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文本中,同时补充了学生的知识盲区。</p><p> 二、情境设置,全员参与</p><p> 授课过程中多次设置情境,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泼水节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让孩子们入情入境地体会到1961年傣族泼水节的特别,难忘。</p><p> 三、多次引读,催人泪下</p><p> 情感升华部分,一次次的引读 ,可谓是一咏三叹,催人泪下。让孩子们将“周恩来”这个伟人的名字深深刻在心里。</p><p> 四、多科目融合,含金量高</p><p> 整个授课过程中,许老师将历史,美术,音乐,表演等多科目融合,让学生多角度,多感官地去体会、感受泼水节,感受周总理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p> 数学组 <p> 马丽丽老师的《分物游戏》,是一节以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为主的新授课。</p><p> </p> <p> 首先马老师通过创设小猴子分桃子的精彩故事吸引学生,经历两只猴子分桃子的情境下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从分桃子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同时感受到“每份一样多”的公平性;再到分胡萝卜中让学生体会到平均分分法的多样性与结果的一致性;最后在体会平均分的过程中尝试画一画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p> <p> 整堂课,马老师敢于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充分感受平均分。在学生对平均分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实现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思维的提升和飞跃。</p> <p> 刘海燕老师,首先根据实际物体,让学生自己摸一摸各个图形,感受各个图形的不同,师生共同总结出每个图形的特征,从而让学生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立体图形,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p> <p> 其次,刘老师在学生已经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后,让学生将生活中常见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p><p> 接着,刘老师通过摸一摸,猜一猜活动,让学生再次感受不同图形的特征,这样既整合了一节课的知识,又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p> <p> 最后,利用猜谜语的方式结束这一节课,再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充满活力,学生在愉快中学习。</p> <p> 关瑞玲老师以“去奶奶家”谈话导入课题,出示淘气去奶奶家乘火车和汽车的路线图,与以前的情境相比,信息丰富相对复杂,关老师认真耐心地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用不同颜色的笔描出路线并让学生上台具体指出乘火车和乘汽车分别是指哪一段并完整的说出数学信息,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亮点。</p><p> </p> <p> 本节课的难点是通过繁琐的相关信息画线段图,关老师很好的利用多媒体和展台去展示和比较学生画的线段图,通过学生观察和比较,让学生知道问题所在,并能完整地画出线段图。</p> <p>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此次活动后,我校常规教研活动即将告一段落,希望老师们能将教研所得,所思,所悟与自身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取长补短,去粗取精,为我所用,再稳步提升学生成绩的同时,做一名幸福的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