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我们习惯称之为华夏文明五千年,以此来彰显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学习历史,学习中华文明,往往都是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中开始,诸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皇帝大战蚩尤等等。一般来说,我们习惯从奴隶制王朝夏朝开始记载中国历史,夏朝是一个原始的部落联盟制的国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界将夏朝定性为奴隶制国家。但是国际考古界一直不承认夏朝,因为夏朝缺乏西方三大文明标准,即金属,文字和大型城市建筑,尤其是文字这个指标,对于出土的类似文字的东西,我们能否完成科学有效的破译是关键因素,这个暂且搁置,因为我们更加无法确认这些东西。 中国史学界将夏朝的开始时间定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的分界线大约在公元前1600元,商周的分界线定为公元前1046年。我们知道,夏朝是一个原始部落式的奴隶制国家,那么商朝已经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国家权力初步确立,奴隶制社会秩序稳固,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甲骨文的记载也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记录,商朝大约500多年历史,商朝灭亡于武王伐纣战争的牧野之战,历史记载了商纣王的腐朽没落和残暴行为,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商朝灭亡之后就进入了周朝时期,我们习惯将周朝分为东周和西周,并且知道周天子800历史,周朝也是一个奴隶制王朝,周朝历史上较为突出了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即周天子至高无上绝对支配,其他封国类似众星捧月,共同维护周天子地位,封国的主要人员是王室贵族及功臣等等,且世袭罔替。西周时期,分封制运行基本良好,各个封国在其独立区域内行使行政军事职权,且设官立制,拥有军队,俨然一个小王国。分封制是奴隶制社会的政治制度,而相应的经济制度则是井田制,可以说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这两种制度都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这里先强调一下,井田制是始于商朝,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这里再要说的就是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灭亡以后,废太子宜臼被拥为王,史称周平王,其迁都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前半期,原来封国内的诸侯为争相称霸,史称春秋时代,三家分晋以后,各诸侯为了兼并土地开始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这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经常提到的春秋战国时代,那么合起来说,东周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时期,百家争鸣,合纵连横,商鞅变法,三十六计等等都展示我们祖先光辉灿烂的思想和比较突出的国家治理手段,富国强兵,注重民生等等都是先秦时期探索国家治理的初始阶段,也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春秋战国整体上还是属于奴隶制社会,但是随着经济社会进步和私有制的不断发展,封建社会雏形逐步出现。春秋战国自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候为止,历时五百多年。春秋战国整个时期各个诸侯国都进行了改革与进步,可以说是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春秋时期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旧制度,旧秩序的瓦解和新制度新秩序的确立和新生阶级力量的强大,以铁器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生产力革命,最终导致了封建制度的确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开启了大一统时代,车同轨,书同文,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秦朝的建立标志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开始,中国由此进入了封建时代,同时也奠定了中国之后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来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朝代不断变更,统治时期有长有短,个别朝代还曾被外族入侵(当时可能是相对独立的政权)比如五胡乱华,宋金和宋辽战争,甚至还有元朝统一中原,满清统治中国两百多年,但是无论朝代如何变更,统治者几经轮换,大一统的思想始终没有改变。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开疆拓土,强大国防始终是不变的思想信念,汉朝远征西域,隋朝三征高丽,唐朝和亲吐蕃政策,明朝征伐鞑靼,清朝征伐葛尔丹,收复台湾,抗击沙俄等等,从历朝历代国土统治区域图变更上说明,国土的开拓,是历朝历代不断积累的成果,版图的变化更是说明了重要问题,那就是富国强兵才能壮大自我。纵观整个封建王朝,历代帝王,尤其是新朝建立时期的前几位帝王,无不以民生国家为重,轻徭薄赋,恢复社会经济发展。封建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包括国家所有、地主所有和农民所有三种形式,其中地主阶级是主要的阶级基础,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核心。封建王朝的变更无外乎农民起义和政权内部的兼并战争,其中农民起义占据了绝大部分,分析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就是封建剥削的加重,因为封建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民基本不占有土地,即使占有也是从地主手中租来的,辛苦种地还要交地租,不遇天灾,能够勉强维持生活已经属于比较好的状态。一旦遇上旱涝灾害,再加上战争频繁,地方官僚的贪腐等等,农民连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卖儿鬻女现象充斥着整个封建社会。基本上,越到一个封建王朝的后期,社会危机加重,加之天灾人祸,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利益而又加重剥削,封建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爆发起义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并存。以上是在政治经济层面说到的,但是总体上,封建社会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也产生了璀璨的文化和历史文明,整体上是向前推进的,同时这又和当朝的统治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封建社会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但是随着个别领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一定时期出现了较大的手工作坊,可以说是现代化工厂的雏形,商品经济开始活跃,经济交流不断深化,从自给自足逐步走向商品购买和交换,以此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明朝末期,中国江南的商品经济已经十分活跃,工厂手工业取代了个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一状况的出现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它的增长成熟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讲资本主义萌芽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一是必须在少数人手中积累其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社会财富,二是要有一批失去生产资料且具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明朝后期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没有最终形成规模,这与中国封建社会整体上重农抑商的政策有着巨大的关系,且重视思想文化,轻视科学技术,虽然个别朝代出现过科技的领先,但是因为没有正确的引导,最终停滞。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仅仅用了三个世纪,14、15世纪欧洲地中海个别国家率先出现,16、18世纪重商主义在欧洲盛行,此时我中国还处于明末和清初,况且清朝的出现,又使得中国封建皇权制度再次高度集中,专制,禁锢,文字狱,重农抑商再度盛行,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被彻底毁灭,中国第一次在世界发展史上落伍掉队。尤其是清朝乾隆之后,天朝上国,唯我独尊的思想日益严重,看不到世界发展潮流,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民生,教育等等各个领域与西方国家拉开了巨大差距,这对于清末诸多战争的失败和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都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此后走上了被动挨打的下坡路,从1840年到1949年,这100多年中,中国内外战争频发,内忧外患严重,人民生活穷困,任人宰割,被人鱼肉,造就了一段记忆深刻的屈辱史。 推动政权的变更根本原因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生产关系则是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集中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主要表现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而生产力又决定了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表现为政治、文化、文学、艺术等等,这些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一脉相承的,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任何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都会被历史的滚滚洪流无情碾轧。