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城的前世今生-7(15)主题队日活动

王必庆

<p>  2020年12月2日下午,恩施州博物馆馆长、715班董楚涵的爸爸董祖斌走进班级,给孩子们作了《恩施城的前世今生》专题辅导。</p> <p>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从6个方面讲了恩施的过去和现在,并勉励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认真刻苦学习、今后把家乡和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美丽。</p> <p>  他谈到对历史的研究有3个方法,其中考古就是重要的一个方法。“古董”是不会说话的,但它们记录了一个地方、一个事件、一个人的最真实情况。</p> <p>  他告诉孩子们:恩施城是恩施州的首府,是湖北九大历史文化名城,是武陵山中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恩施城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变迭,数度兴衰,是一座历史的城市、文化的城市、血性的城市、浪漫的城市、生态的城市。</p> <p>  他从“廪君”谈起,谈到巴人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是这片土地上最早的先民。《山海经》曾记载“西南有巴国。太嗥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p><p>  他说,廪君是巴人的首领,是五姓联盟的国君,率五姓部落逆水而上,寻找部落联盟更大的生存空间,途中遇盐水女神,最后射杀了盐水女神,继续西迁。后来,建立巴国,都城建在“江州”即今日的重庆。</p> <p>  我们游览利川腾龙洞,观看《夷水丽川》歌舞表演时,可以生动、完整地了解这段历史。</p> <p>  谈了“廪君”,他又谈到了“巴蔓子”以头易城的故事:春秋时期,巴国内乱,巴国将军巴蔓子请求楚国出师平叛,并“许以三城”。后战乱平,楚国要求割让三座城池。巴蔓子为保住三城,拔剑自刎,献头于楚王。楚王感叹:“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身首分葬之。据传一为重庆,一为利川都亭山。</p>   巴人的祖先长得怎么样呢?复原的头像还是非常帅的。 <p>  这是北京元谋人的复原像,咱们巴人还是要俊一些。</p> <p>  这是保存于州博物馆馆藏虎钮錞于局部图。这个物件属于该馆的“镇馆之宝”。它由青铜铸造,器身横截面呈椭圆形,盘较深,唇沿较宽,盘底略凸,饰弦纹,双虎立于盘中,双虎间有一个圆环,便于悬挂。虎身修长,似奔跑状,张口露齿,尾粗壮,末端上卷,整个器物仅盘、钮、虎有纹饰,盘、钮饰刻划纹、草、叶纹、弦纹等,虎前腿刻有船形纹。</p> <p>  这是1977年建始县景阳乡革塘坝村二台子出土的双虎钮錞于。</p> <p>  他给同学们介绍了“恩施”的由来及清江的传说。恩施之称始源于施王屯,据《恩施县志》载:“东晋末(公元317——420),桓元子诞窜蛮中,自称施王,筑城临施水,号施王,子孙袭王至后周,保定初年始平之,以其他地置施州,乃施王屯余地。”此事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p><p>  恩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朝代更迭所属所辖不同:春秋时属巴国;战国属楚国的巫郡;秦朝属黔中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德);汉代北部属南郡(治所在今荆州),南部的来凤、宣恩以及咸丰的南部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沅陵);三国先属蜀,后属吴建平郡、武陵郡;两晋与南北朝宋、齐属建平郡(治所在今重庆巫山)、天门郡、武陵郡,梁属信陵郡;北周属秭归郡、业州军屯郡、清江郡;隋属巴东郡巴东县、清江郡清江县、开夷县建始县;唐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五代先后属前蜀、后蜀;宋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及辰州、富州、高州、定州等羁縻州;元属归州巴东县,施州建始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先后置散毛、唐崖、金峒、龙潭、忠建、毛岭、施南等土司;明属夔州建始县,归州巴东县、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南部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设容美宣慰司,施南、散毛、忠建3个宣抚司,9个安抚司,13个长官司,5个蛮夷长官司;清雍正时期,由于山民不断反抗以及清王朝对地方封建统治力度的加大,土司制度崩溃,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设施南府与鹤峰州;乾隆元年(1736年),夔州府建始县划归施南府,巴东县、鹤峰直隶州属宜昌府。1911年废府设道存县,1915年设荆南道,治所恩施县。</p> <p>  清朝建立初期,恩施地区的行政名称仍为施州卫。雍正六年(1728年)撤施州卫改施县,次年改恩施县,取皇帝恩泽施地之义。1735年设立施南府,恩施县为附郭首县,即施南府署所在地。中华民国成立,废施南府,所属6县直属省府。以后在今恩施地区先后设荆南道、荆宜道、荆鹤道、施鹤道,仍为6县之治。民国十五年(1926年),将宜昌府属鹤峰州改县划入,为7县之治。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改设鄂西行政区,始有“鄂西”行政区域名。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为湖北省第十行政区,其时将宜昌府属巴东县划入,为8县之治。以后又改为鄂西第七行政督察区。这一阶段,恩施县均为附郭首县,未以其为府、道、行政区机构名称。</p>   这是在鹤峰县城郊区新庄乡唐家铺村出土的宣慰司元帅府经历司印,呈长方形,为黄铜铸造,印面阳文镌刻汉书九叠篆“容美宣慰司元帅府经历司印”十二个字。据考证,此印为容美土司田氏世家三田光宝和其子世家四田胜贵执政时使用的一方印,对研究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br>   这是咸丰县尖山乡出土的清唐崖长官司印,是朝廷颁发给地方政权机关的,印为正方形,印面阳文篆书“唐崖长官司印”六字,印背面右边阴刻行书“唐崖长官司印”,上方“礼曹造”,左边“周元年十二月”。