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2月2日在临沂第十实验小学,举办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教学研讨会暨郑玲玲、刘秀艳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活动。通过一整天的学习,让我收获满满。</p> <p>一天安排了六节公开课和王永胜老师的成长报告,最后还有于科长对今天六节课的点评。</p> <p>会议上于科长多次强调今天的学习主题:让数学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下面就第一节王晓艳老师的课谈谈自己的感受,课的伊始是通过一档电视节目《最强大脑》,把学生迅速带入到学习中去,也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p> <p>初步发现规律。通过摸球游戏让学生对“数”的奇偶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游戏的基础上初步探索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学生从中发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p><p>举例验证。然后王老师告诉学生,数学讲究严谨性,通过几个算式不足以证明发现的规律是否准确,所以让学生自己举例验证发现的规律。再得出结论。</p> <p>究其原因。“为什么会这样?”,课堂上有个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完美的解释其原因。偶数+偶数=偶数,学生的解释是偶数可以用2n表示,所以2n+2n=4n,而4n也就是偶数;同理奇数+奇数=偶数,用式子(2n+1)+(2n+1)=4n+2表示,得数也就是偶数;奇数+偶数=奇数,用式子(2n+1)+2n=4n+1表示,得数自然就是奇数。</p><p>王老师采用的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通过图形的演示,长方形的拼接,更能直观的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因。</p> <p>练习的设计更具层次性,从两个数的和到三个数的和,再到多个数的和的探讨。多数之和先从都是偶数和都是奇数的算式中发现,与加数中偶数的个数无关,与奇数的个数有直接关系。利用发现的这个规律继续挑战算式中既有奇数又有偶数的情况,看看谁会是“最强大脑”。进而让学生明白:多数之和,我们只需关注奇数的个数,来判断和的奇偶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