<br> <p>  他谈到,明嘉靖年间,倭寇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猖獗日盛,广大人民备受荼毒,容美土司田世爵等组成土家联军,率士兵三万余众,远涉三千余里,奔赴抗倭前线,历时四年,屡立战功。其中王江泾一战,斩敌一千九百余首,溺死者无数,终于将倭寇全部歼灭,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嘉靖钦赐“东南第一功”。</p> <p>  陈连升是鹤峰邬阳关人。 1841年1月7日,英国军队向大角、沙角炮台发动猛攻。陈连升率领六百余守岛官兵,与数倍于自己的英兵作殊死斗争,并用弓箭堵击来犯的英军,英军在箭雨下被击退数次。但因清军伤亡甚重,火药消耗殆尽,英军乘虚攻入。在与敌军肉搏中,陈连升不幸中弹,壮烈牺牲。</p><p>  陈连升的长子陈长鹏受伤10余处,最后投海捐躯。英军将陈连升坐骑黄骠马掳去香港,后传此马悲愤不已,遥望大陆绝食而死,被称为“节马”。</p> <p>  话锋一转,他又把同学们带到了战火纷飞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p><p>  恩施州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老苏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董必武、贺龙、周逸群、关向应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先后建立了以恩施地区为中心或重要组成部分的4块革命根据地:巴兴归根据地、湘鄂边根据地、湘鄂西根据地、湘鄂川黔根据地。先后建立联县苏维埃政府1个、县苏维埃政府7个,苏区及主要游击区面积占到全区总面积的40%以上,全区域参加革命的青壮年达9万余人(其中参加红军的近万人),为革命而牺牲的达1.2万余人。</p> <p>  在这片热土上,我党我军先后取得忠堡和板栗园大捷。</p><p>  忠堡大捷:1935年 6月9日夜,红二、六军团主力一部突然扑向宣恩县城,使鄂军总司令徐源泉大惊失色,命令纵队司令兼四十一师师长张振汉率主力部队增援宣恩,正中了红军的“调虎离山”计。在这场战斗中,红军炮兵炸毁了敌军指挥部,张振汉负伤,指挥机关陷入瘫痪。歼灭国军1个师部、1个旅和1个特务营,活捉了张振汉,取得了红军北进鄂西的第一个大胜仗,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和其他革命根争。</p>   板栗园大捷:1935年8月3日晨,国民党军湘鄂川黔边区“剿匪”总司令徐源泉率部向李家河前进,红军赶至第85 师必经的板栗园东南利夫田谷地设伏,将敌军截成数段,全歼第85师师部加2个团又1个营,击毙其师长谢彬,俘1000余人,缴获枪近 1000支、迫击炮6门。   1937年到1945年8年抗战期间,国民党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和湖北省省会西迁恩施,使恩施成为湖北抗战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为护卫西南大后方、夺取抗战全面胜利同样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br>   1930年9月24日,中共湘鄂西特委成立,是当时湖北省领导机关,由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鄂西特委领导鄂西等地的地下党员和抗日爱国人士、广大工农青妇学等群众,进行了三年多艰苦卓越的斗争,从一九三八年四月到一九四O年底,党员由十一人发展到一千九百余人。<div>  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日,国民党第六战区司令兼湖北省政府主席陈诚,动用各种反动势力,大肆搜捕、绑架、监禁和暗杀湘鄂川黔边区地下党员和抗日爱国人士,鄂西特委遭破坏,何功伟、刘惠馨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同年十一月十七日在恩施方家坝慷慨就义。</div>   何功伟1939年9月到湘鄂西区工作,任区党委宣传部长。1940年2月任湘西区党委书记,8月任鄂西特委书记。1941年1月20日在恩施被捕。1941年11月17日英勇就义,年仅26岁。   刘惠馨1937年10月到中共施巴特委工作,先后任特委委员、民运部长兼特委秘书。1941年11月17日,与何功伟一道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恩施方家坝,年仅27岁。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终于迎来了全中国的解放。<div>  1949年11月6日,恩施县城解放,成立恩施行政区,辖恩施、利川、巴东、建始、宣恩、咸丰、来凤、鹤峰8县。1951年5月,恩施行政区改地区。1955年5月,恩施地区改专区。1968年1月,恩施专区改地区。1983年8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恩施地区改为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6年5月27日,利川县改市;全州辖恩施市、利川市、巴东县、建始县、来凤县、咸丰县、宣恩县、鹤峰县共6县2市。1993年4月4日,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改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div>   <br>   他最后说,如今恩施已成为希望热土,奋力打造“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一谷”即“世界硒都·中国硒谷”;“两基地”即全国知名的生态富硒产业基地、华中地区重要的洁净能源基地;“三示范区”即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正蹄疾步稳地向全面小康前进。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我们一定要不负韶华,好好学习,勇于奋斗,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